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项目管理论文,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基于关键链理论的围海造陆项目的进度管理,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通过对比分析大量的相关文献,分析CCPM的理论发展进程,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并且建立基于关键链的围海造陆项目进度管理模型,通过模型验证关键链理论在围海造陆项目建设中应用的可行性,论证其能否使项目的进度计划适应施工现场多变的复杂环境。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发展势头,全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各个大中型城市的人口迅猛增长,城市中日益增长的土地压力逐渐显现出来,不断制约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影响着城市人口的生活质量。这一现象在沿海发达城市尤为明显。此时,发展围海造陆建设渐成一种共识。围海造陆项目最成功的范例应该是荷兰,荷兰围海造陆项目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国土是从大海里“夺取”过来的,被公认为是人类战胜海洋的壮举。再如我们的邻居韩国,有一个巨大的围海造陆项目——新万金计划,该项围海造陆项目计划在国家西部海岸群山和扶安之间的海湾里筑起一条近32公里长的堤坝,从而拒海水于坝外,造就优质田地2.82万公顷,蓄淡水湖泊约1.19万公顷,年产粮食近 15万吨。该项利益非凡的项目被取了个非常诱人的名号,叫作“新万金事业”。闻如其名,新万金工程无论是其规模还是预期效益,在当今世界围海造陆的单项工程中都名列前茅。放眼国内,天津市临港工业开发区一期20平方公里围海造陆项目环境影响工作,也已经顺利通过专家评估审查,这标志一期围海造陆项目已经正式启动。该围海造陆项目最终将形成陆地50平方公里,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城市围海造陆扩展项目。该围海造陆项目位于天津塘沽海河入海口南侧的滩涂区域,西侧以海防路堤为界,北侧以海河口南导线为界,东西长度6公里,南北宽度5公里,围堤面积约20平方公里,最终形成可用陆地6.6平方公里。再例如广东的珠江口等地,80年代至今共围海造陆约2万公顷,广州市番禺区约有82%的土地是历代围海造陆而形成的。上海人工岛围海造陆第三期促淤项目总投资约1亿元,造地范围近4万亩,相当于现在上海市黄浦区面积的6.6倍。工程完成以后,整个“靴状”型的人工岛将全面形成。可以确定的是,近年来我国围海造陆建设也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时期。
..............................
1.2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基于关键链理论的围海造陆项目的进度管理,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通过对比分析大量的相关文献,分析CCPM的理论发展进程,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并且建立基于关键链的围海造陆项目进度管理模型,通过模型验证关键链理论在围海造陆项目建设中应用的可行性,论证其能否使项目的进度计划适应施工现场多变的复杂环境。为达到以上研究目标,本文一共有以下五个部分组成。
第一章:绪论。本部分主要论述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提出文章的研究内容,展示文章的写作结构等。
第二章:CCPM的理论研究。该部分阐述了 CCPM理论的基本假设和概念,解释CCPM的核心内容,包括TOC理论、5 步法、关键链识别、缓冲区的概念及设置等。最后将CCPM理论与传统进度管理方法CPM/PERT进行比较,展示CCPM理论的优越性。
第三章:围海造陆项目的 CCPM 研究。该部分主要介绍围海造陆项目在国内的发展趋势,围海造陆项目进度管理在国内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CCPM理论应用于围海造陆项目进度管理的优势,并且提出基于CCPM理论的围海造陆项目关键链算法及模型。
第四章:案例分析。该部分是本文最重要的章节,通过对现有工程的分析,识别出资源约束以及关键链,并且通过计算分析设置缓冲区,将传统的项目计划,优化为基于CCPM的项目进度计划模型,最后对工程项目进度优化的效果加以评价。
第五章:总结。对整个课题的研究的观点及论述总结,提出课题研究的不足之处,并且指出今后的发展方向。
本文的论文结构如下图1-1所示:
............................
第二章CCPM的理论研究
2.1 TOC理论
2.1.1 TOC理论的基本思想
约束理论(Theory of Constrains)又称瓶颈理论。起初,TOC理论的应用范畴主要是在制造业,Goldratt博士在对各个企业生产活动的长期研究中发现,产品的交货时间与企业的产能存在着冲突,各个生产工序的最大化产能并不能让最终的交货日期提前,甚至还会有拖延现象。因此,他总结出了TOC理论的核心思想,即“局部最优并不一定能导致全局最优”。随后在他1993年的著作《The Goal》中正式提出了约束(也称为瓶颈)及资源因素的概念,并指出:要提高项目的进度,就必须提高约束资源的利用率。
TOC理论便由此产生了。TOC理论的基本思想就是从系统全局的角度来对生产进行优化,强调的是资源的统筹优化配置,如果能有效的提高生产过程中约束的产能,则将会大大提高整体系统的产能。同时,TOC理论也基于一个假设,那就是:所有系统均存在约束。约束的存在表明系统存在改进空间,这也就给制造行业中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思路。
2.1.2TOC理论的应用步骤
TOC理论的提出大大改善了企业生产的管理思路,把管理者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生产环节中有资源约束的部分中,避免了漫无目的对所有生产环节逐一优化的过程。而现实的项目中,约束不会只有一个,也不会总在某一个环节出现,为了使 TOC理论更加适应生产项目的日常管理,Goldratt博士提出了TOC理论的五步骤循环法。
第一步,寻找制约因素,即约束的识别,找出制约因素就意味着掌握了项目优化的主动权。
第二步,分析并挖掘约束的潜能,充分了解约束的原因和条件,并试图把约束的产能发挥到最大。
第三步,服务于约束,将一定程度上可调配的资源应用于改善约束产能上面。
第四步,降低约束制约性,即将约束“松绑”,使其不再成为约束。
第五步,持续循环,若完成约束改进,则重新进行第一步。
TOC理论5步法的提出,为接下来CCPM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2.2 CCPM理论
2.2.1 CCPM理论的基本思想
1997年,在TOC理论的基础上,Goldratt教授提出了关键链法。关键链是约束理论在项目管理中的实际应用,所以,CCPM将约束因素与工序间的逻辑关系同时作为项目进度的管理内容。相比于传统的关键路径法,只考虑工序的紧前紧后的逻辑联系,它更加强调人的因素和资源的约束。它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将项目中的各个工序时间压缩,减少因人为因素造成的安全时间浪费,然后整合各个工序中的安全时间设立三种缓冲机制,并且通过对缓冲机制的管理来抵消项目实施过程中因突发情况造成的工期顺延,达到缩短工期或保证项目按计划完成的目的。后来,国内的李宁、刘士新等学者系统地介绍了CCPM理论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进展,并且对该理论进行了深入分析,重点探讨了其优点和不足,并且为下一步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方向。蔡晨和万伟等学者对传统的CPM /PERT进度管理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随后提出了基于CPM /PERT三点估计法这一理论的关键链管理的新方法,再通过实例论证,充分说明了CCPM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项目进度管理方法,可以超过CPM/ PERT的预期管控效果。马国丰、史占中、屠梅曾等学者对关键链进度管控计划建立了对应数学模型,为关键路径法演变成为关键链方法提供了更为可靠的定量支撑。邓斌等学者从克服CPM/PERT进度计划管控的局限性角度,提出了一种基于CCPM理论的项目进度管控体系。这种进度管控体系由两部分组成,包括:项目计划编制阶段的确定关键链和项目实施阶段的缓冲区管控,这两部分相互协同构成了一个闭合系统。该体系除了以CCPM理论和约束理论为指导以外,更集成了项目管理的知识结构、全面质量管理思想以及精益思想。下面,在我们了解安全时间的概念前,先来谈一谈CCPM理论对于人类行为的几点假设。
Goldratt 教授认为所有的项目工作大都是通过人来实施的。如果将人的因素刨除在项目计划制定的考虑范围之外,也就无法保证项目计划的可实施性。包括项目参与者的内在因素,以及人们的工作习惯、甚至包括个体的自然属性,都直接关系到项目计划的实施质量,这通常也是项目产生拖延的最直接原因。CCPM理论有别于关键路径法的最本质区别,正是因为它是基于以下几个人类行为的假设。
..........................
第三章 围海造陆项目的CCPM研究 ................................... 23
3.1 围海造陆项目进度管理的特点 ...................................23
3.2CCPM在围海造陆项目进度管理应用中的优势 .......................25
第四章 围海造陆案例分析 ............................ 32
4.1 天津滨海新区围海造陆一期工程简介 .............................32
4.2 主要施工流程及工程结构分解 ...................................32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48
5.1 结论 .........................48
5.2 展望 .............................48
第四章 围海造陆案例分析
4.1 天津滨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