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财政政策论文,笔者认为我国的出版企业想要保持长期稳定的发展还是离不开政府的帮扶以及运营机制的完善。合理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适当调整内部结构,不要让企业出现断层现象,寻找适合企业发展的资金筹措方式,更大限度地吸纳资金作为自己的运营资本,培养属于自己企业的优秀人才,紧跟时代的脚步,成为行业的领军者。利用国家设立的产业基金吸引公共资源,鼓励民营企业的加入,开拓投融资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以社会资金为主、政府为辅的方式组合投资。着力发展优势产业,根据现有的文化资源,在充分了解市场走向的基础上,将优势产业的发展向前推进。出台以引导企业长期发展为导向的税收政策,帮助传统出版企业改革转型,为出版企业的发展预留出时间。作为出版大国,国内的机制已日趋成熟,而国外也有很多优秀的政策经验为我们铺路,我国财税政策引导出版企业发展的前景是很乐观的。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在《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提到了一系列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例如:联合各级政府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大力发展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扩大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资金规模,利用政府资金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具体的实施方法有实行低息贷款(贷款贴息)、增加项目补贴、补充资本金等等;以政府的名义设立产业投资基金,使政府成为产业的投资者,这样做不仅可以强化投资力度,还可以做到精准投资,投资的同时协助企业之间进行并购重组,推动整个文化产业的资源整合以及结构调整;鼓励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通过主板市场或是创业板市场上市融资,利用已上市企业的公共资源来推动和整合整个行业,采取战略性措施来帮助新兴企业发行股票债券,做好并购重组。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外在体现,它反映的是国家的综合国力还有国际影响力,而出版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一环,其发展态势直接影响了整个文化产业的经济实力。
(2)出版业在事业和产业上的界限已非常清晰。从行业分类的角度来看,出版业属于经营性文化产业的范畴。经营性文化产业包括各类以市场经营的方式,通过消费发展起来的从事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经营性行业。近十几年国家一直在实行搞活经营性事业单位和转企改制等一系列体制改革措施,使得出版业较为彻底的将事业与产业进行了剥离,其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也壮大了产业自身的规模和实力,以求实现经济和产业结构同步发展的目标。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的出版业一直在蓬勃发展,并且已经开始向我国的经济支柱产业迈进。从我国国民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程度来看,出版业已经基本具备了成为我国支柱产业的条件,但与发达国家的出版业相比,我国出版业的整体规模、市场运作方式、国际影响力以及国际竞争力还远达不到国际前沿水平,尤其是在出版消费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还是具有很大差距的。在市场经济条件完全具备的状态下,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就应该是出在出版产业自身了。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研究。文化产业是发展中国家把发展经济和传承文化目标纳入一体化政策框架,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完善文化政策的新途径。国外对于文化产业和财税政策的研究更侧重于从文化偏好出发,在保留文化自身独特性的基础上,通过调节税收来完成文化产品的市场化运作。由国际上的经验可知,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动力,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社会运行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产业同样拥有着其他经济型产业所具有经济功能,但同时又兼具独特的民族性。正因如此,文化产业日益成为传播和塑造一国国际形象的关键渠道。
(2)从出版市场的角度来研究。Hanlon Kelly 和 Shevlin(2005)提出图书定价销售制度的宗旨决定其应当尽可能覆盖更广更大,欧洲国家在这方面的做法领先于采用同一制度的其他国家,例如 2008 年墨西哥通过的图书价格法案确将小学和中学低年级的教科书排除在统一定价范畴外,而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都通过立法,规定国内市场上的所有图书都属于统一定价销售的范畴①。Mills(1998)也指出税收激励的强度也反映在税率上,有 24 个欧洲国家按不超过一般增值税应缴税率的一半对图书进行征收,如法国一般商品增值税的税率为 19.6%,而图书出版物增值税则按 5.5%征收②。欧洲国家财政图书出版基金资助力度很大,效果明显。图书出版基金的资助力度主要取决于资助费用的多少。以图书对外翻译资助为例,从爱沙尼亚到匈牙利,几乎每一个欧洲国家都对本国文学作品翻译介绍到海外提供资助。其中大部分是通过政府的文化事务管理部门来实施的,平均资助额度是翻译总费用的 40%—70%。Nobes(2006)指出,充足的资金将为图书的顺利出版和发行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使图书能够更快更好地实现其价值③。
..........................
第 2 章 引导出版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的相关概念
2.1 出版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
2.1.1 出版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①。财政政策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政府宏观调控的工具,其目的是实现资源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发挥其最大的利用价值,换言之,就是为经济最大化发展提供方式。财政政策也是政府干预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政府利用税收、预算、国债、购买性支出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来干预经济,实现政府控制。
根据财政政策的定义,可将出版财政政策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内在调节功能的财政政策,另一类是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②。具有内在调节功能的财政政策,它会随着经济的波动调节内部机制已达到稳定经济的目的。具体来说就是,当经济萧条时,出版企业不得不缩减人员配置,失业人口随之增多,当失业人口达到一定数量时,国家就会开启失业经济和各类社会福利,以保证整体经济的稳定。若产业内经济下滑,产出就会减少,国民收入也随之下降,在不调整税率的前提下税收也会相对减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将会上升,可以一定程度上拉动出版内需,抑制产业经济衰退。反之,产业内经济上行,税收增加,消费者的需求被抑制,可以有效控制出版物的通货膨胀。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也可称为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是根据当前的经济局势通过干预来实现价格稳定,并保证充分就业的财政政策。当出版需求不高时,政府可以采用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的方式来刺激出版需求,而当出版需求旺盛时,政府则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需求的高速增长。
........................
2.2 出版业的产业特点和引导出版产业发展的意义
2.2.1 出版业的产业特点
了解出版业的产业特点是出版业进行市场运作的前提,出版产品的生产过程是一个信息收集、整理、加工和输出的过程,通过加工信息材料制作成信息产品并向外发行传播,其最终的目的就是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首先,从产品属性来看,出版物是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其具有一般商品的属性,既有经济价值也有使用价值。但它同时也具有一般商品没有的特性,例如出版产品是可以共享的,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可以将产品无限共享,且它的价值标准并不是按简单的单位劳动时间来决定的,他的价值是依赖于精神层面的文化创造而形成的。出版企业通过向读者提供优质的出版物,在实现产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使读者能够受益。然后,从消费的角度来看,出版物的消费不是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消费目的不是为了满足生存的基本需求,而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而产生的消费。可以说,出版产业的经济效益是否良好实际上就反映了社会总体经济水平的高低,社会发展程度越高,人们对出版产品的需求量就越大,换言之,出版产业承担着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柱型产业。最后,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出版业的消费主体是多元的,其销售对象不仅包括目标读者,同时也包括广告商和各类公众,出版业的市场是一个由用户市场、广告市场和服务市场共同组成的多元化市场①。
2.2.2 财税政策引导出版产业发展的意义
前文已提到了出版产业的产业特点,就是这样复杂的产业特点决定了出版产业极其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来进行监管和调整。
(1)改善市场调节得到局限性。市场调节存在自发、盲目、滞后等一系列问题,而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的出台就是政府为了解决这种局限性而采取的必要手段。在产业成长的过程中,往往会找不准自己的定位,陷入盲目生产的境地,这不仅会对产业拥有的各方面资源造成浪费,也容易使原本朝气蓬勃的产业发展停滞不前。高估自己的能力或是低估对手的能力都是企业致命的软肋,保守的战略会错失很多机会,过于乐观又容易被泡沫式的增长所迷惑。财税政策可以帮助企业适应市场变化,找准自身定位,摆脱盲目生产。
(2)符合国际通用的调控方式。国际上有许多国家都通过财政的方式来扶持出版产业的发展,以政府补助、金融补贴的形式对本国的出版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同时也会通过税收政策的宏观调控来合理配置现有的资源,以引导出版产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财税政策引导出版产业发展可以为满足社会文化需求和建立完整的文化服务体系提供资金支持,而对出版业的未来发展而言,有效而及时的财税政策是经济的增长点,通过对新兴产业的鼓励和支持来推动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完善,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资本的注入,为提高我国出版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添砖加瓦。
...........................
第 3 章 引导出版产业发展的现有财税政策........................... 12
3.1 引导出版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