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赣南客家围屋的历史文化背景及环境特征
(一) 赣南客家围屋的历史文化背景
1. 赣南客家围屋的历史成因
谈赣南地区的客家围屋,就要从围屋的建造者——客家人说起。“客家人”其实是历史上从中原南迁来的汉人,晋末时期,中原地区战乱频繁、社会动荡,而南方地区则地广人稀、远离战乱,于是部分中原人为了躲避战乱确保平安举族向南方迁徙。之后朝代的不断更迭又引发了大量的战火烽烟,造成南迁的中原人数量迅速增加。客家人南迁到达的第一站是江西境内的鄱阳湖地区,随着时局的变化他们又沿着赣江向上游迁徙,最终到达青山环抱的赣南、粤北、闽西等地定居下来。来自中原的汉人,相对于赣粤闽地区的土著居民——畲、瑶族而言,就如外来的客人,于是被他们称为“客家人”,而这个称呼便一直流传至今。许多历史文献对于中原汉人进入赣南的这段历史有着详细的记载,最早的是在西汉时期,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的论文集《淮南子》,其中就写到:“秦世皇为统一祖国南疆,曾令大将屠唯率五十大军,分五路进军百越,成功之后,其中便留“一军守南墅之界”。这段历史不仅是客家族群形成的渊源,也是客家历史和客家文化的渊源。赣南的客家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经历了岁月的变迁和自身的演变发展,最终成为一支有着独特文化魅力的汉族族群。并且,该族群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用他们的智慧和勤劳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赣南客家民居——围屋,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民居里的一种特色形式,而且是赣南地区的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围屋,是指四面围起来用于居住的房屋。围屋最早出现于明后期,在清代中晚期才被大量建造并形成规模和特色。赣南地区现存的、有较可靠年考的客家围屋,都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建造的。围屋这种特殊建筑形式的产生与当时赣南地区的社会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对于当时赣南社会环境状况的描述,很多史料中都有记载,例如“《安远县志·武事》记载:‘(崇祯)十五年,阎王总贼起,明年入县境,攻破诸围、寨、焚杀掳劫地方,惨甚。’‘(顺治)十年,番天营贼万余,流劫县境,攻破各堡、围、寨’。又如《定南县志·兵寇》载:‘康熙三年七月,流贼由九连山出劫,冲城不克,旋破刘畲围,杀伤甚众。”康熙年以后,攻围的记载就更多了’。”因而,社会环境的动乱促使客家人建造起安全坚固的房屋用于居住,以保障生命和财产免受外来势力的侵害。到民国时期,围屋就很少建造了,这与社会环境的改善有着直接的联系。这些都可以说明围屋是用于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功能性建筑,具有突出的防御性和实用性特征。赣南围屋的建筑意义不同于闽西土楼,闽西土楼的建筑一直延续到 20 世纪 80 年代,已经超越建筑本身而成为民俗文化里的一部分。
2. 赣南客家围屋的文化背景
据文献记载,赣南在秦汉时期就建立了县,到汉朝末年设置了府一级的行政机构。唐末五代时期,中原战火频繁、社会动乱,百姓深受其害,而赣南位于南方山区,该地区地广人稀且远离战火,百姓生活较为安宁。于是一时间,大量中原难民迁入赣南并栖身此地,导致当时赣南人口结构产生了巨大变化。到北宋初年,赣南地区人口就剧增了十倍,南迁的中原人已远远超过本地的土著居民。而且,本地居民成分的变化也带来了文化结构的巨大改变。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在赣南的土地上,在外来的中原人与土著的居民的相处、斗争、融合中,一个全新的特殊民系——客家民系孕育而出。客家民系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中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客家文化,来自中原的客家人继承了一定的中原传统文化观念,在与畲、瑶人相处的过程中,又吸收了畲、瑶族人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于是产生了客家文化多元一体的文化特质。在客家先民南迁之前,广大的赣、闽、粤山区并非无人居住的,这里的土著居民是百越民族。其中包含有山都、木客、蛮撩、莫摇、理、理撩、山越、桐蛮、桐民等名称的民族。这些民族由于后世的迁徙、混合、生灭等原因,到南宋时期百越民族中较强势的民族就剩畲、瑶民族。因而,客家先民来到赣南一开始是与各百越民族杂居相处,南宋之后才主要与畲、瑶民族进行相处、斗争、融合的。在这个过程中,来自中原的客家人,面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巨大改变,为了求得生存,于是不得不在各个方面向土著的畲、瑶民族学习和借鉴。这一点可以从赣南客家人现在的衣、食、住、行、生产方式、婚丧习俗、民间信仰等方面与畲、瑶族的联系体现出来。
畲瑶民族属于山区民族,其经济是典型的山区经济。客家人世居于平原地带的北方,必须转变经济方式,向“杂居”在一起的畲瑶学习开垦梯田、种植水稻,经营山区经济。为了适应山区环境和便于劳动耕作,客家人的服饰式样也受到本土服饰的影响,借鉴畲族服饰特色而制作为斜襟扣、大裤腿、大裤裆、灯笼裤等形式,这种形式与唐宋时期中原人的服饰截然不同。另外,客家人的饮食也广泛而深刻的受畲族的影响,从饮食的原料(例如,客家人常常利用到的棱米,就是畲族的重要食材)到饮食用具、烹饪方式、食物品种等。畲族居民最初用竹木搭的茅草房,称“寮”,客家人就利用本地竹木资源丰富这一优势,再结合中原的泥墙瓦房形式,建造了客家特色的民居形式。而当畲族居民意识到这一建筑形式的科学性、合理性,也就开始学着利用起来。因此,客家文化是中原人与畲瑶民族在生产方式、饮食、服饰、建筑、宗教信仰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融合而逐渐形成的。然而,对中原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部分。例如:客家人讲究宗法礼制,有极强的忠孝仁义观念,保持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借鉴坞壁和府第式的建筑形式以及利用土坯(泥砖)和夯筑的建筑技术等等,都是对中原传统文化的继承。客家人对于土著居民的学习和借鉴是一种能动的意识,他们来自中原,深入骨子里的传统观念、生活习俗、生产方式等不会随意丢弃,更会利用起一部分先进科学的方面用于在赣南地区的生产生活,这也是客家文化形成多元化特质的一个重要原因。
简而言之,客家文化是由中原文化和畲瑶文化在长期的互动中形成的,是一种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客家文化的多元一体格局使之呈现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客家文化的兼容并蓄特质又为其内涵的丰厚提供了条件。由于客家人对于畲瑶在内的其他族群的文化采取开放和兼收并蓄态度,所以他们才能在偏远的山区发展壮大并吸引世人的目光。
(二)赣南客家围屋的环境特征
1. 自然环境
在古代,赣南被分为赣州府、南安府、宁都直隶州三个行政区。也就是现在的江西省赣州市所辖的 18 个县、市、区:章贡区、赣县、于都、兴国、信丰、会昌、安远、寻乌、龙南、定南、全南(以上为赣州府)、大余、上犹、崇义、南康(以上为南安府)、宁都、石城、瑞金(以上为宁都直隶州)。而赣南围屋则主要分布在俗称为“三南”(即龙南、定南、全南)以及寻乌、安远、信丰等县境内,正好位于赣南与粤北的交界地区。除此之外,石城、瑞金、会昌三县有少量土楼和围屋分布,于都、宁都、兴国三县交界处也有多处村围。赣南,位于江西省的南部,地处赣江上游。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境内海拔200 米至 500 米的丘陵占总面积的 61%,四周分布着海拔 1000 至 2000 米的山地,约占面积的 22%,盆地约 17%,属山区地形,且四面临山。赣南在历史上所处的位置可谓是枢纽、要塞之地,史书上对它的描述为:“处江右上游,地大山深,疆隅绣错,握闽楚之枢纽,扼百粤之咽喉”“然山僻俗悍,界四省之交,是以奸宄不测之徒,时时乘间窃发,叠嶂连岭,处地既高,俯视各郡,势若建瓴”。除此之外,历朝历代对于此地区的关注和管辖也可以表明其地理位置的关键所在。在元代,朝廷特在此设立“赣州行省”机构,用于管辖江西、广东、福建三省;明朝时官府专门任“都御使”一职,命其巡视赣闽粤湘交界的“八府一州”地区;清朝时期该处也设了专门的管辖机构“赣南道”。正是这种要塞、咽喉的地理环境使得该地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而交通枢纽、四省交界的地理位置使得当地人员复杂、人口流动频繁,因而容易发生斗殴、盗乱等事件,社会极不安定。尤其是那些盛行围屋的县,翻看他们的历史都可以发现其当时战事频频的社会状况,例如龙南、全南、定南以及安远的县志上都有关于地形复杂和社会环境动乱的记载。因此,复杂的地形、险峻的地势和优越的地理位置都是围屋这一建筑形式出现的重要因素。
2. 社会环境
明末清初的赣南,社会环境恶劣、社会矛盾复杂,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宗族势力的迅速增强。明代中叶,来自中原的客家族群在赣、闽、粤地区定居繁衍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一方面,客家人在赣南安定的生活另其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行业出现分工和细化,客家人除了从事传统行业以外,还会从事商业以及外出就业等行业,促使不少宗族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很大的增强,有了较强的经济实力,才为兴建围屋这样的大型民居奠定了经济基础。然而,各宗族势力的增强又会因争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