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协同治理的动力机制 ........................................37
3.1 协同治理的利益主体概况 ...................................... 37
3.2 协同治理的动力机制分析 ................................... 43
3.3 协同治理的动力机制运作 ................................ 52
4 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协同治理的效果评估 ........................................57
4.1 协同治理效果影响因素模型 ................................... 57
4.2 协同治理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63
4.3 协同治理效果评价方法 .............................. 68
5 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协同治理的困境分析 ........................................89
5.1 政策导向功能缺失 ...................................... 89
5.2 协同环境矛盾突出 .......................................... 94
5.3 协同要素兼容不足 ................................... 98
7 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协同治理的优化路径
7.1 构建校地间协同法规体系和制度流程
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汇集了地方政府经济发展、高等院校科技增长与企业增加盈利的期望,是我国近几年来蓬勃发展的新型研发机构。面对新生事物,人们总是在不断探索中寻求各项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完善,而这一规律也适用了我国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进程。相对于传统的研究机构来看,校地共建研究机构牵涉到的主体较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这必然需要更加完善的制度体系,我国许多地方也正在朝这一方向而努力。当前,依托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的科研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推广,这意味着政府当务之急就是尽快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完善相关的制度体系。同时,也应该在加强研究的基础上做好相关顶层设计,进一步明确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定位和规划布局,同时应加强试点、积极推广,从体制机制中释放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活力。
根据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诉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不断健全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能够为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提供根本性的保障。事实说明,强化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体制机制是保障其正常运行的必要基础,加强能力建设是保障其发挥功效的重要选择,而不断推进创新发展则是校地共建研发机构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但从整体上说来,校地共建研发机构要想实现健康快速发展,必然离不开健全的法律法规引导。有学者甚至指出单纯以组织功能将政府主导的研发机构定性为“科学研究机构”,使得国家设立的性质严重淡化,而且由于缺乏必要的专门配套法律而难以保障其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属性①。实践中,政府相关部门除了提供必要的土地、设备、资金等物质资源,还要充分重视各种类型研发机构的持续发展,深入了解机构需求,并积极给予其相关的政策支持。为此,从国家层面给予科研机构正名、定位、导向,鼓励有能力的企业、高校、组织沟通协作,并从资金、人才、管理及税收等方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为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营造良好的大环境②,促进机构所在地经济增长方面的活力,使其在科教兴国、实业兴邦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文以“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为研究对象,考察该类型机构的运行现状后,主要思考分析各协同合作主体间的协同机理,而后从绩效管理角度着手,构建了一个具有针对性的协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最后针对各主体间的协同困境对症下药,制定了优化协同主体合作的相关策略。为了满足国家发展需求和推动高校服务社会作用的发挥,我们需要积极推动地方政府和高等院校共同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或智库。而各种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的不断浮现,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我国的创新能力,而且还能够为“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发展提供便利渠道,最终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此外,在一些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中,许多企业和科研团队也充当了重要的协同主体,继而如何最大化地激发所有协同主体的活力和积极性,业已成为推动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为此,我们需要积极挖掘、借鉴国内外科研机构建设的经验教训,为我国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提供有效指导。
同时,进一步强化绩效评估观念,积极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有利于合理管控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的正常发展,而且还有助于准确发现该类型研发机构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开展绩效评估以及学理分析,文章归纳了当前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的协同问题与困境,主要表现在政策导向、协同环境、内部治理和协同要素四个层面。因此,为了提高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的协同效率,优化协同效果,既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良好的协同环境,同时也要不断整合校地间协同要素,积极试行常态化的校地协同互动机制。
通过对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的协同难题梳理和绩效评估体系拟定,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在国家政策引导和高等院校、企业主体的积极参与下,我国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的协同治理取得了显著进步,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落实创新型发展战略,政府及相关部门已经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
有效催生了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而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的成长发展,不仅需要地方政府的全力支持,而且还需要高校、科研团队和企业的积极参与。当前,高校及其科研团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但却面临着科技成果转化困难和产业化发展缓慢等难题,因此高校亟待寻找“产学研”的协同发展渠道。同时,许多企业也面临着技术落后、创新能力弱化等问题,这也从根本上限制了企业的持久发展,因而企业对于科研团队的先进研发能力和技术也有较多需求,迫切希望能与高校及科研团队实现密切合作。基于上述因素考虑,积极推进“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发展,已经成为多方主体的共同诉求,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也得以高速发展,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出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