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我国小型水库数量众多,且大多建设年代久远,存在建设标准低、施工质量差、设施不健全等“先天问题”,以及库区淤积、大坝养护缺失等“后天失补”因素,导致水库运行管理水平不高,目前学术界对水库标准化运行的研究相对较少,缺乏定量化的评估体系和适用的评价模型。因此,本文在对陕西省典型水库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已有文献和研究,明晰了小型水库运行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了小型水库标准化评价的必要性;其次,综合考虑小型水库运行管理组织、对象、内容、目标及保障措施之间的关系,构建了陕西省小型水库运行管理评价指标体系;采用 AHP—物元可拓方法,建立了陕西省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水平的定量评价模型;最后以陕西省 4 座典型小型水库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并依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陕西省小型水库存在工程条件较差、管护资金短缺、工程设施建设不完整等问题,水库病险问题依然突出。日常管理过程中,农村(社区)集体组织、乡镇、专设管理单位直接管理占比较大,部分水库存在着职责认识模糊、管理“缺位”、管护资金短缺、信息化程度不足等问题,是制约其运行管理的主要因素。
(2)通过政策收集、文献检索、实地调研、专家咨询等方法,建立了包含组织管理、安全管理、运行管理、环境保护、保证措施五大维度,共计 55 个初步指标。运用德尔菲法结合陕西省小型水库实际特点,最终筛选出 25 个指标,构建了陕西省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评价指标体系。
(3)通过对已有方法的分析和比较,建立了基于 AHP-物元可拓的综合评价模型。利用 AHP 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其中运行管理是影响标准化的最主要因素,组织管理、安全管理和保障措施次之,环境保护影响程度较小。同时,确定了各定性和定量指标的等级标准,明确了评价主体和评价流程,为具体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4)选取陕西省 4 座水库类型、管理单位不同的小型水库,基于本文建立的评价体系,进行标准化评价,研究结果表明 GW 水库和 ZZZ 水库标准化水平均为“好”,TJH水库和 MXG 水库均处于“向差转化”状态,评价结果与调研结果相符,指标和评价模型适用度较高。具有专设管理单位的小型水库运作管理标准化水比村管小型水库组织管理水平高;小(1)型水库比小(2)型水库运行管理水平整体高。基于此,提出了深化陕西省小型水库运行管理体制改革、提升运行管理水平、加快推动标准化建设的相关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