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论文栏目提供最新项目管理论文格式、项目管理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基于关键链技术的Z项目进度计划优化研究

日期:2020年11月22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1026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011211309023686 论文字数:31255 所属栏目:项目管理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项目管理论文,本文阐述了传统进度管理方法的局限性,系统研究了基于关键链技术的项目进度管理方法,介绍了关键链进度管理的基本概念及其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对关键链技术在项目进度管理中做出了部分改进,并在 Z 项目的进度管理中实际应用了关键链技术的实施步骤,达到了工期缩减的预期目标。通过研究主要取得了如下几方面的成果:第一,传统的项目进度管理方法,如甘特图、CPM、PERT 在制定项目进度计划时,未全面考虑项目资源存在约束情况,因此项目进度计划执行时风险较高,工程延期交付现象很常见,这说明,局部的最优并不能够保障全局最优。人的行为假设造成工序工期添加大量冗余,而这些冗余往往没有被很好利用。关键链项目管理从项目全局出发,其终极目标是全局最优而不是追求局部最优。利用关键链技术进行项目进度管理可以考虑到资源约束、人的行为假设的影响,使制定的项目计划更加的科学、合理,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第 1 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目前生态环境保护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国家和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城市水环境治理,这也促进了污水处理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污水处理总量逐年增加,城镇污水处理率不断提高。但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污水处理率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城市配套的污水处理能力远远不能匹配城镇化急剧扩张的速度。在国家大力整治城市“黑臭水体”的背景下,大量的污水厂正在建设中,污水处理厂工艺复杂,净水工艺设备庞杂,给项目建设管理者带来了挑战。Z 污水厂建设项目作为青岛市一项重点工程,时间紧任务重,为完成上级部门要求,在 Z 项目实施过程中,研究应用了基于关键链技术的进度管理模式。

1.1.2  研究意义

项目管理学科涵盖了风险与配置管理、计划与控制、组织结构、资源配置、融资等多个学科,其中,项目进度问题受到了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广泛关注。此外,研究表明不具可行性的计划和调度是导致项目延误的重要原因之一[1]。在许多项目中,普遍存在不能按计划完成的现象。传统的项目管理方法如关键路径法(CPM)和项目评价与评审技术(PERT)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原因有未考虑资源存在冲突情况,工序时间过量估计,安全时间被浪费等。不确定性是造成项目延误的主要原因,除了考虑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外,项目管理中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许多不确定性因素。

关键链进度管理(CCPM)是 Goldratt 博士结合约束理论用来进行项目管理的一种新型理论方法,“关键链”是指同时满足优先级和资源可用性要求的最长活动链。关键链项目管理的主要思想是从单独活动的持续时间中移除安全时间,并将其聚合到战略分配的项目、汇入缓冲区中。项目缓冲区保护项目的结束日期不受延迟;提供缓冲区可以利用活动的早期完成并保护关键链不受非关键链延迟的影响。它强调编制进度计划时还要考虑资源是否存在冲突和人的行为影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关注项目“缓冲区”的消耗情况,以此对进行项目进度管理进行决策。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997 年以色列博士 Goldratt[2]在著作《关键链》中首次提出了“关键链”这一概念,创造性的将 TOC(约束理论)应用于工程的进度管理中,并建立了关键链项目管理理论。《关键链》指出传统的进度管理方法仅仅考虑的工序之间的前后逻辑关系,没有考虑项目资源约束问题,并且受人的行为心理因素影响,各工序都添加了很多安全时间,使得整个工期较为松弛。Leach[3]认为关键链技术是项目管理领域全新的理论和方法,国内外一些学者进行了相关领域的研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在关键链识别方面研究如下:Zhao[4]提出一种新的关键链方法,用于资源限制与不确定性下的项目规划与控制,并且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遗传算法,在每个活动的最乐观持续时间和资源约束下,识别出关键链,得到每个活动的最优开始时间;Peng[5]提出了一个修正的关键链方法,该方法适用于所有活动都应尽早安排的项目,修改后的关键链方法定义为主动关键链方法(Active  Critical  Chain  Method,ACCM),该方法是基于主动基准计划生成的,其中所有活动都会尽早开始,但该方法主要适用于软件开发项目,应用范围较窄;Truc 等[6]研究了利用最大加线形系统进行多项目状况下的关键链识别方法,该方法考虑了单个和多个项目环境中的时间缓冲区,它在应对风险状态变化和保护整个系统的完成时间方面起着作用。

国外在缓冲区设置方面研究如下:Ma 等[7]提出了一种基于情景的主动稳健性优化(SBPRO)方法,将任务设定为尽早完成模式,旨在提高采用关键链项目管理(CCPM)方法开发的建设项目进度计划的稳健性,但是相较于传统的关键链任务调度模式,这种方法对影响因素变化不灵敏;Liu 等[8]研究了建筑工程进度网络计划的复杂度,定义了一种反映建筑工程进度网络计划的复杂度概念——结构熵,并经过对活动属性的分析,提出一种新的缓冲区划分策略;Bie 等[9]研究了借助活动间依赖性确定缓冲区大小的方法,在缓冲区计算中,引入了反映依赖性的依赖度和依赖因子两个参数,当两个参数中至少有一个处于较高水平时,可能会低估缓冲区大小,而在这种情况下,按照建议的方法可以提供更好的保护;Anantatmula  V  S[10]和 Shurrab  M[11]研究了关键链技术与传统的项目进度管理方法之间的区别,并认为关键链技术可以对项目工期进行缩减,比传统方法在技术上有优势。

图 1.1 技术路线图

........................


第 2 章  项目进度管理理论概述


2.1  传统项目进度管理理论

传统的项目进度管理工作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在项目实施前,制定合理的进度计划;另一方面,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进度计划对项目进行事中控制,采集相关数据判断是否出现进度偏差,如实际进度落后计划,就应该查找原因,采取措施缩小偏差,按进度计划目标完成。目前,项目进度管理主要方法有:甘特图、关键路径法、计划评审技术等。

2.1.1  甘特图

甘特图(Gantt  chart)又称为横道图,在上世纪初首次提出,甘特图用条状图形显示工序的持续时间和进度计划。甘特图的优点是简单易用、直观明了,借助甘特图可以展示各工序的开始、结束时间,并能标注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的偏差,甘特图进度计划如图 2.1 所示。

图 2.1 甘特图进度计划

甘特图在简便易用的同时也有缺点,如甘特图不能表示活动间的逻辑关系,只能表示目前项目进展情况,不能展现制约项目实施进度的的重点。所以在一些工期短且施工简单的项目中普遍应用甘特图。

..........................


2.2  关键链项目进度管理理论

2.2.1  关键链项目管理概述

关键链项目管理是在约束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其管理理念是追求在整体上的优化而不是所有局部都进行优化。项目制定计划时,考虑人的行为影响,强调要合理考虑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所有工序时间都采用乐观的估算时间。非关键链任务按照尽晚开始(As  Late  As  Possible)原则进行调度,使非关键链上的各项任务尽可能接近最晚完成时间完成,减少同时在建工作量,既减少成本支出又降低瓶颈资源冲突风险。关键链技术同时还考虑了项目执行中的资源约束,根据瓶颈资源瓶颈进行工序调度,重新调度后的最长链路就是关键链。将减少的安全时间作为缓冲区,对缓冲区控制进行进度管理。

2.2.2  关键链理论基础

1.约束理论(Theory  of  Constrains,TOC)

Goldratt 博士提出的约束理论(TOC)起初用来优化工业生产技术,他认为约束不可避免的伴随所有事情的发展,并且制约着发展的走向。TOC 的核心是约束的提升,约束是实现目标的障碍。瓶颈资源是约束理论关注的重点,如果利用瓶颈资源效率越高,避免瓶颈资源处于等待状态,会提高资源利用率,就会促进项目执行越快,进而加快项目的进度。并且合理利用瓶颈资源,能减少成本投入

 2.聚合理论

聚合理论是数理统计学科的研究成果,主要应用于风险管理等领域。某项目分别采用 a 和 b 两种方式执行,如图 2.3 所示。

图 2.3 聚合理论原理分析图

................................


第 3 章  Z 项目进度管理现状分析 .............................. 20

3.1 Z 项目概况 .......................... 20

3.1.1  项目简介 ......................... 20

3.1.2  项目特点 .......................... 21

第 4 章  基于关键链技术的 Z 项目进度控制 ..................... 32

4.1 Z 项目关键链的识别 ....................................... 32

4.1.1  工期重新估计 .................................. 32

4.1.2  重新确定关键路径 ..................... 33

第 5 章  结论与展望 ................... 48

5.1  结论 ................................... 48

5.2  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