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初中教育论文,本研究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以关怀理念重构教育惩戒观念,实现从重规训管理向重教育价值转变、从优先权责关系向优先关怀关系转变;创立和谐的惩戒个性化支持机制、提升惩戒的关怀意蕴,创立惩戒对话机制,注重惩戒后学生的关怀帮扶,采取关怀的惩戒方式,实施差异化教育惩戒;确立教师关怀者的角色,提升教师教育素养;
第一章核心概念及相关理论阐释
第一节概念界定与辨析
对教育惩戒认识不清是当前惩戒教育出现偏差的重要原因,讨论教育惩戒问题,首先必须明确其概念,明辩其与体罚,变相体罚的区别,只有在把握此前提的条件下,才能对教育惩戒进行深入研究。
一、概念界定
(一)惩戒
中国古代,教师在教育儿童时,常使用到戒尺。《学记》和《尚书·舜典》中有“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和“扑作教刑”的表述。“夏”、“楚”为古代教师使用的树枝,用以责打不专心修道、背信弃义、不知悔改的学生。小篆中“教”字也从“支”,代表了持鞭教育学生,可见教字本身的字义已经明确表示“教”字本身就含有“惩戒”的意蕴。《辞海》中定义了“戒”的含义是“警也,谨慎也,亦戒也。”惩戒表示的是“惩治当前犯下的错误,以警戒未来”。《现代汉语词典》中“惩戒”的注解:通过惩罚来警戒。可见,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对“惩戒”的解释基本相同,这也表示了惩戒是要对当前的错误行为做出惩罚,同时惩戒的目的是为了对未来有所戒备。劳凯声等人认为“惩戒”表示的是通过消极制裁不当行为的方式,以规范个体行为的规范化,避免以后再次发生。本研究采用的是王辉对于惩戒的定义:“‘惩’表示的是惩罚,是使用的一种手段;‘戒’,表示的是戒除,戒是最终目标。惩戒就是学校及教师为了学生发展之需而采取相应手段矫正错误行为,以使学生的行为合规范化、目的化。”
第二节关怀伦理理论阐释
关怀伦理是当代德育的重要理论流派,是中外伦理思想史的“半壁江山”。关怀伦理自提出以来就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为了更好发现关怀伦为教育惩戒增效赋能的耦合点,以下将对关怀伦理的历史渊源及基本思想做相关介绍。
一、诺丁斯关怀伦理理论产生的历史渊源
基于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论,诺丁斯认为教师有必要根据友爱论的观点来引导学生。此外,诺丁斯还吸收了吉利根的女性主义关心伦理学精髓。受杜威道德教育理论、人本主义的影响,其理论也存在着明显的人本主义倾向。这一理论更加的注重个体间的联系以及个体的价值。学校教育中人本主义更多的是关注学生个人爱好、师生关系、学生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等,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人格。作为单独的个体,学生也存在着自我需求1。马丁·布伯作为存在主义者,其对诺丁斯的理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认为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并非是“我与他”而是“我与你”的关系,这就表明了学生和教师的关系体现的是两个具有主体性的人的关系。也就是说,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存在自己的现实利益,也不会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利用对方,双方之间只存在着彼此的肯定和欣赏2。”在现代教育制度中,关怀伦理为其中存在的问题寻找到了相对平稳,包容的,可行性教育的路线。她强调,学校要营造出良好的关怀环境,让学生于关怀环境中,学会理解和关怀别人。
二、关怀伦理的基本思想
(一)关怀关系确立的内部机制
诺丁斯关情伦理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怀与情感。关怀性的根本出发点是关注,在实践中建立自身与对象之间的关系连接,突出关注者对自己的实践态度及所传达的情感。诺丁斯把关怀情境的描述为:A关怀B—即A的情感和意识特征是关注和动机移置,并且B承认A的关怀。简单来讲,A为关怀者,B为被关怀者,当A具有专注和动机移植意识,且以行动方式来关怀B时,而B对这一行为产生了积极反应,则此时两人就形成了关怀关系。双方均不或缺,此为关怀建立的内部机制的阐释。诺丁斯的关怀理论认为,要关注学生本身及其要求。她指出,在教育中要围绕“关心”这一核心主题,她将需求理论融入了自己的理论,使得自己的理论更加系统完善。认为在对学生的教育中,知识教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学校更应该对学生开展精神教育,要让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学会付出和担当,珍惜和热爱生命,学会做人。
第二章农村初中教育惩戒的现状研究
第一节农村初中教育惩戒现状调查
为了更好的对农村初中教育惩戒现状进行研究,笔者设计研究工具,经过专家评定具有很高效度,并可以进行相关调查后,利用问卷调查表,访谈表,观察表等工具,对S、Y、Z三所农村初中进行调查,进行科学合理的抽样,访谈,力求获得更真实的数据。
一、研究工具设计
(一)问卷调查表
本研究所编制的《关怀伦理视域下农村初中教育惩戒研究调查问卷(教师卷)》、《关怀伦理视域下农村初中教育惩戒研究调查问卷(学生卷)》(具体详见附录一),其在编制过程中参考借鉴了相关硕博论文中所使用的问卷调查表。如:梁文博《人文关怀视域下中教师实施教育惩戒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郑州大学2021年硕士论文)、吴艳妮《关怀伦理视角下中学教育惩戒问题研究》(河北大学2020年硕士论文)、孙剑锋《关于教育惩戒活动中小学教师关爱的研究》(辽宁师范大学2019年硕士文论文)等。同时,依据我国教育法规,并借阅有关教育惩戒的书籍、期刊和文献。调查对象选择的是七至九年级的教师、学生。根据本研究方向的目的,对问卷做了相应的修改,从而得到了本调查问卷初表。然后通过预调査,并在此基础上做了多次修改,再结合专家效度评估,从而最终确定了正式版的《关怀伦理视域下农村初中教育惩戒研究调查问卷》,问卷包含了“教师卷”和“学生卷”。
1、教师问卷
第一部分为基本情况调查,调查教师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问卷主体,涉及五个维度:维度一:教师对教育惩戒的认识(教师对教育惩戒概念、必要性、法律法规、目的认知);维度二:教师实施惩戒行为过程情况。(教师惩戒原因、方式、原则、师生关怀素养的分析);维度三:惩戒实施情境中教师与学生沟通情况。(关于教师对学生惩戒教育前中后的对话及沟通);维度四:教师实施教育惩戒的效果。(教师对各类惩戒效果的观点和评价);维度五:影响教师实施惩戒的大环境。
第二节农村初中教育惩戒现状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围绕S、Y、Z三所农村初中师生对教育惩戒的认识,教师实施惩戒的行为过程、惩戒过程中师生沟通情况、惩戒效果、惩戒影响因素、惩戒后学生心理接受度等维度对农村初中惩戒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如下:
一、对教育惩戒认识的分析
(一)对惩戒必要性的认识
教师和学生问卷中的问题为“您认为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学校、教师有必要实施教育惩戒吗?”调查结果如表2-5所示:
调查结果显示:有41.6%的学生认为实施教育惩戒是比较有必要的;22.6%的学生对该问题持不确定的态度。只有12.6%的学生认为是非常有必要的。可见学生回答均集中在比较有必要和不确定之间,而教师中44.7%的人认为非常有必要,43.7%的教师认为比较有必要,可见认为非常有必要和比较有必要的占大多数。也就是说,大多数教师都认为有必要开展教育惩戒。
第三章农村初中教育惩戒问题探析....................54
第一节农村初中教育惩戒存在的主要问题.............................54
一、农村初中师生及家长对教育惩戒认知不到位..........................54
二、农村初中教师惩戒过程中教育性体现不足...........................55
第四章关怀伦理视域下农村初中教育惩戒优化策略...........................66
第一节关怀为本更新教育惩戒观念...............................66
一、从重规训管理向重教育价值转变..........................66
二、从优先权责关系向优先关怀关系转变............................67
结语............................78
第四章关怀伦理视域下农村初中教育惩戒优化策略
第一节关怀为本更新教育惩戒观念
在传统教育惩戒中,惩戒是对学生不当行为加以制裁,从而纠正和规范其行为。从惩戒目的来看,是为了学生向善,能够有一个美好的当下和未来。但它仅仅关注了惩戒的目的,而轻视幸福过程中的爱意与温度,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还不能够深刻的理解当前的痛苦以及未来的幸福之间的因果关系,无法平衡两者。而关怀理论也是从惩戒过程中的“幸福”出发,以保证学生能够接受惩戒,体会到惩戒中包含的关怀。这就要求学校及教师转变惩戒观念,平衡未来和当下的“幸福”。
一、从重规训管理向重教育价值转变
“教育惩戒,是指教师和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和管理中基于教育目的与需要,对违规违纪、言行失范的学生进行制止、管束或者以特定方式予以纠正,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行为。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而且,从惩戒教育目的性来看,惩戒是学校价值传播过渡到学生一方,在制定和执行惩戒规则方面,老师有着绝对的主导权,而学生也是默默接受,无法对惩戒方式做出选择,也没有申辩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教育惩戒的模式固化成为了“实施-承受”模式。而师生之间也转变为了“命令-服从”关系。在这种背景下,随着学生日益增强的独立性,出现了挑战教师权威和打破学校规则的意识出现。为确保能够顺利的开展教学活动,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必须制定校规班规,也就是说,只有在相关规范的基础上,才能够保证学校生活秩序,而惩戒也是为了规范那些破坏校规班规的行为,维护学校规范,从而维护学校教学秩序,因此,这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