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论文栏目提供最新财政论文格式、财政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探讨——基于中国城市面板数据分析

日期:2024年11月21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38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411172302235296 论文字数:41585 所属栏目:财政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财政论文,本研究在深入分析科技创新理论和财政支出理论的基础上,从空间维度出发,聚焦于区域创新能力,旨在探讨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持续的高速增长后,目前正处于一个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经济赖以增长的人口红利和全球化红利逐渐消退,过去依靠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已不再可持续。在新发展阶段致力于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通过创新驱动策略构建新的发展动力,并开拓新的发展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科技创新的推进依赖于资金投入的持续支持。以研发支出来看,自2013年起,中国在全球研发支出方面稳居第二位。该投资强度已达到甚至超过许多创新型国家设定的2%标准,财政科技支出在此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考虑到科研活动的固有外部性,财政科技支出需要通过其直接投资和杠杆功能来有效补偿科技创新的外部效益,并促使社会资本向创新领域聚焦。

地方政府逐渐演变为财政科技支出的主导者。以2021年数据为例,地方财政在科技中的投入占比已达65%1。然而,各地方政府在财政科技支出规模和结构等方面呈现出巨大的差异,加速了各地区间创新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并且由于各地在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资源分布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导致财政科技投入效能的发挥产生差别,进一步拉大地区间创新能力差距。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南北方地区在财政科技支出和创新能力方面均呈现出了巨大的不平衡性。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地方政府财政科技支出对本地区创新能力的影响,以及这些支出是否对邻近地区产生溢出效应,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本文旨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理解和优化地方财政科技支出的政策制定提供更全面的视角。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财政科技支出

1.2.1.1 科技支出的界定

科技支出或科技创新支出概念在学术界有多种界定。根据经合组织(OECD)1993年发布的《弗拉斯卡蒂手册》的解释,研发活动(R&D)被认为是系统性的创新努力,目的在于扩展知识库,并将这些知识应用于新的发明之中,从而促进新产品、新工艺和新知识的产生,从而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因此,科技投入特指对R&D活动的资金支持。汤世国(1989)提出,科技投入的评价指标主要涵盖科技人才、资金及基础设施(包括研究仪器、设备与信息服务等),其中,科技人才和资金构成了评价体系的核心。隋映辉(1989)将科技支出视为一个包括战略、政策、管理、资金及技术引进在内的综合体系。李仕明等(1996)从广义的科技支出与狭义的科技支出两个方面区域财政科技支出,广义的科技支出覆盖对科技发展有影响的所有资源支出,而狭义的科技支出仅指向科技活动的财政支出。2000年,中国国家统计局正式发布了《科技支出统计规程(试行)》,此规程对科技支出的统计指标进行了明确的界定,指出科技支出主要由人力资源和财务资源构成。随后的实证研究,如范柏乃(2004)和曾春媛等(2013),亦主要围绕这两个维度来评估科技支出的影响。人力和财务资源被认为是推动创新活动的关键因素:人力不仅是科技创新的承担者,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在科技创新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科技经费的支出则为创新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支持。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地方财政科技支出

财政支出是指政府为了履行提供公共物品或劳务职能而支付的成本总和。财政支出规模与配置决策是通过预算的编制过程完成的,在编制过程中,应当考虑财政支出规模应该控制在什么水平以及如何确保公共部门的资源配置效率财政支出效率研究是财政支出的核心内容,涉及配置效率和技术效率(或生产效率)两个方面。配置效率关注资源的最优配置,而生产效率则关注财政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即如何在给定投入下实现公共产品产出的最大化,或在给定产出下实现财政支出的最小化。这些概念共同构成了财政支出的综合理解,旨在优化政府资源的利用,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财政科技支出代表了政府及其相关机构为支持科技发展所专门设立的经费。在2007年之前,这一支出类别广泛涵盖了包括科学事业费、科技三项经费、及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费等多个方面。然而,随着2007年我国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的实施,科技支出的类别被进一步细化,现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科技管理事务等九个具体领域,这种分类的精细化有助于更准确地监控和评估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成效。此外,财政科技资金的支出形式极为多样,包括直接的政府资金投入、专项转移支付,以及针对各种项目、课题和政策的补贴等。这些资金的分配和管理,展示了政府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的策略和优先级。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对政府直接资金支出的狭义解读。特别是,研究关注的是预算内部分的科技支出,基于对现有数据可获得性的考虑。这种焦点使得研究可以在有限的数据资源下,更精确地分析政府财政支出在科技活动中的角色和影响,为评估政府资金在科技发展中的效用提供了实证基础。这种研究视角不仅揭示了财政科技支出的结构和动态,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优化资源配置的依据。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产品理论

财政论文怎么写

1954年,萨缪尔森(Samuelson)首次对公共产品进行了明确定义:某个人对它的使用不会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与私人物品相比,公共物品具有两个明显特征,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非竞争性,即某个物品不会因为其他人对该物品的使用,而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非排他性,即任何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都不能把他人排除在外。由于非排他性,使得公共物品提供者无法获取对应的经济回报,所以多数私人部门对于公共物品的提供意愿极低。单靠市场机制也就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在本文中,公共物品包括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创新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创新能够提高生产效率,进而对提升经济效益产生正向影响。但是,其他消费者想要获取这项技术,必须支付一定的报酬,所以创新具有排他性。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该技术就会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所使用,每增加一个人对该技术的使用,不会减少其他人对该技术的消费。所以,创新具有非竞争性。因此,技术创新是一种俱乐部产品。

3 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和区域创新能力现状与问题 ...................... 25

3.1 地方财政科技支出的现状分析 .......................... 25

3.1.1 地方财政科技支出绝对规模分析 ..................... 25

3.1.2 地方财政科技支出相对规模分析 ........................ 29

4 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 ..................... 43

4.1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 43

4.2 空间相关性检验 ................................. 45

5 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 .............................. 61

5.1 研究结论 ............................. 61

5.2 对策建议 ............................... 62 

4 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

4.1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本文选取2012-2021年全国各个城市作为研究样本,剔除三沙市、巢湖市、香港、澳门、台湾以及西藏等地区,最终选择284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其数据缺失部分采用线性插值法和移动平均法补齐。从国家知识产权局官方网站手动搜集各市专利申请授权数,其他原始数据主要从《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等获取。在大量阅读文献、采纳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各项变量的具体设定如下:

区域创新能力(lnpat): 在分析地区创新能力时,选取专利数据作为关键指标,其合理性源于几个核心因素。首先,专利数据相对易于获得,这是因为全球范围内的专利申请和授权制度展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和标准化。这种制度的一致性赋予了专利数据高度的可比性,从而使专利授权量成为一种有效的工具,以量化和反映地方的创新能力。其次,专利数量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功于地方政府在创新发展方面的积极参与。地方政府通过提供必要的公共物品、服务和创新所需的关键要素,为技术创新活动创造了有利的环境。这种政府层面的支持和激励机制,促进了各创新主体,包括企业、研究机构和个人,加强其创新研发的努力。因此,专利数量的增加不仅是技术创新的结果,而且也是地方政府促进创新发展政策成效的直接体现。

财政论文参考

5 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本研究在深入分析科技创新理论和财政支出理论的基础上,从空间维度出发,聚焦于区域创新能力,旨在探讨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首先,本研究采用2012至2021年中国地市级的面板数据,应用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实证分析;随后,为确保研究结果的稳健性,对空间权重矩阵类型进行替换,并重新进行分析;最后,针对中国的东、中、西三大区域、南北区域进行区域异质性分析,以考察地方财政科技支出效应在不同区域间的差异性。基于本研究的实证分析与现状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对本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同时也会促进邻近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内在逻辑简要来说在于,一方面,地方财政科技支出通过提高创新投入、促进创新产出和打造良好创新环境三个方面提高本地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增加会吸引人力、资本等要素流入本地,进而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