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 产权理论
2.2.2 规模经济理论
2.2.3 资源配置理论
2.2.4 地租地价理论
2.2.5 农户行为理论
2.2.6 实验经济学理论
3 不同林业经营主体林地流转行为特征分析
3.1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来源
3.1.1 研究区域概况
3.1.2 数据来源
3.1.3 问卷设计
3.2 “三权分置”下农户林地流转特征分析
3.2.1 农户个人及家庭特征
3.2.2 农户林地流转情况
3.2.3 农户林地流转意愿
3.3 “三权分置”下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林地流转特征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三权分置”机制下农户林地流转意愿及其偏好分析
4.1 农户林地流转的理论分析
4.2 变量设置及模型构建
4.2.1 水平及其属性设定
4.2.2 模型构建
4.3 实证分析
4.3.1 农户林地转出意愿分析
4.3.2 农户林地转出偏好分析
4.3.3 农户林地转入意愿分析
4.3.4 农户林地转入偏好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三权分置”机制下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林地流转偏好及其影响分析
5.1 理论分析
5.2 家庭林场的林地流转偏好分析
5.3 林业专业合作社的林地流转偏好分析
5.4 林业龙头企业的林地流转偏好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农户个人及家庭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农户林地流转意愿
6.1.2 社会保障政策对农户林地流转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6.1.3 “三权分置”相关政策对农户流转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6.1.4 林地转出获得金额和村集体收益分红对林地转出具有显著影响
6.1.5 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对林地流转的偏好存在一定的差异
6.2 对策建议
6.2.1 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林地“三权分置”后续保障政策
6.2.2 加强对农村劳动力人口的生存技能培训和知识教育
6.2.3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户社会保障标准
6.2.4 构建林权交易信息平台,健全林权交易制度
6.2.5 建立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和农户的中间联结机制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6.3.1 集体林业经营主体的持续经营能力
6.3.2 林权流转与适度规模经营
参考文献
经济管理论文范文五:农户生态福祉与生态保护行为的关系研究
本研究基于2018年8月—10月,课题组在秦岭地区七个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的调研数据(有效样本618份),以生态经济学、福祉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在借鉴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探究生态福祉和生态保护行为的关系,首先进行农户生态福祉的综合评价;其次,分析农户生态系统服务感知和生态保护情况;然后,对农户生态福祉的差异性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后进行生态福祉与生态保护行为的关联分析。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生态系统服务
2.1.2 福祉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2 福祉经济学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2.3.1 保护与发展的权衡问题研究
2.3.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价值研究
2.3.3 生态系统服务与福祉的关系研究
2.3.4 人类福祉的评估及影响因素研究
2.3.5 人类福祉与生态保护的相关研究
2.4 研究述评
2.4.1 主要研究领域
2.4.2 研究趋势及不足
2.4.3 对本研究的借鉴
3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3.1 研究区域
3.1.1 研究区域基本情况
3.1.2 样本选取与分布
3.2 数据收集情况
3.2.1 数据来源
3.2.2 调查样本的描述统计
3.3 本章小结
4 农户生态福祉的综合评价
4.1 农户生态福祉指标体系的建立
4.1.1 指标建立原则
4.1.2 指标建立方法
4.1.3 指标的选取
4.2 农户福祉的综合评价
4.2.1 指标权重
4.2.2 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农户生态系统服务感知和生态保护情况分析
5.1 农户生态系统服务的感知分析
5.1.1 指标的选取
5.1.2 供给服务感知
5.1.3 调节服务感知
5.1.4 文化服务感知
5.2 农户生态保护情况分析
5.2.1 生态保护认知分析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