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论文栏目提供最新城市规划论文格式、城市规划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识别及管控 策略思考——以安徽省沿淮地区为例

日期:2025年02月22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502201046269439 论文字数:46522 所属栏目:城市规划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城市规划论文,本文以安徽省沿淮地区为例,首先利用生态环境风险与人类活动影响评价,诊断与分析生态问题;其次通过生态系统服务水平、MSPA景观格局分析、景观连通性分析、综合阻力面构建及电路理论,系统性地构建生态网络,确定生态修复对象;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国家战略需求

伴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与自然环境风险的频发,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结构被一定程度地改变与重塑。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飞速的经济发展与城镇化进程造成了生境退化、环境污染及可利用资源局促等多方面问题,对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威胁[1]-[2]。除此之外,由自然环境内在机制引起的景观破碎化、自然灾害、生态系统服务水平下降等问题,对人类生产与生活空间造成了一定的影响[3]。生态系统对外在威胁的响应与内在风险同时作用,严重阻碍了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亟需实施生态修复以减缓和遏制生态负面效应。

2012年,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4]。2013年,在《关于<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首次强调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整体保护与系统修复[5]。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了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系统治理,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6]。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关于坚持生命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制,保护生态屏障、构建生态廊道与生态网络及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实施要求[7]。在2022年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的保护和系统治理,推进绿色发展。由此,针对不同尺度与特征的生态环境,针对性地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研究工作,是推动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城市规划论文怎么写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文以安徽省沿淮地区为例,从生态系统内在隐患与外部威胁所形成的生态问题出发,通过生态环境风险、人类活动影响评价,识别与诊断生态问题,为生态修复必要性与生态修复关键区识别依据提供基础。考虑生态价值与景观结构,通过生态系统服务水平评价、MSPA景观格局分析、景观连通性分析与电路理论,构建生态网络。最后结合冲突图斑识别生态修复关键区,并提出针对性的管控策略,为沿淮地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识别与修复途径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目的为:

(1)完善生态修复关键区识别的技术方法。构建问题诊断—范围确定—关键区识别的体系开展系统性、整体性、科学性的研究。首先,选择生态环境风险与人类活动影响两大模块进行评价,以诊断与分析安徽省沿淮地区生态问题。其次,考虑生态价值与景观结构,通过生态系统服务水平评价、MSPA景观格局分析与景观连通性评价确定生态源地空间,结合综合阻力面的构建与电路理论提取重要生态廊道,并通过电流强度提取生态节点,从而构建生态网络以确定生态修复对象。最后,通过电路理论与空间叠置等方法识别生态修复关键区,包括生态源地修复关键区、生态廊道修复关键区与生态节点修复关键区。

(2)以安徽省沿淮地区为例开展研究。通过对安徽省沿淮地区的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等要素分析,针对性地选取要素指标。其中,选取景观生态风险、生态退化风险、水土流失风险与水环境综合风险四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得出生态环境风险指数;选取土地利用强度、夜间灯光影响、人口密度影响、交通可达性影响及城乡建设用地影响五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得出人类活动影响指数。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基本概念辨析

2.1.1 国土空间

就释义而言,国土空间其应包括国土之上的所有空间,以及相关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的要素。不同学者对“国土空间”的概念持有不同的理解。郝庆认为国土空间是受自然环境、社会经济要素以及人群多元化共同影响的人地耦合系统,具有自然性、多尺度性。彭建基于景观生态学视角,强调国土空间是由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组成,两者之间存在要素关联、过程耦合、空间协同的关系;魏冶在流空间视角下,认为国土空间的物质与能量应该是流动的;张书海认为国土空间具有内容属性、载体属性与权力属性[17]。祁帆等认为国土空间包含了国土各组分、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是具有整体性、尺度性及综合性的系统[18]。冯广京等认为,国土空间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体现了国土空间现代化的治理能力[19]。综上观点,国土空间是具有明确边界、所含要素复杂的地理空间,由政治涵义、国土要素及空间尺度组成,具有系统性、整体性、自然性、社会性、尺度性、动态性及多元性。

2.1.2 生态修复

生态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中生物生存空间的特征,即生物与环境的有机组合体,其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20],而当某一区域生态的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或者退化时,就需要对其所在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传统生态修复强调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对受损或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实施修复的过程[21]。而立足于国土空间视角的生态修复指针对受到人类活动或自身风险影响的生态系统,通过适当的人为干预或依托其自身调节,使其生态价值提高、功能结构完善的活动的总称[22]。近年来,生态修复研究逐渐深入与完善,当前生态修复是指生态系统在人的干预下,对环境退化、生态供给能力降低的生态系统一些工程技术手段,加之生态系统自身的恢复能力,使其逐渐恢复原有的特性与功能的过程,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以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推动可持续发展[23]。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1987年召开的第八次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通过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35]。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各属性要素之间协调发展,并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三个基础部分分为自然资源要素承载力、资源环境价值论、要素协同发展论[36]。其中,自然资源要素承载力是衡量社会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协调程度的重要指标,承载力的大小与生物种群的数量、类型有直接关系,有限的资源间接影响着承载力的大小[37]-[38]。资源环境价值论强调环境价值主要体现在自然资源价值、开发利用资源价值、生态功能价值和环境的不可替代的内在价值四方面,资源环境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极具价值的部分[39]-[40]。要素协同发展论则解释了系统的有序状态是系统内部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形成的[41]。研究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对社会经济要素与自然资源要素评价,并结合各模块之间相互作用的原理,探索生态修复关键区识别体系的构建,以期为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2.2.2 景观生态学理论

景观生态学的概念最早由德国生物地理学家特洛尔在非洲进行地表覆盖的研究时提出[42],作为一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的新型交叉学科,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学术圈蔓延,逐步成为自然资源、生态系统等领域的研究热点。景观生态学强调从实际出发,将理论与方法应用到景观的空间格局、生态过程与空间动态,并关注空间的异质性、尺度的重要性与等级结构[43]。景观生态学的基础是“源—汇”理论,其中“源”在生态交流过程中起到促进作用,“汇”则阻碍或延缓了生态交流的过程[44]。该理论耦合了静态的景观生态格局与动态的生态交流过程,常用于解决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问题[45]。景观由斑块、基质和廊道组成,斑块的数量、面积和形状分别影响着景观的完整性、物种的丰富度、物种迁移效率;基质决定着景观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是所有景观要素的基础;而廊道则起到各景观组分之间的连接作用[46]。

第三章 国土空间生态问题诊断与分析 ............................ 14

3.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 14

3.1.1 研究区概况 ......................... 14

3.1.2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 16

第四章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识别 ................................... 39

4.1 生态修复范围确定 ........................ 39

4.1.1 生态源地识别 .................................. 39

4.1.2 生态廊道提取 ........................................ 51

第五章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管控策略 ............................. 66

5.1 管控目标 .................................. 66

5.2 分类管控模式............................... 67

第五章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管控策略

5.1 管控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本方向。立足国土空间视角,耦合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系统,推进国土空间全要素的综合保护与系统治理,秉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受生态环境风险与人类活动影响而造成生态功能退化、生态系统结构受损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为对象,遵循社会-自然复合系统的规律,按照保障生态安全、提升生态价值、优化景观结构、塑造景观风貌的先后顺序,弱化生态环境风险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优化生态网络、完善生态空间格局,改善和恢复区域生态网络的结构与功能完整,增强生态系统功能与结构稳定性,从而维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全面提高优质生态服务与产品的供给能力,实现高效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与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