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餐饮产业的集群模式及其成因解读 ............................ 69
5.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71
5.2 高维数据与高斯混合模型结合识别餐饮集群 ................ 71
6 餐饮产业的微观食物环境塑造与空间集聚优化路径
6.1 数据来源与处理
(1)本研究主要利用Penchansky 和 Thomas[196]提出的“食物获取”的4个维度-可获得性、可达性、可负担性、可接受性构建可量化的食物环境的评估体系。其中,可用性包括人们家附近存在某些类型的餐馆,或者购买农产品地方的数量。可达性的维度可能更具固有的地理性,因为它指的是食物供应的位置和到达该位置的难易程度。旅行时间和距离是衡量可达性的关键指标。可负担性是指食物价格和人们对相对于餐厅的价值感知,通常通过特定食物的商店审计或区域价格指数来衡量。可接受性是指人们对当地食物环境属性的态度,以及给定的产品供应是否符合他们的个人标准,这里研究选择餐厅的评价总量。最后,食物环境的综合评价得分使用食物环境作为表征。
全国范围内的餐厅数据很容易通过在线平台获得,从餐厅数据中提取的变量(如平均价格、评论数量)具有合理的经济解释,为解释模型的结果提供了可能性。因此,研究选择在线餐饮网站作为数据源,其中,餐厅位置数据以及交通路网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和高德地图;餐厅评价总量以及餐厅价格数据来自美团。研究将上海市划分为1km×1km的网格,网格划分大小参考“15分钟城市”的规划理念的步行距离[227]。基于Python的数据获取功能,在网站允许的访问频率下,进行合理的数据抓取。该数据集的采集时间为2021年6月。随后,研究对获取的数据进行数据丢失量检验、重复数据去除、裁剪图层、纠正偏误等数据清洗处理,最终建立包含餐厅四个维度完整信息的数据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来源于国家测绘局地理信息标准地图服务网站。
(2)建设用地数据。本研究选取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上海市新增建设用地数据,评估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与城市食物环境的联系。
(3)人口数据(www.worldpop.org)。城市人口密度指生活在城市范围内的人口稀密的程度,计算公式:城市人口密度=城市人口/城市面积。人口密度是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表示各地人口的密集程度,本文用城市人口密度来反映城市拥挤程度。图6.2显示了建设用地扩张与食物环境相关性的评估体系,以及本章节主要的数据处理流程。
7 结论与对策
7.1 结论
本研究通过整合第三方餐饮服务网站提供的实时大数据,采用多源数据融合建立研究数据库,构建了基于大数据范式转变和管理科学新需求的普适性框架。首先,验证第三方网站大数据的有效性与可代表性,描述餐饮产业跨尺度的不均衡现象,并以海鲜餐饮产业为例分析海洋对陆地的影响程度,剖析关键传导机制以形成高层管理策略。针对餐饮产业的区域不均衡集聚特征,提取餐饮产业集聚中心并验证CPT的有效性,利用可视化工具识别城市多中心网络结构。此外,探索机器学习与传统方法结合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处理高纬度和高噪音的复合多源数据,解决餐饮集群的关键问题,并借助计量模型重点解读推动餐厅集聚的重要机制以及餐饮集群在地区实现多样化和增长的方式。最后,针对餐饮产业在微观层面和城市内部的不均衡问题,系统建立基于餐饮产业的食物环境评估体系,进一步探讨餐饮产业与城市舒适性的关系,以及餐饮产业与人口城市化、土地城市化联动的政策建议。主要结论如下:
(1)通过及时更新位置数据和附属信息的第三方网站大数据,可以高精度地描绘和理解社会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和高粒度特征,进而提供对经济发展态势的深度感知。这种立体化、动态化的数据分析方式,使得宏观经济的分析和决策得以在更高维度、更大颗粒度上进行。尤其在餐饮产业的研究中,实时性的网站大数据与其他可用的数据源相结合,为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信息,实现餐饮产业在宏观层面的发展态势的可视化,从而有力地支撑对餐饮产业区域不均衡发展现象的研究。借助实时网站大数据与其他数据源的整合,从宏观层面观察并呈现该产业的发展态势,透析其背后的社会经济动力,并据此揭示和解读餐饮产业区域不均衡发展现象的深层机理。同时借助海鲜餐饮产业这一特殊餐饮形式,通过模拟海鲜餐厅的距离衰减初步量化现阶段海洋对陆地的影响程度、证实海产品消费全球登陆趋势的区域性进程,以及提供渔业上下游产业链管理决策上升至更高决策层的证据支撑。实时的大数据与其他可用的数据源相结合时,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更为全面和精准的信息。这种信息可以被应用于例如餐饮产业宏观层面发展态势的可视化,这一研究模式支持收集适量的训练样本就可以使用机器学习模型推断其他未采样的经济活动,这种数据资源,能够提供经济发展态势的高精度感知,为理解和预测经济变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托这一模式,管理者和研究人员能够以及时和低成本的方式监测经济运行态势和城市表现,并提供宏观决策依据和数据支撑。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