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广播电视论文,笔者的故事放置在上海空间,而传统民居作为一种建筑空间,既是一种物质文化景观,又孕育出丰富的文化底蕴,不管是从历史角度还是文化角度,石库门建筑的发展与上海的发展脉络相承,它不仅是上海形象的一种符号象征,也是上海近代都市文明的象征。上海石库门建筑的意义就如同北京四合院一般,不仅具有地域景观的审美价值,也是上海空间想象的主体。石库门建筑不仅生动形象的展示着上海人的日常生活,还塑造着上海人的价值观念,它如同镜子般映射出上海的市民文化与精神面貌,是上海文化的发源地,也是解读上海文化的关键所在。
第一章 空间与空间形象阐述
1.1 空间与电影空间
1.1.1 空间与艺术空间的认知
《现代汉语词典》对于空间的概念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的体现。”中国古人最早记录“空间”概念的是《管子·宙合》篇,“合子,盛物器。”“合”即盒子,古人从体量的角度感知到空间是一种四方结构的容器。《墨经》将空间称之为宇,“宇,东西家南北”。《尸子》的“四方上下为宇,古往今来为宙”,“宇”便是从方位的角度上感知空间,由此可见,早期人们对于空间的概念是基于空间的可感知性,通过观察、考量来辨析空间。
早期西方哲学家认为空间带有假设性和推演性,是“被演绎的空间”,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认为,世界分为经验世界和超验世界,我们感知到的现实世界只是洞穴之外的超验世界投射在在墙壁上的影子,洞穴之外的超验世界是我们感知不到的,而它才是最原初的空间,现实世界只是对它的摹仿。早期西方哲学范畴下的空间具有明显的抽象性和无形性,人们不能通过感官来感知它,只存在概念和理论之中。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空间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带有普遍性、客观性和永恒性。时间和空间是存在的基本形式,“离开时间的存在和离开空间的时间是同样的荒唐”。
现如今,空间的概念已经不再只是哲学、地理学概念,更是延伸到文学和艺术学。古希腊哲学家认为,艺术是对现实自然的摹仿,因此艺术的存在一定不可能完全脱离现实世界,它是对现实世界的另一种反映与写照。艺术空间掺杂着人的情感思维,自然环境空间之所以不能称之为艺术空间,是因为其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是大自然的成果。艺术的诞生必然离不开人类的加工与生产,艺术是按照创作者的个人经验进行制作,反映着创作者的情感与思想,艺术作品之中的空间是可以被建构、再造的空间。由此可见,艺术空间既包含着事物的某种客观事实与规律,又可以承载着创作者的思想观念,是客观世界与主观思想相结合的存在。
..........................
1.2 空间形象与电影空间形象
1.2.1 空间形象的认知
形象学来源于比较文学的一个研究分支,早期形象学被认为是现实的对照,后经过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与其他学科融合,扩展了其学科内涵。“形象”的概念不是对现实情况的还原,也不单指造型维度上的肖像,更是一种集合思想与观念的符号,带有明显的建构和塑造色彩。
艺术空间是创作主体基于自己对外部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观察,并结合客观自然环境、物质生活、社会风貌等现实存在建构起来的,是主客观结合的空间。“概言之,那些留存至今的文艺样本在呈现不同的自然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创作主体富予启迪的洞察”。1被创作主体建构起来的艺术空间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客观空间,而是一种多义化的空间形象。“大凡文学艺术的产生和形成,虽是时代、社会的产物,其风格、源流又必受地理环境所影响”。2这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不同区域、不同空间的文化在其起源、演变过程中与地理环境发生关系,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这是创作者在还原某一自然地理环境时的现实材料,也是构建不同的空间形象的创作基础。 第二,多元化的自然地理景观影响着创作者的文化感知、审美观念、价值体系,从而影响特定空间形象的编码与呈现方式。因此,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了解空间形象的建构与演变机制,对文艺创作有着重要作用。
..................
第二章 地域文化与电影空间形象塑造
2.1 影像画面的在地性
作为时间与空间综合交织的艺术,电影可以根据创作者需要自由地压缩或延展时空,呈现连续不断的视觉效果,展现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因此,其作为一种用光影呈现真实与幻想的艺术表现形式,不仅具有再现真实地理环境的电影媒介功能,还有想象的娱乐功能。创作者在还原原有的奇秀雄伟地理风貌基础上,巧妙地运用光影、色彩、构图等各种电影表现手段描绘出一幅幅山川地貌、自然气候、风土人情的壮丽景观,在观众脑海里构建出基于自然景观之上的空间形象,这是打造电影空间形象“地方感”的重要手段。
2.1.1 空间意向的能动性选择
现实空间是创作者打造地域山川“地方感”的客观资料,电影空间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是对现实空间的一种艺术升华。导演根据故事或情节需要有意识地选择不同的空间并对其进行取舍、加工与重塑,既能更好地服务于电影叙事,也可以营造不同的视觉效果。创作者应充分考虑到特定区域的影像质感与地域文化,将环境特征、文化特质与情节叙事相结合。
“各种场景元素只有相互结合起来才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意象”。1在取景方面,造型各异自然景观为影像提供了独特的空间意向,为不同的地域文化的呈现提供了真实材料。西部空间形象有着独特的艺术张力,西部地区由于地广人稀、物资贫乏,成为远离世俗与文明的法外之地,广袤无垠的荒芜景象与渺小的人类对比鲜明,给人一种原始与狂野的艺术美感。“西部有着独特的草莽文化与侠文化,这种文化疏离家族意识或宗法观念,离经叛道,具有原始的生存意志,生命力顽强”。2电影《红高粱》的原著虽是以山东高密为背景,但是导演能动性地选择电影拍摄空间,将西部地区的空间质感与电影氛围、情节叙事相契合,影片采用大量的红色传达着原始与狂野的生命美学。红色的高粱酒、红褐的土地、一袭红衣的“我奶奶”四仰八叉的躺在高粱地上,与“我爷爷”在这片象征着热烈盛大生命的场所里完成了最原始生命本能的释放。赤红的天空、摇曳的高粱、粗狂的唢呐声,呈现出一种超越理性的情感张力,也为这场激情的释放赋予了一种狂欢节式的原始狂野美学效果(如图 2-1)。
图 2-1 电影《红高粱》红色的运用
..........................
2.2 情节叙事的地域性
一般而言,电影都是在某一特定的具体空间内展开叙事的,而特定空间形象的文化传统、社会习俗、历史观念也会影响着电影的创作主题、情节叙事的表达。情节发生、发展的空间不能脱离特定的地域或历史,比如西部地区由于贫瘠的资源与落后的经济条件下诞生的草原文化与牧民文化,其叙事主题与情节更多关注的是个人生存问题和人地关系问题;而在气候资源相对比较好的江南区域,人们会拥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文化生活,其创作主题与叙事内容也会更加日常细腻,关注于日常琐碎与情感生活。“临安风俗、四时奢侈、赏观殆无虚日”精准地概括出了江南一带的文化特质,江南避谈政治,尤厌言兵的历史文化传统催生出了关注日常生活、游戏人生的生活方式,也催生了浪漫与文艺的创作主题,创作者应该充分把握电影叙事的主题与情节与地域文化的微妙关系,凸显电影的地域色彩。
2.2.1 叙事主题的在地性
从地理要素上看,西部地区深居中国内部,常年干旱缺水、荒漠广布、风沙较多,黄土、山地、峰峦、戈壁、荒漠、草原等自然景观带有鲜明的地域特点,生活在这里的人民物资匮乏、生活艰苦,从而为孕育出了人与自然抗争的人文主题,这也是西部电影的地缘文化特色。西部电影最初生长、发展的空间就是中国的黄土高原,从地理角度看黄土高原横跨山西、陕西、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河南。西影厂厂长曾说:“西影地处大西北,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创作素材,浩瀚的戈壁滩、无垠的沙漠、雄伟的黄土高原,黄河中上游地区人民豪放粗犷的性格和富有传奇色彩的生活,都是绝好的表现内容”。生活在的这片区域的人们世世代代面临干旱、风沙等恶劣自然气象,为展现西部人民在荒芜贫瘠的地貌基础和经济落后的前提下是如何与自然斗争的情节表达提供了最佳的叙事空间。
图 2-7 电影《狼图腾》陈阵与狼
.............................
第三章 毕设短片《异乡人》创作实践阐述.........................21
3.1 前期创作阐释..................................21
3.1.1 上海空间的本土化景观选择...............................21
3.1.2 角色的地域性性格塑造...............................22
结语..................................30
第三章 毕设短片《异乡人》创作实践阐述
3.1 前期创作阐释
3.1.1 上海空间的本土化景观选择
现代上海电影对上海空间的展示总是聚焦于繁华的市中心,通过地标建筑群打造一个现代化、全球化与消费化的国际时尚都市,在这片繁华都市,影片里的人物角色过着中产阶层的生活,出入高档场所的同时或许还会收获一份完美的爱情。这符合当代青年对于现代都市生活的憧憬与想象,然而有意框选的景观建筑似乎与纽约、巴黎等城市风貌并无不同,带有明显的同质化,也遮挡了一部分弄堂邻里的烟火气息,脱离了本土的地方感、生活感和日常感。基于此短片《异乡人》的剧情将目光锁定在石库门居住空间,呈现另一种上海风貌,展现地域性的上海城市形象。
石库门建筑是上海这座城市所独有的建筑形态,带有地域景观的审美价值。石库门里弄的建造与动荡的历史背景有关,1853 年小刀起义爆发之后,大批江南士绅纷纷逃难到上海租界,人口激增。在此背景下洋商为节约成本与建设周期,短时间内建造了一批简易的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