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伴随着高技术产品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在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1999 年,国务院有关部门开始联合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着手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施火炬计划、“863”计划等高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规划。2014 年,中国提出《中国制造 2025》计划,在技术含量高的重大装备等先进制造领域做出了重要的战略部署,并明确了在信息技术等十个领域加大投入研发力度,且在 2016 年通过了《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直接对接《中国制造 2025》,把高技术产业放到了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战略性高地。2018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高技术制造业从 2013 年开始其年平均增长率一直为 11.7%左右。
2018 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量达到 7468.16 亿美元,占我国外贸出口总额的 30.03%,同比增长 11.9%,成为拉动我国外贸出口增长的中坚力量。而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并存的新形势下,许多发达国家企业和当地产业逐渐意识到我国高速增长的高技术产品出口对其市场已造成威胁,为达到阻碍他国产品进入的目的,发达国家基于自身在知识产权方面的优势地位,充分利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及相关贸易措施实施贸易壁垒。由此产生的知识产权贸易壁垒已被许多外国企业所利用,成为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海外的最大障碍之一。
与其他贸易壁垒相比,基于知识产权制度的知识产权贸易壁垒更具隐蔽性和有效性。发达国家通过促进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融合、全方位在国外市场申请知识产权、实施知识产权边境保护等措施,以扩大和巩固知识产权贸易壁垒,最终对我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形成了挤出的趋势。美国“337 调查”作为美国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典型手段,经常以知识产权权保护为由,限制或禁止进口中国高技术产品,给中国企业造成了巨大损失。总之,我国企业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因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巨大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了解知识产权贸易壁垒在哪些方面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有影响,以便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政策和措施,以务实地改善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企业的出口创新能力,解决产业结构失衡问题,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而优化我国整体贸易结构。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本文以增强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规模为出发点,以知识产权贸易壁垒为切入点,首先介绍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作用机制,并运用局部均衡模型结合高技术产品所在的具体行业分析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影响效应;然后结合搜集整理的资料以及数据,分析了高技术产品的出口现状及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典型表现,阐述了我国高技术产品遭遇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现状以及其中的原由,并对其趋势及影响进行了探析;再次,利用引力模型测定知识产权贸易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其影响程度;最后从政府、行业及企业三个层面提出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应如何应对知识产权贸易壁垒。可丰富我国对外贸易及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理论基础。本论文拟定六章,内容如下:
第一章介绍选题背景与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进行相关的理论综述。从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相关概念的界定、美国 337 调查、高技术产品相关概念的界定与分类、文献综述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三章探讨了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作用机制及其产生的贸易效应。将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作用机制归纳为数量限制机制、价格控制机制、跨越促进机制及交叉影响机制四种。并运用一般均衡模型,结合高技术产品,分析知识产权贸易壁垒对高技术产品出口带来的贸易效应。
第四章探析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所遭遇的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现状与原因。分别从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现状、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典型表现、我国高技术产品遭遇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现状、我国高技术产品遭遇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新趋势、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遭遇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原因、知识产权贸易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带来的影响,共六个部分进行分析。
第五章是知识产权贸易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采用引力模型,并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
进行数据处理,最后运用向后逐步回归法进行知识产权贸易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影响的确定性分析,并对其影响程度进行解释和说明。第六章分析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壁垒中的应对措施。并从我国政府、我国高技术行业及企业应如何克服知识产权壁垒三个角度提出应对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应对措施。 ..................................
2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界定
2.1.1 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涵义
本文认为,若要准确地把握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涵义,必须建立在对其子概念的涵义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如壁垒、贸易壁垒、知识产权等概念。基于此,本章从壁垒的涵义入手,较为深入的探讨了贸易壁垒的概念以及知识产权的概念与范围,在此基础上,提出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定义,并对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三种典型表现进行了总结。
(1)壁垒
壁垒一词起源于军事战争,是作战中用来用来防御或进攻的工事。有人认为壁垒是一种防御工事[1],强调其防御功能。也有人认为壁垒具有防御和进攻双重功能,不但可以防御,还可进攻,这有助于我们深入、全面地认识知识产权贸易壁垒。
(2)贸易壁垒
中国学者对贸易壁垒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一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受意识形态的影响,中国学者还经常将“资本主义”一词纳入贸易壁垒的定义中。胡松华(1983)[2]认为设置贸易壁垒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独有特征,不存在于社会主义国家。直到上世纪 90年代,随着意识形态的逐渐淡化,“资本主义”一词才从贸易壁垒的定义中消失。徐剑华(1993)[3]认为贸易壁垒只存在于进口,而为货物出口所采取的措施不被视为贸易壁垒。姚苏烽(1991)[4]认为贸易壁垒仅是针对商品,服务贸易被排除在外。随后,田春华(1992)[5]才将服务贸易才被纳入贸易壁垒的定义中。徐元(2010)[6] 为适应不同研究的需要,从狭义、中观和广义三个视角对贸易壁垒的概念进行了解读。
贸易壁垒的现有解释认为,贸易壁垒是一国或地区所设置的以限制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为目的的各种屏障。贸易壁垒分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关税壁垒是指对出口国征收巨额的进口关税,以增加其出口商品的成本,削弱其市场竞争力。非关税壁垒采取各种措施对货物的进口进行直接或间接的限制。直接的限制措施有关税配额制、进口许可证制、进口配额制等;间接的限制措施有繁杂的海关手续、严格的卫生安全和质量标准、外汇管制、严苛的包装标准、实行外汇管制等[7]。
![图 2-1 狭义的知识产权分类 图 2-1 狭义的知识产权分类](http://static.51lunwenwang.com/image/2020/1124/20201124143731833183.png)
..........................
2.2 美国 337 调查
2.2.1 美国 337 调查的内容
“337 条款”规定了针对美国进口贸易中的不正当的两种行为。一是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不正当贸易行为,二是在非知识产权领域普遍存在的不正当贸易行为。在知识产权领域,著作权案件引起“337 调查”的较少,起诉人难以达到举证标准,因为只有具体的侵权事实存在时,才能有证明对方侵犯著作权的依据,才能确定起诉人的著作权是否受到侵犯。而在非知识产权领域,却存在很多类型的不正当贸易行为,例如企业之间往往为了追求利益而限制竞争、伪造商品来源或通过合理方式诱导消费者。此外,可根据“337 条款”提起调查[12] 的还有侵犯商业秘密等相关行为。
中国加入 WTO 后,不断深化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保护了知识产权所有人的根本利益,在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方面,美国政府高度赞赏中方保护知识产权的积极态度。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看,这大大降低了中美之间发生贸易摩擦的可能性。简而言之,在国际贸易专家和学者看来, “337 调查”是美国企业试图将竞争对手的产品排除在其国内市场之外的最便宜、最有效的方法。美国一直奉行贸易保护主义,加上近年来中国出口产品贸易额日渐上升、产品质量日益提高,为使贸易利益及国家安全不受威胁,美国一再对中国发起“337调查”等各种类型的知识产权诉讼。
2.2.2“337 调查”的程序
若知识产权所有人向 USITC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 提出申请,对某产品发起“337 调查”,一旦该申请适用于 USITC 调查的条件,该案件将受到审理并作出裁决,总统对裁决结果进行最终审核后,由美国海关负责实施其具体救济措施。关于案件的详细审理程序及其内部机构运作方式如下:
首先,申诉方需根据《委员会程序规则》,向 USITC 提出诉讼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