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依靠大规模投资驱动和低成本的出口模式促进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增长,并赶超德、日两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功迈向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在这种失衡的投资结构和出口结构作用下,我国的产业结构及其内部行业结构出现了诸多不合理现象,具体表现如下:农业信息化和机械化程度较低,工业增长新旧动力青黄不接,养老、医疗等服务业供给不足。而自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逐渐加重,必须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才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不二选择。
传统的产业经济学理论认为,市场通过价格机制引起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在产业间、行业间自由流动,最终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然而市场机制自身存在缺陷会导致调节失灵的情况。因此,在市场调节基础上结合政府的财政政策调节,能够弥补市场机制不足,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但在我国实际产业发展中,却存在着由于政府主导的产业过度投资和产能过剩等产业结构失衡的现象。为什么我国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究其原因,是源于我国地方政府间的无序竞争。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央政府将经济发展指标作为地方官员升迁的考核标准,但由于存在着晋升傅弈,某地地方宫员想要得到升迁,就必须创造出高于其他地区的GDP。因此在这种有偏颇的晋升考核体系下,地方政府自然忽视自身地区资源优势,盲目上马新项目,造成产业结构的趋同、产能过剩等问题。另一方面,自财政分权后,地方政府被赋予了更多的经济利益和财政自主权,使之拥有了剩余财政收入的支配权,因此形成了地方政府追求经济增长的经济激励。而资本密集型产业能够短期内带动经济增长,于是各地忽视比较优势,相继将资本密集型产业作为主导发展产业,最终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
1.2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2.1研究思路
(1)文献梳理:由于目前国内外研究地方政府支出竞争与产业结构升级间作用机制的相关文献还是较少,于是本文分别从财政支出、财政支出溢出效应、地方政府支出竞争三个方面,来分析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不仅考虑了地方政府支出竞争手段,还考虑地方政府间支出的相互作用。
(2)理论回顾与假说提出:从财政分权理论、要素流动理论、标尺竞争理论着手分析地方政府支出竞争的形成机制,结合我国财政分权背景下,得出我国地方政府支出竞争特点及其产业结构的影响路径。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假设。
(3)现状分析与实证分析:从地方政府支出总量和结构的时空演变来考察我国财政支出竞争现状,同时从空间上描述地方政府支出竞争的现状。除此之外,分析我国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基本状况。最后运用空间计量方法进行实证分析。
(4)结论与政策建议: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得出了我国地方政府存在支出竞争现象且不同类别的支出竞争对产业结构的效应存在较大差异,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
第二章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2.1相关概念界定
2.1.1地方政府支出竞争的含义
地方政府支出竞争是政府竞争的一种,而最具代表性是美国政府间关系委员会关于政府竞争的定义,即“政府间的竞争就是每个政府试图获取一些稀缺的有意的资源,或者试图避免一些特别的成本”。而国内最早明确给出地方政府竞争含义的学者是冯兴元,他认为地方政府竞争产生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政府作为各区域的经济主体为了集聚更多流动性要素而展开竞争,由此发挥其本身的竞争优势。而财政支出作为行使政府职能的主要手段,是进行政策选择的重要体现,最终财政支出竞争也必然发生。
财政支出竞争主要是以财政支出活动规模和方向为手段开展的竞争。高立昌认为我国的财政支出竞争是国内各级地方政府为实现本辖区的利益最大化,采用财政支出手段展开争夺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经济资源的一种博弈行为伍文中则将财政支出竞争定义为在资源驱动的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采取策略不同的政府支出政策,为居民提供高效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吸引经济要素流入,提高本辖区居民福利的财政自利行为。
虽然目前学术界存在众多关于财政支出竞争的含义,但是本人通过梳理各个学者的研究成果,总结出我国地方政府间形成财政支出竞争的三个必要条件。首先,展开财政支出竞争的主体是对公共服务供应有着一定自由裁量权的地方政府,其管辖权主要集中在当地地区。因此本文研究对象为省级政府间横向的财政支出竞争,后文简称地方政府支出竞争。其次,财政支出竞争的方式和途径是依靠不同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并提供有差别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从而在地区间不同策略的支出决策比较中形成相对竞争优势。最后,财政支出竞争的最终目的是争抢有限的经济资源进而吸引要素流入本地区,获得最大化的辖区利益。这种利益不仅仅是地区间经济利益的提升,更是各地区政府官员自身政绩的攀比。
......................
2.2文献综述
地方政府支出竞争与产业结构升级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现实分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一直都是国内外学者研 究的重点课题。但是由于研究的侧重点、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导致学者间的研究成果出现了较大的分歧。本人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从财政支出作为地方政府支出竞争的主要手段角度上看,将相关文献分为以下三类:
2.2.1财政支出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研究
目前,关于财政支出和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理论界上并未形成一致的观点。
我国学者安苑、王捃基于我国转轨背景体制下,分析地方政府以税收公共支出为手段的政策波动性,进而引发实际税负过重和公共品供给不足等问题,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行业选择方向,尤其是使得具有较高技术复杂程度的产业受到冲击,最终阻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赵楠、高娜运用统计描述的方法具体说明我国目前发展阶段存在着产业结构及其内部不均衡等一系列问题,并将原因最终归结于现有财政政策缺少体制和机制方面的综合性举措。而这种顶层设计的缺失导致我国财政政策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期效应,因而并不利于产业结构的长期优化升级。
另一些学者认为,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的变化将直接改变各产业部门间生产要素的配置结构,从而引发产业结构内部进行相互替代和调整,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一方面,从财政支出总量上看,郭小冬等通过构建政府支出规模和生产要素积累理论模型,发现财政支出通过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带动资本、劳动力的投入生产,形成创造效应。并利用20个国家的面板数据证实了政府支出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不利于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从财政支出结构上看,储德银、建克成认为财政支出政策具有乘数效应,不仅在总量上运用产业政策进行调节,还通过不同支出项目改变社会供需结构,进而引起企业不断进行投资和生产决策上的调整,最终达到调节产业结构的目的。
.......................
第三章地方政府支出竞争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分析...........12
3.1地方政府支出竞争的理论基础...............12
3.1.1财政分权理论................12
3.1.2要素流动理论...........13
第四章我国地方政府支出竞争和产业结构现状..........22
4.1我国地方政府支出的时空演变..........22
4.1.1我国地方政府支出时间演变............22
4.1.2我国地方政府支出的空间分布.........24
第五章地方支出竞争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分析............28
5.1空间量模型.........28
5.1.1空间权重矩阵.........28
5.1.2空间计量模型类型...........29
第五章地方支出竞争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分析
5.1空间计量模型
空间计量经济学是在横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的研究中,将变量间的空间相依性或空间异质性加入模型的设定和估计中,最终衡量不同地区间经济活动的交互作用的一门学科。传统的计量模型认为各地区的经济活动是独立的,同时假设各地区的样本也是相互独立的,所以直接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但是,在实际研宄中,许多的经济数据都呈现出空间效应的特点,比如,研究全国各省的国内生产总值、投资、贸易等数据会存在着空间位置不同而产生的影响不同。根据Tobler提出的“地理学第一定律”],我们可知空间距离的远近会影响变量之间的关系,即地区间的样本不在是独立的而是具有了“空间效应”,因此空间计量应运而生。
空间计量经济学不仅可以合理解释区位间经济活动的不同现象,更能够解释传统计量经济学中存在不准确,不科学的现象。同时,目前世界经济活动间的联系不断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不断完善,因此将空间效应融入经济研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我国地方政府在制定财政支出政策时,不仅仅考虑地区自身的影响因素,还受到其周边地区支出决策的影响。因此,空间计量经济学可以解释我国地区间财政支出的相互作用。同时,空间相关性的加入也恰恰可以反映出我国地方政府支出决策的策略性行为,进一步阐释地方政府支出竞争。
.....................
第六章结论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