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论文栏目提供最新城市规划论文格式、城市规划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识别及管控 策略思考——以安徽省沿淮地区为例

日期:2025年02月22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502201046269439 论文字数:46522 所属栏目:城市规划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发展的总体目标。基于生态网络组成要素形态,根据生态修复关键区类型制定相应的修复目标,如下:

(1)生态源地修复关键区。生态源地为具有较高生态价值与完整景观结构的生境斑块,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的自然基底,包含区域代表性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栖息地。生态源地关键区的修复目标为筑牢沿淮地区生态安全屏障,持续发挥区域生态游憩服务、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粮食供给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并从自然灾害预防、景观结构优化、生态用地稳定等方面,提升生态韧性,减小或弱化生态风险与人类活动带来的负面影响。

(2)生态廊道修复关键区。生态廊道是生态源地之间进行能量交流与物质交换时累积耗费成本最小的通道,是生境斑块间效率较高的生态流通道,也是物种迁徙的最佳路径。生态廊道关键区的修复目标为加强生境斑块之间的空间耦合作用,以减少空间孤立、景观结构破碎的生境,保持或恢复有效的生态连通性。

城市规划论文参考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空间生态修复已经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科学、系统地识别生态修复关键区并提出管控策略是有序推进国土空间综合治理的首要工作。本文以安徽省沿淮地区为例,首先利用生态环境风险与人类活动影响评价,诊断与分析生态问题;其次通过生态系统服务水平、MSPA景观格局分析、景观连通性分析、综合阻力面构建及电路理论,系统性地构建生态网络,确定生态修复对象;最后基于空间要素相交相关方法识别生态网络中受生态环境高风险、人类活动高影响及生态流动高阻力影响的区域,从而确定生态修复对象,并制定针对性的管控策略以弱化生态风险、降低人类活动对生境斑块的影响,为沿淮地区生态修复关键区识别与管控途径提供参考。具体结论如下:

(1)安徽省沿淮地区生态环境风险等级由边缘向中心逐级升高,高风险区面积为2012.07 km²,占国土空间总面积的8.82 %,集中分布在霍邱县、凤台县、怀远县、五河县及明光市等地,此类区域景观破碎度、分离度较高,且受到外界较强干扰。人类活动高影响区面积为1579.73 km²,占国土空间总面积的7.18 %,集中分布于淮南市、蚌埠市市辖区范围内,并与中高影响区、中等影响区形成“点—线—面”状网络式分布格局,割裂了生态空间,对生态系统能量与物质流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安徽省沿淮地区“点—线—面”形态的生态网络包含:生态源地斑块19处,国土空间总面积为4791.59 km²,集中分布于霍邱县、寿县、凤阳县及明光市,此外,淮河及其支流也是生态源地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廊道共计31条,总长度为177.99 km,主要分布于源地集中且综合阻力值较小的研究区南部;生态节点共计419处,面积为43.87 km²,在较长的生态廊道上分布面积比例较高。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