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论文栏目提供最新行政管理论文格式、行政管理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浙江样本行政管理研究——道德重建的全域化实践与政府行为分析

日期:2018年04月08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2814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1804050735476140 论文字数:32658 所属栏目:行政管理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行政管理论文,本文聚焦中华传统道德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浙江样本,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方法,由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解析说明社会转型时期道德重建的必要性和创新动因,再由内化与外化、自律与他律、全域化实践三个维度,剖析浙江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运作机制,继而通过对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杭州市“最美”系列品牌建设和德清县民间道德设奖三个具体案例的分析,凸显政府行为、社会力量和民间力量在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互通和融合。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实践活动中积淀的文化因子。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指出,“中国古代就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其中就有很多具有永恒价值的内容”,要“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出要求。

勇立潮头的浙江,面对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社会结构变迁的新时代,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从传统文化中挖掘瑰宝,积极探索和推进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机制和型制,为实现中华传统美德与现代社会的契合,构筑全域化的“道德高地”,做出了许多创新性的举措。例如,省委、省政府连续五年把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列入年度为民办十大实事之一,开展“我们的家训一一浙江百姓重家风”活动,组织“发现最美浙江人、争做最美浙江人”的宣传实践活动,活化传统乡贤文化,开展乡风评议活动等。同时,培育一些区域性传统美德品牌:如仙居“慈孝文化”、嘉善“善文化”、德清“德文化”、上虞“孝德文化”、金华“信义文化”等等,为道德重构中的政府组织行为提供了浙江样本。

二、研究意义

社会的现代化需要现代化的观念和现代化的文化。我们深知传统美德对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现如今如何将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深植于我们中华人民心中的精神向导与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相联系相融合十分关键,也是我们需要花费大量经历与时间倾心研宄的重要课题。如何深刻挖掘和阐发中华传统美德的思想与价值,推进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重建社会道德,使之成为推进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推动力,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当担。

.......................


第二节相关概念阐释

一、中华传统美德的涵义

人们一般将自古流传并广为引用和接受的事物定义为传统。传统美德是人们普遍认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传统美德体现和投射在制度规范、思维方式、礼仪风俗、道德观念、行为习惯等人们日常行为的各个方面。

中华传统美德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第一,中华传统美德是历史的产物,它是相对稳定的,但不是绝对不变的,随着其存在的社会环境的变化,其内涵可以发生不断变化、丰富和更新。第二,中华传统美德含有诸如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敬亲等道德因子和优秀品质,它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涵义

对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涵义,清华大学教授陈来的阐释是比较贴合本文研究思路的,他指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实就是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以创新为工作重点。转化就是结合时代条件赋予新的涵义;创新就是“古为今用”,“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的生面”。“我们所说的‘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加以利用、扩充、改造和创造性的诠释,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发展其现代表达形式,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


第二章社会转型背景下道德重建的浙江现象


第一节浙江的时代语境

一、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一)浙江省经济发展的基本历程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浙江经济走过了高速增长的繁荣阶段,在此期间,浙江省经济已经历经1978年改革开放,1992年市场化改革和2001年全球化转型的三次重要发展契机,实现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历史性跃迁。全省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砥砺奋进,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良好局面。

1.经济实力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1978年至2016年,浙江全省生产总值由123.72亿元增加到46485亿元。改革开放到2008年全球爆发经济危机之前,浙江省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速高达12.3%,明显高于9.05%的全国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现在已经成为全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


第二节内化与外化: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载体

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的过程,并以各种政策、活动、举措为载体,支撑和推动着这一转化的进行。

一、内化和外化的机制模型

内化是指将占主导支配地位的社会意识转化为个人意识,外化是指个体通过持之以恒的实践,使道德原则和规范变成个体自觉的道德行动,也就是将中华传统美德的精神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实践和价值追求。中国传统美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更需要通过这一转化深入人们的内心,完成对道德秩序的重建。社会意识向个人意识的转变是动态发展的,不是简单的通过一次道德宣讲或者施加一些外部影响可以完成的。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化和外化是一个螺旋式反复深化的过程。

内化过程和外化过程并不孤立,而是连续运动、发展变化的,两者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共同作用于个体道德品质形成发展内化与外化机制的整个运行过程之中。围绕这一机制模型,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主要载体是什么,如何定向,如何渗透,如何拓展,这都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

第三章浙江省道德重建的典型案例分析............21

第一节农村文化礼堂+:乡村传统美德的全域化实践..............21

一、案例描述: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21

二、“政府搭台、民间唱戏”..............22

第四章深化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建议............31

第一节进一步强化法律和制度保障............31

一、加强道德立法工作...........31

二、完善道德制度体系建设..............31


第四章深化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建议


第一节进一步强化法律和制度保障

法律和制度是社会道德生态优化的刚性维系,没有法律和制度的保障,就无法建造和优化道德生态。公正的法律和制度显然有助于支撑文明社会发展,加强道德他律建设是对道德底线的保障也是国家法制化建设的一种必然趋向。借鉴国外道德建设经验,建立明确的道德赏罚机制和健全长效普及的联动机制可以长期有效维护道德良知取向,使得好人有好报,道德失范行为得到惩罚,完善道德的他律机制,推进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化发展,推进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

―、加强道德立法工作

美国是全球法治建设最为完善的国家之一。美国在建国短短几百年内就有许多在道德的法律建设方面的相关经验,制订了《道德改革法》《基本利益冲突法》《行政部门雇员道德行为准则》《政府道德法》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律建设,明确道德行为准则,对不道德的行为产生强制约束。当前,通过道德法律化来提高人们遵循道德规范的自觉性,已成为各国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并非把所有道德变成制度化的法律,而是通过这一强制要求使基本的、普遍的道德规范制度化、法制化,最终回归到自觉与自律。我国作为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可以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充分利用中华传统美德的优势,结合法律的手段,借鉴西方经验达到完善道德立法的目的。例如《杭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首次将斑马线上礼让行人等文明行为规范列入地方性法规,这种建立文明礼让行人的制度的行为也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延续和应用,体现出一种当代的契约精神。

..........................


第五章总结

新时代更需要道德的力量。深刻挖掘和阐发中华传统美德的思想与价值,推进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推进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推动力,是我们的使命当担。本文以浙江为样本分析道德重建过程中政府行为的特征,得出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三个创新维度。第一,内化和外化是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载体,通过美德教育、德育活动,建设社会道德环境,创造美德实践环境,建立道德评价体系等政府行为使中华传统美德由“虚”到“实”地通过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