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论文栏目提供最新EMBA论文格式、EMBA论文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EMBA作业范文:有关人民币的问题探讨

日期:2018年01月15日 编辑: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1117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编号:lw201203220952569899 论文字数:4055 所属栏目:EMBA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MBA 课程论文 MBA Essay
一、您认为目前人民币是高估还是低估?人民币该不该升值?对您的企业将会产生怎么样的影响?
  
  (一)人民币的升值是以人民币汇率下降的形式反映,因此所谓的“升值”,并不是广义上的升值,而只是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同时人民币兑现欧元、澳元、英镑却在贬值),人民币本身并没有实际的升值。但国内与民生密切相关的东西价格都在涨,货币实际购买力下降。因此出现国内人民币面临通胀压力,而国外增值这样看似矛盾的状况。个人认为,可归结到我国经济的高投资和对外贸易的高出口上。
  
  中国的贸易顺差为欧美国家提供充分理由要求人民币升值,但是贸易顺差有来自多方面的影响。首先是中国的出口退税。国家为了目前制造行业的低附加值,采取退税的补贴办法,每年的退税款超800亿美元;其次中国劳动力的劳动强度支撑着出口,产品的大部分竞争力正来源于此;再次,高进口关税,提升进口产品价格,降低了中国的内需,限制了普通民众购买外国商品的能力。并且从资产价格和价值的角度考虑,人民币也是高估而不是低估,一切低估都是政策因素造成的。
  
  (二)人民币升值成了欧美国家的靶子,也成为了中国的软肋。我国的经济总量和持续的高增长,貌似已经使人民币具有持续升值的条件和理由,但是却忽视了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外向性、畸形性和不可持续性问题,
  
  中国的广阔市场,较大的经济增长潜力和发展空间,本可以形成良性循环的经济,但是由于社会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消费需求被压抑,过度依赖外贸外资,形成了不可持续的畸形的以廉价出口特征的外向型增长方式。升值的好处不过是人民币对外购买力提高,有利于扩大进口和对外收购,但是却加大了产业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压力。应当取消出口优惠政策,提高生产要素价格,而不是人民币升值。
  
  美国则可从人民币升值获得经济、政治多方面的收益。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可以稀释美国对中国的负债,刺激美国对中国出口,迫使中方让步开放市场。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可能导致出口商品价格上升,对美国消费者、通胀率和经济复苏产生的影响不大,毕竟其他国家的同类出口产品,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不可能完全取代中国制造。
  
  目前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预期下,大量游资进入中国,引发物价上涨和推高中国资本市场泡沫。因此当务之急就是避免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防止人民币对内贬值的加快,也可起到抑制人民币对外升值加速的作用。
  
  (三)国内房价自04年以后一直保持上涨势头,与人民币维持持续、小幅的升值有一定的关联。
  
  1、人民币升值对房地产市场供给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将会进一步降低开发商的开发成本,降低了进口材料、机械、设计费用等。短时间内我国房地产市场将会更加活跃。基于对人民币未来预期,外资将大肆进入我国房地产市场,必然会带来先进的技术、设备、创新经营机制和管理理念,使得国内市场的产品层级再上一个台阶。但在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下实行的收紧货币政策,国内普通房企必须面对因此造成的融资成本增加和融资困难的问题。普通民众的钱用于购买境外商品和服务比较实惠,但对于投资房屋等不动产并不乐观。
  
  2、人民币升值对房地产市场需求的影响。
  
  对于刚性需求来说,我国目前城市化进程中,房屋购买需求很大。在人民币升值的条件下,CPI降低,间接的增加购房需求。对于投资性需求来说,资产流动性和获利是其最为关注的两个方面。房产本身就具备流动性,尤其是在中国房地产市场呈现快速增长的阶段,大量的热钱涌入进行短时间靠买卖差价进行获利。从房产投资的历史可知,国际化都市更易受到外资的青睐。其二商业投资热情大于住宅,商业一般地处城市核心地段,抗跌性强。其三,高端物业大于普通物业,高端物业区位价值明显、增值快速、更受资本关注。
  
  3、我公司致力于开发高端休闲地产,因产品的特性和定位,可以充分利用人民币升值刺激国内房价上涨和对冲严厉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机会取得突破。
  
  首先利用人民币升值会增加游资的投机套利效应,境外投资者会将手中持有的外币兑换成人民币,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购买住房,获取双重的投机套利收益;另一方面当前负利率的市场条件会造成国内储蓄的快速分流,部分分流出来的套利资金也会持续流入房地产市场。
  
  其次利用人民币升值提高了对投资国内住房回报率将上升的预期效应,由于租金收益率、房价增值率和货币升值率三者之和构成了境外投资者投资国内房地产的预期回报率,随着人民币升值而上升的房地产投资预期回报率,势必会刺激短期房地产需求。
  
  再次利用人民币升值放大了投资房地产的财富效应和可能给国内房地产市场带来扩张性的溢出效应。房地产市场中的“财富效应”会吸引更多的热钱进入房地产领域,人为放大房地产需求。
  
  最后利用人民币升值透过增加国内流动性而产生对房地产信贷的扩张效应。为了维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央行将不得不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被动买入外币同时卖出人民币,这样冲销的操作结果必然会大幅增加国内流动性。同时,寻求资金最低限度增值和保值目标的国内企业和居民的储蓄存款也会因此大幅增加,因此也会形成银行体系新的流动性过剩。但鉴于目前房地产贷款仍是商业银行的一款优质资产,商业银行很可能会将这部分新增的信贷资金大量流入房地产市场。
  
  二、分析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利弊得失,以及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对其他国家的影响。
  
  (一)所谓世界工厂,就是为世界市场大规模提供工业品的生产制造基地。从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英国、美国、日本先后成为世界工业品出口的重要基地。根据对上述诸国工业发展的考察,要成为世界工厂,必须是该国的工业有一系列重要生产部门的生产能力及其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位居前列,有一大批工业企业成为世界制造业领域的排头兵,它们的生产经营活动对世界市场的供求关系和发展趋势能够产生重大影响。另外不能仅仅看该国工业产品的总量,还需看人均占有工业品的数量,中国人均水平大多数还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的各种工业品首先供应国内消费,其次才是出口。因此中国目前的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并且世界工厂也不应成为中国未来工业的发展目标。
  
  1、国外大量的工厂向中国转移,是国际分工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需要。有利于现实的经济增长。境外大量工厂向中国转移,快速增加了现实的资本存量和潜在的经济增长能力。同时解决了大量劳动力人口的就业问题。
  
  2、但是成为世界工厂,同时也会增大中国经济危机的风险概率和风险深度。目前,中国的出口贸易结构还是以加工贸易为主,与墨西哥类似。而墨西哥的加工贸易由于深度依赖美国,随着美国经济的低落,墨西哥的加工贸易急剧下降,有20%的人失业。由此可见,域外工厂向中国转移得越快越多,越会增大中国经济危机的风险概率和风险深度。
  
  3、中国科技自主创新的能力有被逐渐消融的危险。首先,中国在引进外资过程中正陷入低技术陷阱,引进来的更多的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即便是中国企业引进了国外技术,也大多陷入消化创新不足的低水平循环过程。因此外资的涌入几乎不产生技术溢出效应,本土技术进步不明显。
  
  4、过度依赖外资,挤压了国内企业的生存空间。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中国给予外资企业大量优惠政策,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的机制。第二,外国品牌轻易占领国内市场,冲击国产民族品牌。直接导致了世界知名跨国公司迅速扩大对华直接投资,并且快速控制和占领中国市场。中国企业在国内就必须面临了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双重竞争。
  
  5、外资大量消耗我国的资源、能源,对我国环境造成破坏之余,加剧我国与他国的能源摩擦。中国工业及其制造业是耗能最高的产业,也正是外商直接投资的重点领域。大量“中国制造”的产品的出口,等于是直接或间接地出口了大量能源。对其他国家或地区能源消耗的“替代”,加剧了中国能源供应的紧张状况,也导致中国进口资源和能源大幅增加,对国外资源和能源的严重依赖,加剧了我国与他国的能源摩擦。
  
  6、以低廉劳动力方式获得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影响国家经济长远发展。世界银行的报道指出:“中国过去十多年的经济发展,是在牺牲了一部分弱势群体的利益的基础上的,持续的经济高增长,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得益者。而这些弱势群体,如果政府不能够在公共福利方面为他们提供保障,他们将成为这个社会赤贫的人。”近年来,由于与他国存在巨额贸易顺差而带来的国际政治和经济风险,以及国内面临的众多突出问题都证明,以往过分注重出口、注重GDP增长而忽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难以维系,必须将大力发展国内需求作为我国的长期发展战略。
  
  (二)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国际影响:
  
  1、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断加大,对世界经济运行的影响力逐步增强。中国经济的总量使得“中国经济已经足以对更广泛的全球范围内产生显著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全球要素的流向与布局。从根本上讲,全球要素必然会大规模流向中国,这是由中国的区位配置和获利机会决定的。外资进入中国后不仅促进了中国出口增长和就业增加,而且从跨国公司内部分工和外部关联的角度来看,跨国公司对华投资也使母国及其全球分工体系中的各个关联环节获得了更多出口与就业机会。从这一意义上讲,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不仅将更好地满足国内需求,而且有助于增进世界各国消费者的福利。
  
  2、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将对国际市场供求关系产生一定影响。一方面,大量中国制造的工业品进入国际市场加剧了国际制成品市场的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