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中医学论文格式、中医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慢性胃炎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研究

日期:2018年02月25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1546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编号:lw201802171928122207 论文字数:2500 所属栏目:中医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职称论文 Thesis for Title
慢性胃炎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饱胀、腹隐痛、反酸等症状,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所以尽早对慢性胃炎患者进行治疗有着重要作用,也是后期治疗顺利进行的基础。慢性胃炎属于临床常见病,是一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多因咽部感染、胆汁反流、病毒、药物等因素引起,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本研究以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间收治的514例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慢性胃炎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现做归纳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中医体质、中医证型相关情况。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间收治的514例慢性胃炎患者,男性277例,女性237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为(44.0±25.5)岁。脾胃虚弱型126例,肝胃不和型95例,脾胃湿热型104例,脾虚气滞型83例,胃阴不足型74例,胃络瘀阻型32例。探讨慢性胃炎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与中医体质相关性。
随机收治的514例慢性胃炎患者,回顾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中医体质、中医证型相关情况。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主要包括脾胃虚弱型、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胃络瘀阻型、胃阴不足型、脾虚气滞型,在不同体质中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在了解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中医体质相关性的基础上,对患者体质进行干预可更好提高中医治疗的效果,降低疾病复发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预后,应用价值较高。

1.2方法
应用《中医体质分类研究》调查问卷,以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ZZYXH/T157-2009)为依据对患者体质类型进行判断。本研究从体质与证型角度启示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应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通过对患者体质的干预和调整,提高中医药疗效,减少复发,并达到对本病的预防。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及中医体质相关性进行记录。中医证型分布与性别、年龄、胃镜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中医体质分布与性别和胃镜结果差异不明显,中医体质分布与年龄差异明显。慢性胃炎患者中医体质主要类型为湿热质、平和质、气郁质、阳虚质及阴虚质;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以肝胃不和最多、其次为脾胃虚弱及脾胃湿热证;湿热质患者发病后易患脾胃湿热型,气郁质发病后易患肝胃不和型,阳虚质发病后易患脾胃虚弱型。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计数资料采取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珋x±s)表示,行t检验。应用频数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频数计算法对中医证型、中医体质情况进行统计,对比认为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分析

脾胃虚弱型占比24.5%,肝胃不和型占比18.5%,脾胃湿热型占比20.2%,脾虚气滞型占比16.1%,胃阴不足型占比14.4%,胃络瘀阻型占比6.2%。423例慢性胃炎患者,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采用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库,统计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生活情况、证型分布及体质类型。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其中医体质类型,以及中医证型与主要体质类型的相关性。
慢性胃炎患者中医体质出现的频率依次为湿热质平和质气郁质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痰湿质血瘀质特禀质。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出现的频率依次为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胃络瘀阻。3.肝胃不和型以平和质、气郁质为多,分别占26%和20%;脾胃湿热型以湿热质、气郁质为多,分别占48%和16%;脾胃虚弱型以平和质和阳虚质为多,分别占24%和22%。
湿热质以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为多,均占41%;平和质以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弱型为多,分别占62%和32%;气郁质以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为多,分别占64%和19%;阳虚质以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弱型为多,分别占43%和40%;阴虚质以肝胃不和型、胃阴不足型为多,分别占35%和27%。

2.2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性别的关系分析

男性患者中脾胃虚弱型占比23.8%、肝胃不和型占比18.4%、脾胃湿热型占比21.3%、脾虚气滞型占比15.5%、胃阴不足型占比14.4%、胃络瘀阻型占比6.5%;女性患者中脾胃虚弱型占比25.3%、肝胃不和型占比18.6%、脾胃湿热型占比19.0%、脾虚气滞型占比16.9%、胃阴不足型占比14.3%、胃络瘀阻型占比5.9%。

2.3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年龄的关系分析
19~40岁患者中脾胃虚弱型占比23.5%、肝胃不和型占比18.3%、脾胃湿热型占比21.1%、脾虚气滞型占比15.6%、胃阴不足型占比14.5%、胃络瘀阻型占比6.9%;40~71岁患者中脾胃虚弱型占比25.8%、肝胃不和型占比18.7%、脾胃湿热型占比19.1%、脾虚气滞型占比16.9%、胃阴不足型占比14.2%、胃络瘀阻型占比5.3%。

2.4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与中医体质相关性分析

2.4.1肝胃不和型中气郁质占比最高;脾胃湿热型中湿热质占比最高;脾胃虚弱型中平和质占比最高;胃阴不足型中阴虚质占比最高;脾虚气滞型中气郁质占比最高;胃络瘀阻型中血瘀质占比最高。
2.4.2湿热质主要为脾胃湿热型,占比31.7%;平和质主要为脾虚气滞型,占比27.7%;气郁质主要为肝胃不和型,占比38.9%;阳虚质主要为脾胃虚弱型,占比19.0%;阴虚质主要为胃络瘀阻型,占比9.4%;气虚质主要为脾虚气滞型,占比21.7%;痰湿质主要为脾胃湿热型,占比26.9%;血瘀质主要为胃络瘀阻型,占比21.9%;特禀质主要为脾胃虚弱型,占比7.9%。

3讨论

在中医证型中,慢性胃炎患者多为脾胃虚弱型、脾胃湿热型,皆属“胃脘痛”范畴。据相关研究报道,通过调节体质可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本研究探讨了慢性胃炎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与中医体质相关性,从相关结果可知,慢性胃炎患者多为平和质、气虚质、气郁质、湿热质。所以掌握好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明确中医证型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通过饮食干预、健康教育等方式来调节机体体质,可更好降低患者疾病的复发率,维护患者健康。
本课题通过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旨在分析慢性胃炎人群的中医证型和体质分布及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探讨慢性胃炎的发病因素,为慢性胃炎的中医体质研究及慢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提供理论依据,为临床上从生活调理、从中医体质学的角度预防和治疗本病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