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验体系的构建方法
日期:2018年01月15日
编辑: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1479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编号:lw201011051127168217
论文字数:3243
所属栏目:电气工程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职称论文 Thesis for Title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宋体>摘要: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大多数都是实验性很强的课程,提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验体系的构建方法。本文分别讨论了构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必要性、方法和保障。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规格,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逐步形成模块化、系列化、系统化实验教学体系,实现分层次逐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目标。</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宋体>实验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教学环节。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文)提出:“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文)进一步提出:“通过质量工程的实施,使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得到提高,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基本形成;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突破,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显著增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结合更加紧密;高等学校管理制度更加健全;高等教育在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基本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实验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是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的关键。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为区域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服务,这就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从构建实验课程体系的必要性入手,探讨构建实验课程体系的措施。</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宋体>一、构建实验课程体系的必要性实验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部分。由于受到“重知轻行”思想观念的影响,实验教学在本科院校中一直重视不够。实验课程体系是高校学科专业,特别是理工科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组织和管理实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监控和评估实验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也是实验室建设的前提与基础。实验课程体系是提高实验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构建实验课程体系,就是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规格,打破课程界限,整合实验课程内容,正确地处理好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实验内容的关系;构建优化实验课程体系是顺应现代教育观念的要求,落实全面素质教育,提高实验教学成效和水平的重要途径。实验课程体系是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人才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就应该创新。改革实验教学,构建实验课程体系,目的是要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宋体>二、构建实验课程体系的方法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要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规格,与理论教学体系紧密结合。1.实验课程体系构建要有工程的观念和系统的观念通过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总目标,确立实验教学的目标;设置实验课程体系(包括实验课程结构与模式、实验课程标准与内容);实验课程的具体实施(实验课程实施的计划、实验课程的教学条件、实验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实验课程的管理;实验课程的评价与反馈。从系统观念建立起来的实验课程体系要特别注意其协调关系,单纯地靠教学手段先进、师资队伍质量高、管理制度齐备等是不一定能够达到最佳效果的。</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宋体>2.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不断调查研究、深化改革、不断完善的过程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通过专业负责人及有关人员的广泛讨论和深入研究,制定出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初稿后组织有关专家对实验课程体系进行答辩、论证,要求各专业从构建体系的思路、实验教学的总目标、实验教学的要求、设置实验课程的依据和安排等方面进行答辩,以确保实验课程体系的严密性、科学性。</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宋体>3.实验课程体系是实验教学的架构,构成这一架构的是实验课程实验课程内涵的建设是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也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一方面通过实验课程建设立项的形式,加强实验课程内涵建设。通过立项建设,加强实验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条件的建设工作,更新实验内容,提高综合性、设计型实验项目的比例,从而提高实验课程的建设水平和质量。另一方面,为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文)中提出的“要根据科技进步的要求,注重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提倡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和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文)中提出的“要让大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等多种形式,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的精神,进行学生科研立项工作,以配合实验教学改革工作,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搭建一个很好的平台。</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宋体>三、构建实验课程体系的保障构建实验课程体系的目的是能够让它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良性、健康的发展。<BR>1.建立创新研究理念,搭建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是在实验教学内容上,引入反映本学科专业的前沿知识和现代科研成果,更新教学内容,以课程群方式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在实验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用和开发多媒体实验教学课件,改革实验教学方式和手段,同时采用一些研究型的教学方法(回归启示法、类比法、故意出错法等),从以往的教师在实验室单向向学生传授知识,改变为教师讲授、示范与学生探索、研究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例中学”、“做中学”、“探中学”、“评中学”。在科学、合理地设置实验项目的同时还设置课外研究专题,供学生课外研究;在实验室建设上采用数字化工厂的方式,课程群方式充分应用现代化技术和工厂的实用技术,这种方式在资金投入方面、项目更新方面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以课程群方式建设起来的数字化工厂实验室,校内外实践基地构成产学研联合培养平台,教师和学生能够在此平台上进行学习研究及培训。</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宋体>2.建立科学管理体制,完善管理制度提高办学水平,必须深化管理制度的改革,从制度建设入手,深化教学改革,实现办学水平的全方位提升。中国高等学校的特殊性,使其管理制度存在复杂性、多样性特征。由于缺乏系统的研究,在各项制度之间造成相互抵触和矛盾现象。为此,有必要从现代管理科学的角度加以研究,使管理制度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并实现科学化、系统化。加强教学管理制度的机制创新,全面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制定与实验教学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制定符合培养目标要求、有利于实行的教学计划,建立健全实验教学质量管理责任制,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建立系统化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加强科研工作管理,努力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实现教师队伍管理机制创新,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水平;高度重视人才对高等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从制度建设入手,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和使用管理工作力度,制定措施,开展教学评优活动,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完善教学激励制度和管理制度,加强师德建设。</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宋体>3.构建教学质量的监控体系,完善教学质量的评估制度监控体系应由监控组织、监控对象、信息网络组成。有了监控组织和监控对象,就能建立监控的前进通道。监控组织相当于监控体系控制器,信息网络相当于监控体系的检测器,信息的接收、发出和反馈正是教学质量的调节、控制过程。教学质量评估是监控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的必要措施。教学质量评估可分为三个方面,加以努力。<BR>(1)是专业教学质量评估。主要评估专业培养目标是否符合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需要,课程体系的设置能否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各课程的教学大纲是否能够满足课程体系的要求等等。<BR>(2)是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主要评估课程教学目的与内容是否与课程体系要求相一致;教学力量、教材建设、教学条件能否达到教学所要求的程度,教学活动效果能否达到课程要求标准等。<BR>(3)是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