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医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超声医学论文格式、超声医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冠心病如何使用外周动脉超声治疗

日期:2018年01月15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850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1308301126007110 论文字数:41250 所属栏目:超声医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第一部分颈总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变异的探讨

 

实验对象与方法

实验对象:28例健康志愿者,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26-54(38.92士7.49)岁,经心电图、血脂、血糖测定正常,超声检查颈部血管走行正常,内膜厚度正常,内径无狭窄,无动脉硬化斑块形成。为了判断年龄、心率和血压对颈总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受试者又分为:年龄小于40岁组16例,年龄为26-38(32.81士3.54)岁,大于40岁组12例,年为41-54(45.58士4.36)岁;心率小于75次/分者11例,心率为62-74(69.27士4.05)次/分;大于75次/分者17例,心率为75-86(80.00士3.35)次/分;血压小于或等于12OmmHg者15例;大于12OmmHg者13例。主要仪器设备:美国HDISO00型彩色多普勒声像仪,探头中心频率为4一12MHZ,声束与血流方向角度控制在60。

以表1一2示:年龄、心率、收缩压对左右各段颈总动脉峰值血流速度的影响。年龄小于40岁者的各段颈总动脉峰值血流速度均明显低于年龄大于40岁者(P<0.01)。心率<75次/分者的各段颈总动脉峰值血流速度明显高于心率)75次/者(P<0.01)。收缩压延伽mmHg者的各段颈总动脉峰值血流速度虽低于收缩压>l20~Hg者,但无统计学差异。不同年龄、心率、收缩压者的各段颈总动脉峰值血流速度变化值均与表1-1相似,自颈总动脉膨大处起峰值血流速度逐渐增高,到4cm处最高,处略降低,年龄小于40岁组的各段血流速度变化值达5.33c而s,最大至最小流速差达17.35c而s,年龄大于40岁组的变化值达5.44c,最大差值达17.50c。心率<75次/分者的变化值达5.25c最大差值16.9c,心率)75次/分者的变化值达5.45c,最大差值为17.64。收缩压延120m者的变化值为6.oZe,最大差值达19.66c,收缩压习20rnrnH者的变化值为4.63c

但本文的结果示:各段CCA的流速不是恒定的,并且从CCA分枝处至起始段峰值流速逐渐增高,虽然右、左CCA每1.ocm段的变化值分别为5.37和4.24c,但最大差值可达17.35和14.32c,这种速度的变化虽不足以导致彩色血流的变化,但足以引起CCA血流速度比值的变异。众所周知,CCA不是一根僵直的管道,它有一定的顺应性,且这种顺应性随年龄、血压、腔径和每搏量的大小而变化。顺应性好,则管腔易扩张,流速降低,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在CCA膨大处的流速较低,年龄大顺应性差则流速增高,心率慢和收缩压增高则每搏量增加流速亦增高。本文结果示,虽然年龄、心率、血压量会影响血流速度,但对各段CCA的流速增加未产生影响。所以各段流速的差异可能是一种固有的差异。本文的结果示,距颈总动脉分枝5.ocm处的血流速度略减低,这种降低的可能原因为近端CCA的增宽。综上所述:CCA的血流速度在scm的长度内是不一致的,无一固定的位置用于评价CCA的血流速度,虽有学者认为可在CCA膨大端1.ocm处测定流速,但其尚受管径、年龄、血压、心率、顺应性等方面的影响,更易受察觉不到的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s],所以评价ICA狭窄时最好用ICA的峰值血流速度,而不用其比值。

 

第二部分中青年冠心病患者颈动脉中膜厚度与冠脉狭窄及分布的关系

 

本文对71例经冠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探讨中青年冠心病患者颈动脉中内膜厚度与冠脉病变的关系。实验对象与方法:实验对象:1998年1月至2000年1月,在本院因拟诊为冠心病而行冠脉造影的35-45岁患者作为入选对象,共107例。根据其冠脉病变的有无及程度分为三组:A组为44例冠脉造影示冠脉狭窄程度小于50%患者,其中双支病变9例,单支病变35例,狭窄程度为40.48士5.58(30-48%),年龄为41.95士2.61岁(34-45岁),男性37例,女性7例;B组为27例狭窄程度大于50%的患者其中双支病变12例,单支病变15例,狭窄程度为58.11士4.63(50-70%),年龄为41.48士2.59(38-45岁),男性21例,女性6例;C组为冠脉造影正常对照组36例,年龄为40.58士2.52(36-45岁),男性32例,女性4例。并将A、B两组71例冠脉狭窄者分为单支病变组50例,年龄为42.18士2.30(36-45岁),男性39例,女性11例,双支病变组21例,年龄为40.81士3.04(34-45岁),男性19例,女性2例。实验方法:仪器采用美国HD15000型彩色多普勒声象仪,探头率4一12MHZ,测取颈总动脉起始段,股总动脉起始段,胭动脉起始段1.ocm内的前后壁中内膜厚度,并加以平均。受试者在冠脉造影后1月内行血管超声检查,其血压、血脂各组比较无差异。统计方法非配对-检验和相关分析

 

第一部份……………………9

实验对象与方法……………………9

结果……………………10

讨论……………………16

第二部份……………………18

实验对象与方法……………………18

结果……………………19

讨论……………………4

 

结论

本文的结论示:左右颈总动脉中内膜厚度对照组、A组至B组呈递增厚,两两比较均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表明颈总动脉中内膜厚度增厚可以提示冠状动脉病变,并且也可反映冠脉狭窄程度,相关分析也表明颈总动脉中内膜厚度与冠脉狭窄程度相关性更为显著,左右股总动脉中内膜厚度虽在三组中呈递增厚,但A组与对照组比较,仅右侧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左侧无统计学差异,相关程度也低于颈总动脉,提示股总动脉中内膜厚度反映冠脉狭窄程度的能力较颈总动脉弱。胭动脉中内膜厚度在A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似乎反映冠脉狭窄程度的能力更弱。这些结果的解释为血管内膜增厚除与血脂、血压、年龄等因素有关外,与血液动力学也有关。近心端血管的内膜更易受损,且颈总动脉中内膜厚度的改变能更好地预示冠脉狭窄程度小于50%的中青年冠脉病变。颈动脉中内膜与冠脉病变范围的关系极少报道,本文结果示:单支冠脉病变组的各支血管中内膜厚度与双支病变组无显著差异,表明血管中内膜厚度不能反映冠脉病变的范围。综上所述,本文研究的血管中内膜厚度与中青年冠脉病变和病变程度有关,但颈动脉中内膜厚度能反映冠脉狭窄程度小于50%的轻度冠脉病变,所以不应忽视中青年的颈动脉中内膜厚度。

 

参考文献

1.毛伟年等,由背向散射谱自相关分析进行超声组织定征,应用声束学,1992.11(1):13·

2.胡纲,脏器三维超声图像重建的方法学,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996,10(4):339.

3.周玉清,静态结构三维成像中磁场空间定位自由扫描与机械驱动扫查之比较。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4.徐智章,多普勒超声在血流量测定中的理论问题与技术问题,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1994:3:1.

5.吴阶平,裘法祖,主编黄家驯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40

6.彭代智,黄文华,黎鳌单核巨噬细胞对烧伤的反应及其后果,中华创伤杂志,1995,11(增刊):67
7.龚非力,主编医学免疫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36一149

8.胡宁利.我国危重疾病评分系统应用现状.中国危重急救医学,2001;13(2):73一75

9.吴正军,黄文华,胡祖祥等.从膜受体活化变化观察烫伤创面感染,2001,44

10.鼠腹腔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8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