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博士论文,本论题的研究动机就在于如何能切实有效地提升网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与道路的认同、如何提升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的指导地位、如何提升中国共产党在网络社会的舆论领导权。
第1章绪论
1.1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意识形态话语权同时存在于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尤其是在网络社会中,要对其概念、特征、功能、结构、问题及路径等进行重新审视。考察新时代提升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研究背景及其存在意义,不仅有助于充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理论框架,而且有助于解决中国式现代化所引发的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在净化网络舆论的生态环境下,对建立文化强国、维护国家安全、实施网络强国战略等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1.1.1问题提出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与发展阶段,中国执政党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其中意识形态话语权是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落实意识形态管理权的重要前提,牢牢把握话语权才能有效保障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了一个全新历史任务,就是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它既蕴含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是在结合中国现实国情的基础上制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模式。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提升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就是要在遵循党管媒体、党管意识形态、人民性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坚持党的领导、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同时在网络空间也要丰富人民的精神需求,实现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目标要求;共建网络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以防范网络意识形态风险,以实现网民的精神富有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任务目标,保障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整体结构的完善。
信息技术革命时期,资本权力在网络空间的运行逻辑出现新变化,信息技术资本在话语权力运作中的占比不断扩大,这导致了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博弈范畴由现实社会转向网络社会、由一对一形式转向一对多或多对多,资本与政治间的杂糅致使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由线下转向线上、由实物对垒转向技术相持。在全球化进程加速发展境遇下,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愈演愈烈,西方敌对势力从未停止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占领,“和平演变”战略范围延伸至网络空间,其目标对象对准了新“互联网一代”的中国青年。如何能以有效防范网络意识形态风险为前提,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网络中的指导作用,增强舆论导向的凝聚共识效果,打造网络强国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思想,构筑具有“中国风”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提高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与控制力,是当下学界需要思考的问题。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新时代提升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的著述颇丰,全面总结其相关概念、构成要素、功能特征、研究现状、构建路径,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现有成果,对本文深入挖掘新时代提升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理论资源和实践应用提供了研究方向。
1.2.1国内研究综述
以“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为主题在中国知网、百度学术、万方、维普等学术搜索网页上进行检索,最早的文献是《网络环境下社会科学如何应对挑战》发表于《贵州社会科学》期刊,最早兼具“网络”和“意识形态话语权”词汇的文献是2012年杨文华在《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发表的《网络论坛的“有限公共性”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冲击》。在此后的十多年间,侯惠勤、王永贵、朱继东、张志丹、吴满意、吕峰、黄冬霞等学者先后发表或出版了《提升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思路》《以历史主动精神打赢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六个坚持”》《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思想的多维创新》《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网络意识形态内涵的新界定》等百余篇著作,并从理论内涵、结构特征、问题挑战、构建理路上丰富了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相关内容。
国内学者对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研究成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对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相关概念阐述学界关于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概念没有进行明确界定,为此可从以往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相关概念中,理解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科学内涵。
首先,国内学者诠释的意识形态多是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一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将意识形态看作与社会存在相对应的社会意识或是与经济基础相匹配的、具有阶级属性的观念上层建筑。《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给出的意识形态定义是“系统地、自觉地、直接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观念上层建筑的部分。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集中体现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①俞吾金将意识形态定义为“在阶级社会中,适合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及竖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而形成起来的,代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情感、表象和观念的总和,其根本的特征是自觉地或不自觉地用幻想的联系来取代并掩蔽现实的联系。”②朱继东认为意识形态是包括“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③”等形式在内的社会观念或思想上层建筑,它以生产劳动的社会物质生活基础为源头,是统治阶级政治意志的体现。
第2章新时代提升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资源
2.1新时代提升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相关概念
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下面简称“公报”)中,明确将党的十八大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时间节点,这一时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顺利地开启了第二个百年任务的征程。在此历史定位下,客观掌握新时代提升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内在本质,对其相关概念开展科学界定,本文将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分割为“意识形态”“话语权”“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三组词汇进行论述,融合意识形态话语权与网络特性于一体,深层次窥视新时代提升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内部本质与外在属性。
2.1.1意识形态
“意识”一词涉及生物学、心理学、佛学、哲学等多个学科,它与觉察、感受、思维等主观心理印象相关,其中生物学、心理学、佛学等倾向于研究意识的自然属性,即生理的、人脑的、神经的运动与变化,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小脑、基底核、下丘脑等作用于神经元传递信息的结果。唯物论中,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与物质相对,是人通过社会实践留下的记忆、思维、情绪等多重复杂感性认知的综合集,兼具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并强调社会属性是人类发展与进步的源动力。人脑是承载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经过改造的物质通过观念加工呈现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意识形态”一词在未被创造之前一直由意识代替,直到特拉西创设性地提出“观念科学”,他指出“如果只考虑题材,可以把这种科学称为意识形态;如果只考虑它的方法,则可把它称为普通语法;如果只考虑目的,则可称它为逻辑。无论给它起什么名字,它都必须有这三个分支,因为若不同时研究另外两个,就不可能恰当地研究其中的一个。
2.2新时代提升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理论资源
历史实践证明,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是实现思想领导的基本前提,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妥善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深度把握权力来源,运用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巩固话语权具有时代必然性。本章所阐述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阐述,中国共产党人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论述,西方学者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有益借鉴这三部分。
2.2.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阐述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阐述是研究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理论指导,主要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的系列思考和列宁对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理论的忖量。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虚假的观念体系”基础上,将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意识范畴中的观念上层建筑揭示思想生产与分配的内在规律,这一时期关于意识形态领导权的论述是具有否定意义和中立意义的;在阶级社会中,将意识形态作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而存在,并以共产主义革命确立无产阶级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从肯定意识形态的指导作用入手,明确“灌输”理论在无产阶级革命中对提升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必要性。
第3章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结构 ............................. 64
3.1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内在结构 .......................... 6
3.1.1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话语主体要素 ...................... 64
3.1.2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话语载体要素 .................................. 66
第4章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功能及特征 ..................... 79
4.1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功能 .............................. 79
4.1.1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导向功能 ..................... 79
4.1.2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维护功能 ........................... 81
第5章 新时代提升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证分析 ...................... 101
5.1 新时代提升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证调研 .......................... 101
5.1.1 《网络意识形态评定量表》的编制........................ 101
5.1.2 《网络意识形态评定量表》的设计与分析 ........................ 105
第6章新时代提升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路径选择
6.1推动话语主体协同:打造高素养的人才队伍
面对网络这一全新的信息载体,在新的历史发展条件下,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