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一是篇国际贸易论文,该专业论文主要研究国际货物贸易、国际服务贸易、跨国公司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等国际 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对国际贸易工作的阐述及总结。今天无忧网为大家推荐一篇国际贸易范文,供大家参考。
国际贸易毕业论文2018优秀范文一: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对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2008 年,世界宏观经济在这一年进入低迷状态,面对世界宏观经济的低迷,许多国家改变了宏观经济发展策略,其中美国提出并于 2009 年开始实施的“再工业化”政策,备受世界关注。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传统产业(其中主要指工业)、高科技产业、现代服务业三大产业相互融合渗透,又相互矛盾破坏着。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福利的不断完善,工业发展优势被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发展中国家在传统产业上的崛起。技术的快速创新发展,会使大量机器设备,工业基础,落后淘汰,要求新的工业体系的建立,高科技产业自身的巨大的“创造性破坏力”,让投资人对高技术产业的长期投资失去信心。由于这些不可避免的原因,现代服务业的领头发展行业,由于行业自身的投资周期短,自我增值能力强等特点,使金融业在现代得到飞速发展,导致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资本扩张依赖金融业来实现,让美国这样的综合性大国,一跃成为了金融强国,造成了虚拟经济膨胀,国家实体经济支撑力量变弱的局面,最终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
实际上,二战以来,美国由于其在技术创新和资金力量上的坚实基础,一直是世界制造业的引领者,工业化程度最为发达,工人知识储备水平最高,同时,制造业在美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也最高,但由于 90 年代以来去工业化的发展,以及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制造业上的成本优势,导致美国本国本土企业跨国经营,以华尔街为标签的美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使美国经济出现了本末倒置的情况,金融业的发展必然会导致许多金融泡沫的产生,欧债危机的爆发引来了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美国也深受重创,这让奥巴马政府意识到了实体经济的重要性,为使美国经济摆脱疲软的状况,于 2009 年底重新实施“再工业化”政策,尝试重振实体经济。中国高额的外汇储备主要来源于我国长期以来在制造业上的出口,可以说制造业是我国在世界经济中崛起的中坚力量,那么以美国“再工业化”政策的实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经济转型,是否对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持续发展产生了影响。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再工业化”问题研究现状
1.2.1.1 国外研究现状
《商业周刊》提出,保持美国的领导地位需要一个根本性的变革,而变革的首选政策目标就是再工业化。Amitai Etzioni(1980),认为美国的工业化完成后的过度消费和投资不足的现象,严重损害了美国的生产和销售能力,美国经济基础重建这一想法落实的根本途径是“再工业化”战略,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加速固定资产升级,等等。阿德莱·史蒂文森(1981),认为再工业化需要政府发挥作用,将资源从衰败产业中得到释放,投入到上升的工业产业。莱斯特·瑟罗(1989),认为美国制造业必须再次成为主导产业,服务业则是次要的,实体经济将会扭转被虚拟经济吞噬的现状。Gerald A Carlino(1989),认为美国冰雪带城市的转型成功证实了传统工业竞争力下降应该依靠高级服务业的发展来解决。相反,Tibor Kis(2011),认为法国洛林地区的成功则证明不应放弃工业,而是重新组织生产,转向另一类型的工业生产。Kueera,D.and W.Milberg(2003),认为再工业化的保护政策会降低资源的配置效率。无独有偶,Tregenna,F.(2009),提出了相同的观点,认为政府干预会对市场造成更大扭曲,应该进行自由贸易,强调新技术企业间联系的必要性。Martin Neil. Robert Pollin and Dean Baker(2010),认为清洁能源能够重振汽车工业等制造业,能够建立其他动力而不是金融泡沫作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来完成长期的结构性挑战。Martin Neil Baily(2011),认为美国主要出口 ATP(Advance Technology Products),其研发性强,美国在生物、电子、航空航天、武器等领域的高附加值产品的贸易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
1.2.1.2 国内研究现状
20 世纪 80 年代,英国国际收支和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面临着滞涨和失业的双重压力,80 年代后期美国也出现相似状况,由研究“英国病”引申到“美国病”,许多学者提出只有改变美国经济结构,才能解决美国经济出现的宏观弊病,抑制美国经济地位下滑。章嘉琳(1987),提出重振美国制造业是唯一方式,来解决美国产业空心化的问题。刘再兴(1997),同样提出要恢复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唯一出路就是通过对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形成一个优势要素结合起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实现低成本、高生产率。刘戒骄(2010),提出了自己对美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建议,美国长期的贸易赤字问题是需要解决的,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就是美国制造业的竞争能力得到提高。任培强、陈万灵(2010),根据新贸易保护主义特点,提出“再工业化”战略只不过是发达国家实行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借口,二位学者同时提出了中国应对发达国家的新贸易保护措施的几点对策。刘元春(2010),认为美国经济增长不可能一直依赖于制造业的发展,“再工业化”战略也不是第一次被提出,此次重振制造业也可能是奥巴马政府应对经济不景气的缓兵之计,是一场政治炒作。
........................
第 2 章 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分析
2.1 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出台背景
在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各国一度狂热追求虚拟经济带来的丰厚收益,不断出现“去工业化”论调,那么也必然有学者反对这一观点,提出“再工业化”,但在美国还是“去工业化”观念占据上风,但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掀起了“再工业化”讨论热潮,美国也于 2009 年底首先推出了这一战略措施,可以说 2008 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是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实施的直接原因。但一个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型,主体经济的转变原因绝不可能是单纯的,而是错综复杂的,以下简述四点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出台背景。
(1)“去工业化”的提出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美国倚靠虚拟经济的大发展成为世界金融大国,制造业在美国的经济地位不断降低,日渐边缘化,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被本末倒置,大量工厂由于生产成本原因而移向海外,国内工业出现产业“空心化”,逐渐沦为“夕阳产业”,失业率不断增高。这种“去工业化”现象发生伊始,就引发了学者、专家的讨论。后来担任奥巴马政府顾问的艾米泰克就针对此问题提出过,美国工业化完成后,社会财富暴涨,居民富有而过度消费,长期的消费观念使得美国人民今天花明日钱的观念盛行,导致投资不足,美国经济要想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必须加大投资,加快固定资产流动速度,提升设备效能等,进行再工业化,其实质就是重回制造业,引导产业升级。
(2)美国长期货物贸易赤字
21 世纪,新兴国家依靠其生产成本低的优势,大力发展制造业,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美国等发达国家逐渐丧失了货物贸易的竞争优势,本国工厂外移浪潮加剧,造成美国对外货物贸易严重失衡,长期处于国际贸易逆差,加重了美国的失业等经济社会问题,同时新兴经济体的国际话语权日益提高,而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发展美国的制造业。随着“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开始,美国等发达国家试图利用这次契机,走在产业革命的前沿,重新发展本国制造业,调整产业结构,以抑制新兴经济体对其国内经济的冲击,稳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
2.2 美国“再工业化”的政策措施
2.2.1 美国“再工业化”的政策措施
金融危机后,美国开始正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本末关系问题,为谋求经济的新的长期稳定的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表 2.1 列举了美国自金融危机以来出台的一些相关政策,及政策重点。
2.2.2 美国“再工业化”政策措施的特点
(1)重视产研结合,发展高新技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政府为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先后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与中国推出的四万亿人民币以刺激经济的做法相似,美国政府也推出 7870 亿美元刺激经济,但美国的投资以新兴产业及与其相关的基础设施产业为投资重点,增加 133 亿美元的科技投入。同时为了有与高端设备相适应的劳动力,美国政府通过投资兴办社区大学、高质量职业培训机构,对失业人员进行入职再培训,增加奖助学金额度等一系列措施,提高美国工人的整体劳动素质,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强调虚实经济协调发展。“去工业化”政策的施行,造成美国经济过度依赖虚拟经济,经济发展缺乏稳固性,使美国经济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受到重创。这一惨重的历史经济教训,使美国及发达国家明白了经济平衡发展的重要性,明白了实体经济在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支柱作用,为重振实体经济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融合。
.........................
第 3 章 美国“再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