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建筑学论文,本文选取南山村为对象,从空间结构入手,对其社区内的儿童活动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结合相关理论归化,最终提出城中村儿童友好环境设计策略。
第1章 绪论
1.2研究背景
1.2.1城市中儿童活动空间问题日益凸显
预计到2050年,全世界将约有7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其中大多数低于18岁。但城市的快速发展在推进整个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对儿童的成长环境产生巨大改变,城市与儿童两者的发展之间出现诸多矛盾:高层高密度的城市开发挤压了户外儿童活动空间;电子媒体的发展改变了儿童日常游戏生态并日趋宅化[1][2][3];过度开发带来了空气污染等公共卫生危机;由上述产生的肥胖、近视、心理问题等阻碍儿童与城市的同步发展。
随着现代经济飞速发展,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和城市居民生活品质的需求都在急速增长。单纯的城市扩张无法解决这其中的问题,对老城区的更新改造成为了城市建设的焦点。近几十年来,关于城市更新的话题始终活跃在城市规划与建筑的学科交流中,经过不断地实践尝试,引入了许多新型技术手段。
在深圳这个平均年龄只有32岁的城市中,人口密度急剧增加,出生率逐渐攀升,对社区中儿童活动场地的需求与日俱增。身处深圳这座一线城市的女性进入职场比例较高,在家庭育儿方面出现了人员和时间的空缺。生活在城中村地区的儿童,由于周边环境质量较差,安全卫生条件不能满足需求,许多儿童失去了许多在社区中自由活动的机会。这导致近年来儿童高坠事件频发,在儿童受伤的主要原因中,“坠楼”的比例超过了交通事故,其原因便是社区缺少儿童玩乐场所,交通和停车将儿童从原本属于他们的玩乐空间挤了出去[4]。
1.3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研究目的
从现有研究资料来看,我国的城市更新理念发展较为缓慢和保守,仍然停留在以“自上而下”为主导的物质环境改造中,但是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对生活品质的需求不断上升,这其中大城市的老旧城区改造的需求极为迫切。现今我们正需要探索城市更新的新思路,以社区居民自救自建的方式,研究“自下而上”式发展在国内实践的可能性。
面对青少年儿童活动用地紧缺与城市的高速扩张,建设儿童友好社区成为了城市更新的重要议题之一。在国家大力支持的背景下,相关理论研究已经展开,但是相关实践活动并没有随之开展。
本文将利用更新的技术手段和突破传统的设计模式对深圳城中村进行试点改造,建立新的设计流程和评价体系,从而为相关研究进行实践探索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1.3.2研究意义
手工城市主义“自下而上”的社区参与式改造能够解决当前城市发展中,人本主义缺失的问题。目前的城市改造是由政府主导,设计师提出方案的“自上而下”式的宏观物质层面的改造,但无法做到细节处的精神关怀,这使得城市变成冰冷的机器,市民关系疏离,社区归属感缺失,这会给社区安全、教育等方面带来很多不利。而充满人情的社区建设可以打破这个局面,为国内的城市更新提供更加细致的修补。
儿童友好社区就是这其中的典范类型之一,通过引入互动设计手段,激发社区居民自下而上改造的热情,改造青少年儿童在高密度街区的活动场所,将会对城市微更新的一系列活动提供指导意义,同时探讨互动设计在城市微更新语境下的新含义。
第2章 相关基础研究
2.1儿童的社区参与
设计和规划21世纪的城市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全球城市表现出的日益城市化和密集化给居住在这些城市的人带来了社会、经济和环境压力,而未来的人口增加并不会停止。从新生儿到18岁的儿童和青年是城市人口中脆弱和处于边缘地位的部分,它们的需求和想法容易被现行的成年人议程和城市发展优先事项所忽视。如果从今天开始促使儿童和青年发挥想象加入城市的规划和设计,那么50年后的城市又会变成什么样子,这会是一件充满兴趣和挑战的事情。
如今,在该领域积累了大量经验的专家倡导应专注于过程而不是产品。从建造精美的项目案例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这些项目丰富了公共领域,并为孩子们的生活提供了有价值的场所。然而这些项目中的成功通常都来源于独特的环境和社区成员的配合,在庆祝这些独立项目成功的同时,也应当意识到,研究的目标应该是在儿童和青年人的日常规划和设计中取得持续性的成功。能否在儿童和青年人的日常现实中嵌入更多体验良好的建筑环境,取决于我们对委托、设计和建造过程的完成质量[15]。
本文要在主动创新的过程中找出什么是确实有效的设计需求,而不是跟风复制大量的网红打卡景点。我们要倡导更具包容性的设计,就需要邀请更多儿童和年轻人加入设计的队伍。本研究希望建立健全建筑环境设计过程,实现普惠多利式的建造结果。
2.2保障儿童在社区中活动的必要性
2.2.1社会层面
社区儿童服务以儿童的发展需要为出发点,是社区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保障儿童在社区中活动,对于提升我国人口素质,构建稳定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1)有利于家庭幸福与社区和谐
儿童在家庭中的角色往往是关注的焦点。基于我国的传统思想和现代社会主流媒体的影响,广大家长对于儿童发展过程中的教养问题都有非常清醒的认识。而利用社区中的儿童服务,一方面可以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另 一方面也可以满足城乡家庭的需要。让家长安心从事生产活动,为城乡家庭创造更丰富的物质生活提供保障,从而增进家庭的幸福指数。
当儿童参与到社区建设,儿童和其所在家庭成员都会增强社区认同感,把自己当做社区的一份子。儿童参与社区建设,可以使社区更贴合居民生活,这也利于增进社区成员的互相了解,促进社区和谐。
(2)提高人口素质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竞争激烈,儿童的发展受到的环境影响也逐渐被人们发掘研究。合理的儿童游戏可以提升儿童的感觉意识,不同的材料,不同的表面使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身边的世界里,成为学习探索的重要方式,这对极少参与室外活动的儿童来说是极为珍贵的。儿童还会通过积极控制各个环境要素,形成行为和联系的概念。儿童通过玩耍来锻炼更为精细的动作和调控能力。与此同时,在社区中的活动也可以为儿童提升冒险能力,在家长的引导下,适当的冒险游戏可以激发孩子的认知能力与创造力。与其他小孩子的交往中,儿童的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也可以得到显著提升。这些童年时期的能力培养可以提升个人能力,为儿童未来立足社会打下良好基础。人口素质普遍提升,有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氛围。
第3章 深圳市南山村儿童活动环境现状与分析 ..................... 36
3.1研究对象概况 ................................. 36
3.1.1南山村现状调研 .................................... 37
3.1.2南山区儿童活动空间现状............................ 38
第4章 南山村儿童友好社区设计策略 ........................ 52
4.1南山村儿童活动场地设计要素 ............................. 52
4.1.1社区中心儿童活动场地设计要素 ........................ 52
4.1.2宅间绿地儿童活动场地设计要素 ......................... 53
结论 ......................... 68
第4章 南山村儿童友好社区设计策略
4.1南山村儿童活动场地设计要素
4.1.1社区中心儿童活动场地设计要素
南山村作为标志性城中村,虽有保留建筑增加文化底蕴,但是对于儿童友好设计的参与度仍然是很低的,旧改项目中也是更多将现有地块规划为高楼大厦,并没有任何儿童参与的保障动作,在地块内仍有两个幼儿园、附近还有一座小学的情况下。这显然与南山区整体的儿童友好社区建设进程背道而驰。
社区内祠堂前广场地段,地形开阔,交通便利,采光良好,是整个社区的几何中心,居民出行方便,见图4-1。可作为儿童活动的主要场地,设置一些占地较大的儿童活动设施,例如:球类运动场地、水池、种植园、手工坊等。南山村虽没有较大的地形高差,但是我们可以仿照案例在建筑围合的小空间内设置,为儿童开辟一个滑板小公园,见图4-2,同时这样的做法也避免了开发后被强占为停车位。
结论
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城中村的更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改造切入点。但城中村内儿童活动环境质量低下,同时也并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或政策能够为它提供推力,没有相关理论研究可以为南山村提供抓手。本文选取南山村为对象,从空间结构入手,对其社区内的儿童活动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结合相关理论归化,最终提出城中村儿童友好环境设计策略。本文得出以下四点结论:
(1)提出了国内儿童参与社区建设的需求与可行性,改进了以往社区建设忽略儿童视角的设计流程,将儿童意愿纳入重点参考指标。与以往的研究相比,该方法为儿童保障活动空间的同时,提升了儿童在社区中活动的种类,提升了社区空间的舒适度和安全性,可以使社区空间更加具有亲和力和归属感。
(2)提出了深圳南山村儿童活动空间的评价体系,以景观设计、安全性和功能实现为评价指标,对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中评价体系的建立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今后相关研究开展以及儿童活动场地评价提供了参考。与以往研究相比,该方法更加直观有效,可以更好地指导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3)提出了深圳以南山村为代表的的城中村儿童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从宅间绿地、社区中心、街道空间三个方面进行分类整理,解决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中,调查研究散乱不一的局面,为今后相关研究开展以及相关策略制订提供了参考。与以往研究相比,该分类方法可复用,能够为其他城中村调研提供更快的解决思路。
(4)提出了新技术参与社区建设的可行性,为社区儿童活动空间的趣味性设计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与以往的研究相比,该方法具有设计角度新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