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减少住院患儿的心理伤害,在制度上提倡家长陪伴。因此在儿科病房中就出现了陪护这样一个特殊群体。
患儿亲属的各种心理反应直接影响着患儿,如果患儿亲属心身健康,积极应激,给患儿很好的心理支持,配合治疗,对患儿恢复健康有益。而患儿亲属消极应激,不仅影响其本人的心身健康,而且加重患儿的心理负担,从而影响医嘱的依从性,影响治疗效果[1]。儿科住院患者为14岁以下儿童,大多数表达能力较差,因而与医护人员交往的主要为患儿亲属。
自2000年9月~2002年10月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2]及院制的住院患儿亲属情况调查表,对153例患儿亲属进行测查,结果显示患儿亲属主要存在心理状况如下:焦虑98例,伴敌对33例;抑郁72例,其护理论文中伴恐怖17例;敌对状态45例;人际关系敏感22例;单纯恐怖14例;躯体不适9例,72%患儿亲属存在两种以上心理症状。亲属选择均为直系亲属,如父母、祖父母及外祖父母等。根据患儿亲属不同的心理症状,采取个别化心理护理。
1 焦虑状态的心理护理
让患儿亲属享有知情权,向其讲明患儿的病情、可能的病因、正在采用的治疗方案及预后,帮助他们接受现实,认识疾病。对患儿亲属的反复提问要耐心倾听、解释,减轻其心理负担,正确面对现实。除尽量满足他们一般的生活要求外,重要的是满足他们的心理要求,即给予更多的关心、理解、尊重。另外,还要注意到焦虑是可能感染的,通过人际间交流感染给他人,医护人员必须留心自己的焦虑程度,在对别人提供帮助前,要降低自己的焦虑水平。
同时要防止患儿亲属之间的焦虑情绪宣染影响。在患儿病情出现好转或某一项检查有恢复,借此鼓励家长治疗的信心,减轻其焦虑状态。
2 敌对状态的心理护理
患儿主管医生及护士要尽量固定,少作变动,这对患儿及其亲属的情感本身就是一种支持和安慰,也易取得信任。必须做人员变动,提前与患儿亲属沟通,取得谅解。
医护人员应仪表端庄、举止得体。对患儿亲属尊敬的称呼,亲切的微笑,必要的抚慰,会使他们倍感温暖。对患儿也不要直呼床号,而应亲切地呼唤姓名或小名。主动接近患儿亲属,专心倾听他们诉说的种种顾虑和不满。回答问题要态度和蔼,在他们愤怒时,会把内心的情感发泄出来,此时医护人员要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发生冲突,真正理解、关心、同情他们,并尽力为他们提供方便。
医护人员在诊疗护理的过程中,若对患儿亲属在语言、行为上有不妥之处,应及时向其赔礼致歉,以取得他们谅解,消除敌对情绪。对一些患儿亲属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应予理解,然后耐心解释,直到他们接受劝告主动放弃不合理的要求。医护人员要时常思考“假如我是患儿亲属”,以体验患儿亲属的心理状态,达到相互理解与合作。
3 恐怖状态的心理护理
①减少患儿亲属对医院环境的恐怖。在患儿入院时医护人员应主动热情地向患儿亲属介绍主管床位的医护人员,介绍病房环境,医院的管理制度,医疗生活设施等,介绍同病室的患儿及其亲属,帮助他们尽快熟悉环境和适应环境,熟悉患儿病友的亲属,促进他们相互交流。②减少患儿亲属对患儿疾病的恐怖。耐心详细地讲明患儿病情及治疗效果,对他们反复的提问要耐心解释。一些突然发生的意外,使患儿处于濒死状态,其亲属尤其恐怖、悲伤,他们害怕失去患儿。此时医护人员应在积极抢救的同时,婉转地讲明不良的预后,并安慰他们,帮助他们正视现实。对患儿死亡或终身残疾等后果有所心理准备,鼓励他们开始新的生活。
4 躯体不适状态的心理护理
有证据表明,应激性生活事件与多种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的发病相关[3]。在帮助患儿亲属消除焦虑、抑郁、敌对情绪等同时,积极地为其提供一些有关疾病及康复的知识、心理卫生、饮食睡眠方面的知识。帮助其辨别哪些躯体症状应予以重视,哪些感觉不必过分担忧。
医护人员应经常巡视病房,在积极地治疗患儿疾病的同时,也应注意关心其亲属的身体健康状况,防止他们心理负担过重,过度疲劳,抵抗力下降而患病。护士应有足够的时间来护理患儿,而护理论文不应把常规的护理工作交给陪护患儿的亲属代劳,以便让他们有足够的休息时间。对那些已患有某系统疾患的亲属,医护人员应积极帮助其去相应的专科诊治。
实践证明,随着心理护理工作的深入,在患儿亲属的焦虑、抑郁、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恐怖等心理症状减轻后,其人为的心理症状也会随之减轻,睡眠、饮食也随之改善。
参考文献
1 刘苓,汪昌玉,宋建岚·儿科住院患儿亲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护理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2;37(2):91-94
2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第1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7-27
3 崔新佳,译·应激性生活事件对健康的影响·国外医学精神学分册,1989;16:163-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