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研究项目管理的毕业论文,本文运用案例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对国内外高校的教学单位设置情况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国内外各高等学校内设教学单位形成的历史、设置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校内设机构的变革的方向。结合国家当前的双一流建设情况,从“双一流”的视角对我国高校内部机构设置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比较,提出教学单位在“双一流”建设中各教学单位的优化设置的目标、方向。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教育改革全面进行,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已达到世界的中上水平,在党的五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要求把创新放在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形势和新任务对我国高等教育实施内涵式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已是摆在我国面前的一项紧要任务,这既关系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问题,又是进入世界先进科学技术行列的需要。2014 年 5 月 4 日,习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坚定不移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李克强总理也多次强调,要通过改革,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激发办学的活力,为我国持续发展经济、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更大的贡献。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认真学习总结以往改革的经验,深入分析当今世界上高水平大学建设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新方案。中央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 15 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目前已由国务院正式印发。
一流大学是从质量比较视角得出的结论,是在国内或国际上有重大影响力,能培养出大批高水平的人才、产出重大科研成果和提供优质社会服务的大学。对于我国大学来说,是要实现“世界水平”和“中国特色”的统一,也是要实现追赶国际学术前沿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统一,这是在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应有之义。中国能否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跨越,关键看能不能培养出高质量人才,培养不出高质量人才,永远成不了高等教育强国。围绕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跨越,新时期中央密集出台了一系列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决策,包括综合改革、下放办学自主权、管办评分离、“双一流”等等。山东最近也出台了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意见和“双一流”建设方案,提出山东将积极支持驻鲁部属高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工程,并重点扶持 6 所左右省属高校争创国内一流大学。
.........................
1.2 文献综述
所谓大学,就是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机构,它是人类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不断进步的产物。奥尔特加作为 20 世纪西班牙著名的思想家,紧紧围绕当时欧洲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在《大学的使命》一书中提出:大学的教育包括三项职能:(1)文化的传授;(2)专业的教学;(3)科学研究与新科学家的培养。在人类的教育发展史上,关于现代大学的起源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德国哲学家汉娜 阿伦特认为:“大学的起源不是追溯到中世纪,而是追溯到古希腊。回顾这种传统的草创期,我们回想起柏拉图学院。”也有人认为在中世纪之前的古埃及、古中国、古印度等国家的高等教育已经发展的比较完善,出现了一些有影响的古代大学,但它与现代大学不是同一个概念。大家比较统一的观点是,现代大学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1088 年在意大利创立的博洛尼亚大学被公认为是“欧洲大学之母”。
大学院系的设置不是刚刚开始就存在的,也不是随便设立的,现代大学的各种机构设置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逐步进行着调整和完善,经过长期演化发展的结果。为了满足社会不断出现对各种专业人才的需求,高等学校不断设立新的学科和专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大型的教学科研机构不断完善和发展。在 1180 年在巴黎建立的College de Dit.Huit 则是欧洲出现的最早的学院。到 1231 年,巴黎大学按照知识划分为神、文、法、医四个学院。16 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形成了以学院为主管理,学校辅助管理的学院制度,牛津大学的学院划分并非是以学科为依据的,而是履行着大学的职能,大学则是相对松散的组织。美国 1862 年的《莫里尔法案》使得学院的数量大增,增设学院之后,美国便形成了主要根据学科划分、同时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学院。而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三年,我国的高等教育就开始按照苏联高校的设置进行院系调整,很多学校成为了学科涵盖面很窄的单科性学校或学院。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的经济制度发生了变化,市场经济体制替代了建国后就一直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从当时的情况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各高校才针对校系两级管理不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问题进行了改革,经过新一轮的校院合并之后,在学校与学系之间设立了学院。目前,在我国高等学校内部实行校院两级管理的设置已成为基本共识,组织层级机构为“学校—学院—学系”三层次结构。高校主要利用学校内部学科的优势,以一级学科作为核心建立学科群,将相近、相关的学科按学科门类组成学院。学院作为高校内部的一个层级,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学校结构和运行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正在逐步获得更大的自主权限。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项目管理理论
项目管理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对项目管理的定义为:在项目活动中运用专门的知识、技能、工具和方法,使项目能够在有限的资源限定条件下,实现设定的需求和期望的过程;是运用管理的知识、工具和技术于项目活动上,来达成解决项目问题和需求。所谓管理包括领导、组织、用人、计划、控制等五项工作。
2.1.1 项目组织
项目组织是按照项目的目标以一定的形式组建起来的,通过组织各部门调集各种专业人才,并指派项目负责人在特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在项目期中,所有成员仅仅向项目经理负责,不再听从原部门主管指挥,待项目完成后,各成员再回原组织单位进行工作。项目组织与传统组织相比,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项目组织具有临时性,更强调负责人的作用,更强调团队的协作精神,其组织形式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柔性。
2.1.2 项目管控
项目管理科学的发展从古至今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分别是:从远古—20 世纪30 年代以前, 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方法, 人们是凭经验,智慧,直觉无意识地按照项目的形式运作;第二阶段是 20 世纪 30 年代—50 年代初期,在规模较大的工程项目和军事项目采用里程碑系统用横道图进行项目的规划与控制,主要应用于军事工程与建设项目;第三阶段是 20 世纪 50 年代初—70 年代末,通过开发和推广应用网络计划技术,项目管理有了科学的系统方法,主要应用于国防、航天等建设项目;第四阶段是 20 世纪 70 年代末—现在,项目管理的应用范围已经从以工程建设项目为主的应用研究扩展到工程建设项目、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科学研究项目、产品开发项目、国防项目等各种非日常运营的项目。
..........................
2.2 组织理论
在中国古代,有关组织的活动可以追溯到孙子的时期。但是,普遍认为人类社会对组织进行有系统的研究是从 20 世纪初开始的。现代学者认为,组织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按照一定的形式安排各种事物的理论,是由两个以上为实现共同目标的人组成的,以一定形式加以编制的集合体。随着社会发展,社会分工日益复杂,人类的组织活动、组织种类越来越多,如文化组织、行政组织等。其中行政组织在现实社会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
2.2.1 马克斯韦伯的组织理论
马克斯·韦伯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其与泰勒、法约尔被认为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三位先驱。韦伯最重要的理论是官僚组织模式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韦伯认为,任何组织都必须以某种形式的权力作为组织的基础,没有形式权力的组织是不能达到目标的。在人类社会中存在三种人们能接受的权力:传统权力、超凡权力和法定权力。法定权利凭借其管理的连续性、以“能”为本的择人方式和领导的有限权力等根本特征,最合适成为行政组织体系的基础。有了适合行政组织体系的权力基础,韦伯勾画出了理想的官僚组织模式,具有如下特征:组织中的人员有固定职责并依法行使职权、组织的结构是一层层的控制体系、人与工作的关系、成员的选用与保障、专业分工与技术训练、成员的工资与升迁等。韦伯认为,上述的六项特征的组织,可以是组织表现出高度的理性化,组织成员的工作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从而达成组织的目标。
2.2.2 组织变革理论
组织变革指运用行为科学和相关的管理方法,对组织的权力结构、组织的规模、沟通的渠道、角色的设定、组织与其他组织的关系,以及对组织内成员的观念、态度、行为,成员间的合作精神等进行有目的、有系统的调整和革新,以适应组织所处的内外环境、技术特征和组织的任务等方面的变化,来提高组织的效能。
组织变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到组织内外方方面面的关系,因此,在组织的变革管理中,最重要的是在组织的高管层面有完善的计划和实施步骤,实施过程中必须讲究策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策略:变革方针的策略、变革方法的策略和应对阻力的策略。
............................
第三章 高校组织结构的设置、运行与变革····················16
3.1 国外高校教学单位设置的现状·················· 16
3.1.1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