本文是一篇国际贸易论文,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西部地区的陆港建设对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实证方面首先论证了陆港建设的必要条件:陆港建设首先能促进当地对外贸易发展,其中,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 PVAR 面板分析了陆港建设与对外贸易的关系,再次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陆港建设对对外贸易的影响程度。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陆港是指设在内陆经济中心城市铁路、公路交汇处,便于货物装卸、暂存的车站,通过国际运输规定、有关协约规定和按照国际惯例增设对外开放的国际商务港口。陆港同时也是沿海港口在内陆经济发展中心城市的支线港口延伸或者说是现代物流的操作平台,能够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最为方便快捷的国际商务港口服务。
我国各省市积极发展陆港建设,然而由于陆港理论尚未形成一个完备的理论体系,实践中的陆港建设运营对对外贸易发展有极大促进作用,但究竟多大作用并不能完全明确,因此需要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出发,共同研究陆港建设对对外贸易的影响程度,从而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1、“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提出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各国加强之间合作是大势所趋。亚欧面积幅员辽阔,自然、能源、矿产、土地等自然资源丰富,如中亚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但中西亚与东欧地区交通发展水平受限、经济发展两极化。因此,我国应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充分发挥我们在技术、资源、生产能力的优势,充分利用国家的丰富资源,与这些沿线国家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局面。
我国首倡一带一路建设,与亚欧各国交流合作。2013 年 9 月,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大提议,2015 年 3 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公布出《共同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和行动》,提出了当前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方面五项主要内容,其中设施联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先行领域,抓住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通道、把握关键节点和主要工程,优先通达缺失路段,保障畅通瓶颈路段,完善配套道路安全保护设施以及交通管理设施,有效提升道路通达性水平,逐步形成统一的全程运输协调机制,建立兼容并包规范有序合理合规的运输规则,实现国际间交通运输方式便利化;从而促进投资贸易结构优化与合作,成为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着力防止影响贸易投资化问题出现,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积极同沿线国家和地区商建自由贸易区,激发合作潜力。贸易畅通的实施有利于拓宽贸易领域,优化商贸结构,挖掘国际贸易新增长点,促进商贸平衡。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陆港港口建设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陆港的概念在国外首次出现,其实是很早的。随着国际多式联运业务的开展,集装箱运输在航运业的出现,基本上就有了陆港的概念。航运业在 20 世纪 60、70年代开始研究内陆港口,但当时的研究相对简单。1965 年,日本出现了陆港的概念,他们认为陆港就是沿海港口在内陆地区设立的营业部,主要是为了争取货源,创造利润,而没有更深层次的进行研究。20 世纪 90 年代,欧盟委员会对内陆港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称之为无水港,这是与沿海港口直接相连的内陆运输站。“内陆港”这一术语由美国陆军工程兵团首次提出,他们将内陆港定义为“位于内河不办理深水船舶交通的港口”,主要是指内河港口。到 1992 年,美国集装箱协会认为,陆港是远离海港的集装箱化设备,可以为内陆货源提供装卸、运输、海关查验、临时仓储等一系列服务,以实现内陆货物的集装箱运输,并取得效益的综合服务体。
国外学者对国际陆港的研究时间较长,研究体系相对成熟,研究涉及面较广。Violeta Roso(2009)主要根据无水港的不同特征进行了分类,他认为与沿海港口距离的远近成为决定无水港功能的主要因素,因为这涉及到了运输中存在成本问题,如运费、时间等,因此可以将无水港划分为三种,即远距无水港、中距无水港以及近距无水港,同时对无水港的诞生以及发展历史作了详细剖析,提出无水港是需求推动下诞生的,是根据需求的变更而不断发展壮大的,这也是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Jean-paul Rodriguez(2010)针对陆港建设中的不同主体的不同的责任进行展开研究,包括港口代理、政府、铁路部门和航运公司。通过大量的研究分析,认为无水港未来的发展是功能的全面化,以此解决沿海港口地域性的制约,为全球贸易量的不断攀升奠定基础;Heike flaming,Markus Hesse(2011)就陆港的建设和综合管理进行研究,并通过具体的实例来进行问题分析。
..............................
2 陆港与对外贸易相关理论研究
2.1 陆港的相关概念
2.1.1 陆港定义及功能
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将内陆港口定义为具有临时储存、检查、清关和相关港口的内陆港口集装箱服务服务,目的是为铁路、公路、航空、海上等运输的货物提供港口服务。
综上所述,陆港成型要具备以下三个因素,一是陆港建立的地方具有的战略地位,同时是内陆地区主要发展的中心城市;二陆港具有较先进的国际物流通道,加强物联网技术使用,加铁路综合交通运输模式,保证运输的连续性,实现集装箱货物综合功能分区,实现第三方物流、货运代理和港口监管规模产生;三是在陆港建设主要为国际物流贸易服务,具备完善的功能分区和航运系统,是现代化内陆业务的表达方式,是内陆服务业集散中心所在。
陆港建设之后可以发挥的本身功能有:
(1)基本服务功能
陆港是沿海港口的延展,包含一系列综合物流中心,以满足国际集装箱服务,其基本功能有:集装箱集散货区、存储功能展示。陆港必须具备有陆港的功能是对货物暂时搬用装卸拼装理货存储。陆港是国际货物船舶公司委托授权,在街办理、签单发货以及保管和装箱保险的代理功能,以陆港为暂时性的节点停歇货物,用于转运或集装箱多式连用,以其内陆港口地海岸功能实现货物转运短期储备集中管理,对离岸港口进行一关三检报关结关等核心功能分区。
(2)辅助业务功能
陆港除了具备陆港的基本服务功能除外,陆港还具备辅要业务功能:1)信息管理。只有通过有效完善的信息交流互换实现联系通畅,保障交流地有效性,才能对通过陆港与海港之间的信息共享,结合货物和信息的流动,实现货物的动态跟踪和管理、利用互联网转移单据的作用在贸易发展过程中有效提高业务效率。2)其他增值服务功能分区。基本服务功能完善的基础上,处理银行结算、保险、检查、维护和为客户修理基础设施和机器。
...............................
2.2 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中的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以下简称“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并对比较成本贸易理论进行了理论分析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每个国家的生产和出口应以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为重点,从“考虑到双重利益的份量,并有权将两者结合起来”。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别,因生产成本差异和产品价格差异之间的相对性,使各国在不同产品上具有不同地比较优势,并使参与国际分工。对于陆港的建立,对于内陆地区的货物既可以缩短入关与出关的时间,又可以就近选择港口,降低了运输成本,形成比较优势,促进贸易发展;同时对于港口建设可以丰富一个地区的产品多样性,也可以促进当地的企业进行改革创新,进一步的降低成本,从而形成自身的比较优势。
2.2.2 要素禀赋理论
1919 年,赫克歇尔在纪念经济学家戴维的文稿中发表了题为《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的论文,其中表达了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论点:两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的差异来自产品的成本差异,这是由于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要素的价差,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则决定于该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陆港建设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带动下建设的,政策支持对于陆港建设不仅是资金方面,在吸引商户方面也会增加吸引力;陆港建设也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将内陆地区的货物销售出到东部地区甚至国外市场,最重要的是地理位置和交通的基本要素存在,是建立陆港的基础。比如兰州是最典型的应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而建立的国际陆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处于中国地理的中心位置,陇海线、包兰线、兰新线、兰青线 、兰渝(重庆 )线、兰成(成都)线交汇于此,便利的交通条件是兰州建立陆港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西部地区有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建设陆港可以充分发挥其要素优势进行对外贸易的发展。
表 3.1 陆港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3 西部地区陆港竞争力分析................................19
3.1 西部地区陆港建现状..........................19
3.1.1 代表性陆港选择标准................................19
3.1.2 代表性陆港建设现状..............................19
4 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分析.......................31
4.1 西部地区对外贸易规模分析...................................31
4.1.1 对外贸易进出口额...........................31
4.1.2 对外贸易依存度........................35
5 陆港建设对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影响的研究.........................48
5.1 陆港建设与对外贸易 P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