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国际贸易论文,本文得出如下几条结论:(1)本文发现中国对东盟 10 个成员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在 2009 年和 2016 年由于经济危机的冲击有小幅度减少,其余年份里均保持上升的趋势。中国对东盟的进口贸易总额在2009 年和 2015 年是略微减少的,其余年份也是增长的。而中国对东盟的出口贸易总额仅在2010 年是没有增长,其余年份出口贸易额都在不断增长。(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会产生贸易创造效应,这种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贸易影响也在增加。相对于自贸区以外的国家,贸易双方均处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时,此时中国对这些国家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会明显增加,产生贸易创造效应;并且在分阶段的分析中,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代表着贸易创造效应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值也在增加,说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完善对于中国的进出口总贸易是有积极推动作用的。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经济发展的全球化推进,不仅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科技进步的产物。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推动了商品和资本的快速流动,促进了科技及文明进步,不同国家的交流逐渐深化,使得世界经济的增长拥有强大的驱动力。
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是以自由贸易为核心的,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有利于投资的贸易环境,促使人员流动频繁。而技术的突飞猛进更是加速了世界贸易的繁荣和投资的便利化,这些特点是现如今全球贸易发展的重要趋势。由于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影响,不同领域的科技技术不断实现新突破,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通信和交通物流等的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世界范围内的贸易信息交流便捷化,成本不断下降;得益于金融行业的的成熟发展,世界各国的融资更加高效,世界资本的流动规模越来越大。更多的国家及地区选择加强对外开放政策,参与全球经济共同发展,在更广阔的全球市场上谋求福利。
现如今全球经济的发展有具有两种特征:分别是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其中,区域经济一体化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都与不同国家结成了自由贸易合作伙伴。中国与东盟大多数国家都属于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的经济实力有限,国家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外部市场,因此世界经济的波动会对这些国家造成冲击。在此背景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思路逐渐成熟。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世界范围内许多区域贸易协定逐渐出现,这些贸易协议的最终目标是加速建成自由贸易区。现如今,中国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具有立足于周边,并且兼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面向世界的特点。意味着中国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中不仅拥有发展中国家,还拥有许多发达国家,其中冰岛是第一个与中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欧洲国家。这些自由贸易协定为中国的国家贸易交流以及对外投资提供了有力保障。
...............................
1.2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运用网络搜索结合图书馆的文献查阅等方法,广泛的查找并且阅读国内外关于自由贸易区对贸易影响的相关文献及理论研究成果,认真对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确定适合的研究方法。
(2)比较分析法
自由贸易区的不同发展阶段对于贸易的影响是不同的,本文通过比较分析方法,从整体和分阶段的角度对自贸区的建立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进行分析。
(3)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本文将以关税同盟的基础理论和相关计量模型为基础,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联合国贸易数据库、CEPII 数据库和世界银行数据库等获取研究数据开展实证分析,并得出相应结论。
..........................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关税同盟理论
区域经济一体化在理论上由以下层次组成,分别是:优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和完全的经济一体化。自由贸易区是形式相对简单的一种,关税同盟则是更加高级的一体化形式,本章将对关税同盟理论进行概述,用来解释自由贸易区对贸易影响的原理。
美国的经济学家维纳(J.Niner)最早定义了关税同盟这一理论。一开始关说同盟这一理论主要是指:保持经济规模和科学技术条件不改变的条件下,两个或者更多的国家取消相互之间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同时产生一个统一的关税税率来面对非同盟国家,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提升同盟国家商品的竞争优势,一定程度上减少非同盟国家商品的竞争优势。最终,可以达到静态和动态两种效应,静态效应就是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而动态效应就主要指的是竞争效应以及规模经济效应。
2.1.1 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
a.贸易创造效应
贸易创造效应的概念指当关税同盟的内部成员国之间取消相互间的关税壁垒以及非关税壁垒时,不同国家的贸易商品在同盟内部允许自由流动。此时,同盟内部某些国家生产成本较高的产品逐渐会被同盟内部其余产品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替代。一国以前在同盟外部进口的商品慢慢被同盟内部的商品所替代,此时就会出现消费者剩余,并且使用更低的价格进行商品的购买可以使进口国的消费者剩余得到提升,新的贸易就被创造出来。
这种同盟内部一个国家生产成本相对较高的商品被同盟内部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同质商品替代,因此产生的福利还可以另外一个角度进行说明:首先,伴随着关税同盟的签署成立,同盟内部国家相互之间的关税限制就不复存在,同盟内部的分工也将改变,国内生产会大幅度减少转变为从别的成员国家进口相对实惠的商品,此种商品的生产成本就会大大降低,产生生产效应。换句话说,协议国可以结合自身的比较优势选择生产,对一些没有比较优势的商品选择进口,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行出口。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自由贸易协定对贸易影响的理论研究
国外有许多研究学者在自由贸易协定对贸易影响的理论研究中结合了政治经济学的知识和观点。例如,在二十世纪 90 年代左右,Helpman 与 Grossman (1995)[1] 将政治经济的原理扩展到自由贸易区的分析中来,并且取得了重要突破。他在对自由贸易协定分析时运用了保护待售的模型,发现以往在对各个国家贸易关系的分析时,一国政府往往被定义为是善意的,也就是说一国政府此时是不收任何政治压力干扰,是以争取一国福利最大化为目标的。但是 Helpman 与 Grossman 研究认为各个国家的政府通常在进行政策规划和选择时,不仅需要考虑普通民众的意愿及生活福利,还会结合特殊利益集团的捐献意愿,获取更多的支持。因此,政府的功能有了新的定义。最后,二人还在通过在研究政策均衡合作与非合作的博弈理论中剖析了贸易保护的主要影响因素。
除此以外,国外有许多研究学者还试图从不同的视角分析自由贸易区的形成原因。Cooper,C.A 和 Massell,B.F(1965)[2]都明确提出了公共品论据的概念。Fernandez andPorters(1998)和 Summers(1991)[3]通过研究认为,假设全球只存在两个国家,那么此时的贸易磋商就会变得简单许多,在贸易交流中的问题将简单化,此时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沟通效率变高,贸易商品的自由流动得到实现。相反,如果全球的经济集团越多,所面临的问题就更加复杂,众多的贸易成员在贸易合作的磋商中极有可能各执己见,很难达成共识。其中,还存在一些国家企图搭便车的可能,贸易的促成效率会十分低下。Bhagwati(1993)[4]研究认为,由于纳什均衡的存在会导致各种优惠贸易安排源源不断出现。Schiff and Winters(1998)[5]在研究自由贸易区对各个国家的影响时,并不是从传统的经济利益角度去考量,而是考虑了非直接经济利益因素。自由贸易区的形成除了经济利益的追逐以外,许多国家还会考虑谋求一定的政治影响力。
佟家栋和曹吉云(2010)[6]在研究中提出,一国与他国签署自由贸易协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外商直接投资,同时也存在聚集效应使外商投资减少。张天桂(2008)[7]在双边贸易和多边贸易中,一国只要参与到自由贸易中就会面临有利和不利的局面。贸易的全球发展对于任何以国家来说都是机遇和挑战。参与到自由贸易中去,不仅可以扩大贸易规模,提升一国的经济影响力。同时也可以升级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技术和层次,使一国经济稳定发展又不失活力。但需要克服成员国在贸易中因为利益分配不均衡所带来的矛盾和冲突。王玉主(2010)[8]对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影响做了评估,研究发现中国很好的利用了自贸区的一系列优惠安排,政策利用率很高。但是依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还有很大的发展前景。还需注意的是,要提早避免因为自贸区经济过度繁荣导致的不利影响。孙玉红(2008)[9]选择了研究更远距离的贸易合作。
...............................
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现状分析........................15
3.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概况......................................15
3.1.1 自由贸易区的成立背景及建设历程......................15
3.1.2 自由贸易协定主要内容...............................15
4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对中国对外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39
4.1 模型设定....................... 39
4.2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40
5 中国区域贸易的发展建议........................... 63
5.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建议...................................63
5.2 未来中国签订区域贸易协定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