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中国区域贸易的发展建议
5.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建议
(1)保证经济的稳定运行并有序增长。GDP 的规模大小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力、生产潜力以及需求水平大小。从回归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和贸易伙伴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都会对双方贸易产生增长动力。所以,保证中国的国内经济稳定,同时促进国内生产总值的积极增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的对外贸易水平。中国应不断调整经济发展的结构,加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探索多元的经济增长道路。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改善我国居民的收入结构,使国民的收入得到增长,提升大众的消费能力,并且构建消费信用机制;不仅如此,还应该注重发展更加丰富的的消费增长点,引领不同的消费领域,促进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升级。同时,社会的保障体系也应该加强建设,尽快落实完善。
(2)积极拓展市场,主动迎合目标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市场规模的大小可以对贸易起到正向的推动作用。中国-东盟自贸区拥有将近 20 亿人口,无疑是当今全球人口数量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为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对外贸易创造了一个十分具有潜力的市场。 中国的各个企业应该抓住机遇,在政策的支持下,结合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和相关博览会主动扩展东盟市场,推荐自己的产品,走出更加创新的道路。网络的发展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便利,在互联网上各个企业可以高效的交换信息和资源共享,有利于发现新的商机。同时,由于国际贸易的复杂性,企业需要在进行贸易交流时,多重考察合作伙伴国内的相关法律条款,避免不必要的冲突。而合作伙伴国的经济运行周期,文化背景和消费偏好等,也是需要着重考察的。只有经过了严格的考量和调查,选择目标市场高需求的商品,并以目标市场接受度较高的方式打入市场,打入当地市场后,不断开发新的产品线,主动引领市场需求,避免被动跟随,定期制定市场开发的新目标。
...............................
6 结论
本文主要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首先,在第一章对选题的背景意义,研究内容和框架以及研究方法和创新点进行了梳理;第二章对关税同盟的静态和动态效应进行了概述,并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总结;本文第三章主要介绍了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背景及现状,并对 2005 年-2018 年之间中国对东盟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额、进口贸易额和出口贸易额以及对应的贸易额增长率及中国对东盟国家贸易额占中国总贸易额的比重变化进行了图表分析;第四章为实证分析,本文利用引力模型,选取了 2005 年-2018 年的 14 年里中国对 10 个东盟贸易协议的成员国以及包括欧盟、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在内 36 个协议外参照国家的进出口贸易数据,研究中国和贸易合作伙伴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国与贸易合作伙伴国的实际人均 GDP 的差额、贸易国家首都距离、是否使用同一种语言和是否签订东盟自由贸易协定等因素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并对中国对外贸易活动进行了整体和分三个阶段的回归分析。第五章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提出建议并且对未来中国签订区域贸易协定提出了建议。本文得出如下几条结论:
(1)本文发现中国对东盟 10 个成员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在 2009 年和 2016 年由于经济危机的冲击有小幅度减少,其余年份里均保持上升的趋势。中国对东盟的进口贸易总额在2009 年和 2015 年是略微减少的,其余年份也是增长的。而中国对东盟的出口贸易总额仅在2010 年是没有增长,其余年份出口贸易额都在不断增长。
(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会产生贸易创造效应,这种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贸易影响也在增加。相对于自贸区以外的国家,贸易双方均处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时,此时中国对这些国家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会明显增加,产生贸易创造效应;并且在分阶段的分析中,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代表着贸易创造效应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值也在增加,说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完善对于中国的进出口总贸易是有积极推动作用的。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