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建筑学论文,本文通过对各类更新模式进行梳理研究,对比不同案例之间的优缺点,探究影响选择旧工业建筑更新模式类型的因素,并以此为基础,分析总结旧工业建筑更新模式选取的策略,并将此应用到实际项目中区,令其具有可操作性。以此,为旧工业建筑更新模式的选择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城市更新推动旧工业建筑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促使了退二进三的产业结构调整,许多厂房逐渐废弃,城市的范围也在逐渐扩大,原本处在城市边缘的旧工业区也列入了城市范畴,而这些旧工业建筑特性与城市本身建筑特性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其在城市中显得格格不入,如何处理旧工业建筑成为当时迫在眉睫的问题,由于对旧工业建筑认知不够完善,又急于改善城市环境,大多数的旧工业建筑采取了推倒重建的更新方式,大批量的旧工业建筑被夷为平地,导致许多有历史价值的工业遗存被拆毁。这种做法一时改变了旧工业区的面貌,但是忽略了旧工业建筑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它不仅抹杀了工业城市的历史记忆也破坏了城市原本的肌理,因此其并不是适合全部旧工业建筑的合理方案。
2.旧工业建筑更新深入发展
近几年,我国逐渐意识到保护旧工业建筑和工业资源再利用的重要性,开始挖掘旧工业建筑本身的价值,不断探索其利用方式,试图将旧工业建筑转变模式再次融入到城市之中。在这些转变成功案例中大致可分为两种更新模式:单一功能模式和复合功能模式,单一功能模式代表将旧工业建筑改造成为具备某一种功能模式的建筑,例如博览功能模式、居住功能模式等;复合功能模式则代表将旧工业建筑改造为具备两种以上功能模式的建筑,最具代表性的为创意产业园,多种功能模式相结合的园区建筑群。
在近些年的城市政策和各类旧工业建筑改造案例中可以看到,许多城市已经对其有了保护、修缮的意识,但是面对一个完整的项目更新改造时,许多改造项目没有完善、成熟的改造方案,或者只是对其他方案照搬模仿,使项目改造后的使用存在诸多问题,甚至有些改造项目尚未完成就因为各方面的冲突而停工。因此,在对其没有进行前期研究与详细规划的前提下直接对旧工业建筑进行改造,会导致很高的开发风险,为了政策需求或经济利益而进行粗暴的开发,也会造成更多的资源浪费。所以改造时应选取适宜的改造模式与改造方法,然而目前对于更新模式研究大多都是针对建筑类型更新方式的正向研究,只从单一角度进行分析,很少对更新后的旧工业建筑进行后期回访调查,建筑更新的成功与否并未得到足够重视,诸多旧工业建筑更新后又出现二次闲置问题,这造成了更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本文在此基础上找到研究出发点。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1)随着对旧工业建筑的研究,我国的实践与理论体系已逐渐成熟,旧工业建筑改造实践项目在近几年层出不穷,更新模式类型也多样化,旧工业厂房本身建筑特性与各类更新模式之间存在相适性,因而可以将其转换功能,继续保留在城市之中,本文试图对不同更新模式类型与旧工业厂房之间的相适性进行梳理总结并分析出目前旧工业建筑改造所存在的较为普及的问题。
(2)旧工业建筑改造更新案例逐渐增多,但大家都将目光聚焦于改造当下,并未对改造后使用状况进行后续调研,文章意在对改造后旧工业建筑使用情况进行后续调研,总结归纳其现存问题,寻找影响旧工业建筑改造模式选择的因素,并探究在不同影响因素下的对更新模式选取的策略。
2.研究意义
(1)目前旧工业建筑改造更多的是注重一次性的功能改造,对其后续的发展并无考虑,对于建筑改造模式的选取也是追逐经济利益或“赶时髦”,并未对其前期可行性进行研究,本文以此为出发点,从多种角度分析总结影响旧工业厂房改造模式的因素,使旧工业建筑改造不在局限于眼前利益,而是具有可持续性,为今后旧工业建筑确定改造模式类型提供一些理论基础。
(2)通过对旧工业建筑改造案例的调研,探究目前改造模式选取所存在的问题,病通过对城市、区域、单体三方面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从中总结旧工业建筑改造前期更新模式类型选取的策略,为今后旧工业建筑改造更新模式的选取提供一些思路与指导性建议。
第二章 旧工业建筑更新模式类型
2.1 国内外更新模式发展历程
旧工业建筑的改造从 1935 年的世界博览会芬兰馆改造逐步开始,不同类型更新模式也逐渐从理论应用到实践,本节是对国内外旧工业建筑更新模式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在不同的类型的发展过程中去分析目前研究的现状与模式。
2.1.1 国内更新模式发展历程
1.起步阶段:1980-2000
我国旧工业建筑改造与国外相比研究时间较短,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才开始举办全国性的关于旧城改造的会议,对其关注度才逐渐增加,此阶段经济迅速发展,城市更新加快,但对于旧工业建筑的价值认识还不够全面,对实际改造而言,大部分旧工业区采取推倒重建策略,因此,此阶段旧工业建筑改造主要以自发改造为主,改造规模较小,改造手法较为单一。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旧工业建筑改造理念逐步的被国内所接受与认可,过去对于旧工业建筑推倒重建的设计想法在这个阶段得到了制止,改造再利用的理念开始被学术界广泛讨论,城市规划者也将旧工业建筑改造归入考虑范畴。因此,此阶段的旧工业建筑改造在我国开始进行推广和发展。
1992 年,城市公园模式代表作中山岐江公园出现,它对粤中造船厂进行改造更新,不仅仅是构筑物等进行改造,更是在生态技术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修复了被污染的土壤与制备,这个项目在当时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从此开始,工业遗产公园模式逐渐得到关注[20]。
1994 年,北京双安商场正式开业,在当年引起了一波购物热潮,其原身为手表厂厂房,改造后厂房原有的样貌消失殆尽,呈现出新建筑的形态并且在顶部增加了仿古的亭子作为装饰,许多学者认为,双安商场在改造时完全摒弃了旧工业建筑原有的特色,和“新建筑”无二区别,历史建筑的原有价值随着改造也被抛弃,因此,这个改造项目并不能说是成功的案例,此事件之后,许多学者对旧工业建筑改造的改造方式的争论逐渐增多。
2.2 旧工业建筑更新模式研究
经过前期的文献查阅与案例研究,总结出国内较为常见的旧工业建筑更新模式可分为五类,分别为:博览功能模式、居住功能模式、城市公园模式、办公功能模式、创意产业园模式,因创意产业园是面对较大区域的旧厂房建筑,其再生模式较多,为了后期分析研究的准确性,将这五类功能模式划分为单一功能模式与复合功能模式。
2.2.1 单一功能模式
1.博览功能模式分析
旧工业建筑更新改造有众多模式,博览模式是其一个重要的方向。博览模式是将其更新改造为博览类建筑,博览建筑是以空间展示为核心空间的建筑的统称,根据其展览功能的差异性,可以将博览建筑细分为展览馆、博物馆、会展中心与世界博览会这四种场馆类型,基于前期的调研与案例整理,发现国内目前的旧工业建筑改造为展览建筑主要博物馆与展览馆这两种模式为主。
工业建筑其本身开敞的空间、高屋顶与良好的采光通风为其改造为博览建筑提供良好的依托,可以实现场馆内部灵活划分,满足不同展品的展示需求。而且它们本身作为具备历史与展示价值的存在,它与博览功能相结合,他们存在着各自的故事性,一同被保留与展示,使他们的存在更加具有意义。
旧工业厂房与博览功能的相适性:
(1)空间结构
首先因为博览功能的原因,需要开敞的大空间作为参观者驻足停留的区域,其次,作为因为展品有着不同的尺寸,所以需要多种不同的空间大小。对于工业建筑来说,为了容纳体积巨大的生产机器与设备,其自身就有着高大的空间,因此工业建筑与博览建筑在体量上有着完美的契合。例如沈阳铸造博物馆(如图 2-9),它为大跨型结构,其内部宽敞高大的空间可以完美的展示铸造设备,还原历史镜头[25]。
第三章 旧工业建筑更新模式调研与分析 ...................... 43
3.1 单一功能模式案例调研 ...................... 43
3.1.1 朝阳规划艺术馆 ....................... 43
3.1.2 广州天河创想公社——泊寓 ...................... 51
第四章 旧工业建筑改造适宜模式研究 ........................... 90
4.1 基于城市层面的更新模式研究 .................................. 90
4.1.1 顺应城市发展需求 .................................. 90
4.1.2 结合地域人文影响 ...................... 97
第五章 保定市恒天纤维厂改造更新为例 .................... 114
5.1 保定市恒天纤维片区改造更新概述 ........................ 114
5.1.1 项目概况 ................................ 114
5.1.2 建设现状条件 ............................ 115
第五章 保定市恒天纤维厂改造更新为例
5.1 保定市恒天纤维片区改造更新概述
5.1.1 项目概况
保定恒天纤维厂其前身为保定化学纤维联合厂,始建于 1957 年,为我国“一五”期间的 156 个重大项目之一,也是中国第一座大型化学纤维联合企业。并且,其为粘胶长丝工业的发源地,他不仅为中国的化纤行业进步提供了贡献也对保定的工业发展与经济提升有着举头轻重的作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