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产业经济论文,本文研究了云南省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污染排放的现状以及关系,并构建了云南产业结构优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比较分析了云南省产业结构优化水平和历史演变,以此为基础,提出了适合云南产业结构优化的生态创新路径和产业共生路径,揭示了二者属于协同促进关系。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一)云南省产业发展趋势
20 世纪 70 年代后,能源危机和频繁的环境灾害使人们逐渐认识到能源和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2000 年以后,云南省能源消费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11.2%,其弹性系数为 1.29,可见,其消费需求惊人,也正因如此,云南省即便保持高速增长的能源生产量,依然无法满足云南省的能源需求。能源供需矛盾逐渐加剧。高能耗意味着高污染,随着能源需求的逐渐增加,云南省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加大,影响了云南省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面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逐渐严峻的能源和环境约束,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云南省对产业结构优化进行了积极探索,2013 年以后,云南省的产业结构呈现出“三、二、一”发展趋势,但是,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依然很大,其能源消耗问题仍较严重。
产业发展向生态化方向进行成为当今世界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部分。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美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开始重视发展产业生态型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生态化是有效解决能源以及环境问题的主要路径。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云南省三大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2017 年,云南省生产总值达 16531.34 亿元。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发展趋势,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 13.97%、38.65%、47.38%,;一产比重下降,三产比重上升。云南省产业发展总体趋于合理。
...........................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一、传统的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传统的产业结构优化以实现产业结构和能源供给结构、技术、需求结构相适应为目标,对产业结构进行合理化和升级,国内外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一)研究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学术界普遍认为,产业结构调整是各经济部门之间要素重新配置、各产业产值不断变化的过程, Lewis(1954)首先提出结构调整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Chenery、Robinson 和 Feder(1989)在新古典模型中加入结构变量,用以研究经济增长,结果表明:结构变量的影响显著。Sonobe 和 Otsuka(2001)通过分解劳动生产率,对日本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周期的作用进行了验证。Maddison(2006)通过对 OECD 成员国 100 年间经济增长的研究,提出产业结构的改变有利于经济总量的增长和波动。Mitchell(2007)认为,产业结构状态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Yoshikawa、Hiroshi 等(2009)通过对战后日本的研究,认为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属于相互促进的关系。Kirkpatrick.C.(2012)对中国的研究发现,产业结构优化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Lucas(1993);Nelson和 Park(1999);Berthelemy(2001);Akkemik(2005);Calderon(2007);Foster和 Mcgregor.N(2016)等通过实证研究,表明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有显著正影响。
在研究两者之间关系时,国内学者也做出了突出贡献。毛健(2003)指出经济发展应该包括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两个方面,不仅如此,产业结构优化还可以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刘伟和张辉(2008)在指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能够起到促进作用。张辉和王晓霞(2009)的研究表明,当产业之间出现资源配置效率差距时, 产业结构变化将对经济增长作出较大贡献。干春晖(2011)指出产业转型升级能够持续推动经济增长。孙敏(2014)通过对安徽省的研究,
提出产业结构优化有利于经济增长。仇方道等(2017)通过徐州都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空间异质性研究表明,产业结构合理化更有利于经济增长。李翔和邓峰(2017)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对中国产业结构优化以及经济增长进行了相关研究,提出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区域特征:合理化主要影响东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高级化则主要促进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两者对于西部地区的影响不明显。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产业结构指产业构成及不同产业的关系和比例。受资源禀赋、经济政策、技术进步等因素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则是根据这些因素进行调整,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因此,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相对的动态过程,是产业结构升级,逐步趋于合理的过程。产业结构优化理论主要从合理化和高级化方面进行研究,有意无意的对能源和环境约束进行忽略表述,本文的研究致力于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发展相协调,不仅要包括合理化和高级化内容,还要包含生态化成分。
一、产业结构合理化
产业结构合理化最先出现于古典经济学,认为产业之间须保持特定比例协调发展,随后里昂·惕夫利用投入产出法对合理化进行了较为深刻的研究。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合理化的见解存在一些分歧:结构协调论认为“协调”指产业间的素质、地位和联系方式具有转换和互补能力,是核心内容;资源配置论则认为产业结构的作用是将生产要素转换为产出,合理化体现在对资源的利用和开发,避免资源闲置和浪费;结构功能论以功能的强弱来评判合理化,提出聚合质量概念,并认为其值越高,产业整体越合理;结构动态均衡论主张产业均衡的测度是一个动态过程,其合理化是关联水平提升和逐步协调的过程。虽然我国学者对于产业结合理化的见解存在差异,但是,均强调产业间协调和关联的增强。促进合理化,要根据技术水平、人口素质、需求结构及资源禀赋等,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进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促使产业协调发展。
..........................
第二节 生态创新理论
一、生态创新的内涵
Fussler 和 James 在 1996 年率先提出生态创新的定义:生态创新是指能够减少环境影响并给顾客和企业增值的新工艺、产品等。2007 年,欧盟将其定义为相关部门对新产品、经营方法、生产过程、管理或服务的生产或开发行为。这些行为可以降低污染,减轻负面效应。
由此,相关定义均强调了“环境效益”和“创新”。但是,学术界对于生态创新依然存在一定争议。首先是动机问题。学术界针对生态创新的研究多数是带有环境标签的创新,从而造成生态创新和创新的混淆。二是末端治理是否包含于生态创新。部分学者提出,只要那些创新的产品、生产设备以及改造的生产技术、管理系统、流程能够降低环境污染,就可以归类为生态创新。由此可见,清洁生产也可以归类于生态创新。但是也有学者提出异议,认为生态创新需要同时考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而末端治理有违经济效益,不应归类于此。这两个问题并未得到统一回答,也为生态创新的研究对象界定带来了差异。
生态创新与创新都包含了从研发到生产应用的过程,因此具有相同的影响因素。但依然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生态创新具有双重外部性。经济外部性不做过多阐述,而环境外部性是由于其在传播过程中,将环境的负面效应通过内部化转化为溢出效应。另一方面在于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特殊性,前者多带来的生态效益常抵消于产品使用量的增加,从而总污染量不会减少。而后者需要借助于规章等环境政策。现有研究表明,由于消费者不愿为环境改善支付更多,从而造成消费需求对于生态创新没有形成足够的激励作用。
............................
第三章 云南省产业结构以及能源消费、污染排放现状分析..................21
第一节 经济—生态效益概述................................ 21
一、经济效益内涵................................21
二、生态效益内涵....................................22
第四章 云南省产业结构优化水平及历史演变..................................37
第一节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37
一、指标选取原则..............................37
二、指标体系构建....................................38
第五章 云南省产业结构优化路径分析.................................52
第一节 生态创新路径....................................52
一、生态创新的必然性............................... 52
二、生态创新促进新兴产业成长................................52
第五章 云南省产业结构优化路径分析
第一节 生态创新路径
作者认为,生态创新可以有效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本节将从促进新生产业成长、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这两个方面分析生态创新路径。
一、生态创新的必然性
生态创新发展于清洁生产、末端治理以及产业生态化等生态化的过程中,主要强调以经济-生态效益为前提,进行技术、工艺、产品、市场等创新活动。近几年,云南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但是传统产业占比依然较大,云南省总体经济发展是以高能耗和高污染为代价,资源环境压力逐渐增加,云南产业结构优化必须遵循经济-生态综合效益。
生态创新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