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为了更深入地解读高新技术的城市空间或者说创新地理,本文将研究结果放在一个更广泛的背景下讨论,即结合社会空间辩证法思想和经济地理学的概念逻辑建立本研究的实证环境,正如文章开头所述。世界城市网络的一系列研究,以及中国学者日益突破创新的中国城市网络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对创新地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研究支持并已经证实了过去的一些工作,即发现企业组织视角下的城市间关系是复杂的、流动的、网络化的系统,城市网络连接是一个择优性和地理邻近性复杂作用的过程。已有研究的这些工作通常选择具有控制关系的总部—分支企业作为产生城市间联系的研究对象,对企业间投资这一最重要的经济行为之一关注较少。本研究以中国城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投资联系为例,通过提供不同量化方式下的城市网络的更细致的理解,补充了对城市网络研究中“创新”流所产生的联系的解释,并在此基础上探究背后机制,为城市创新体系提出更好方案。城市网络研究结果发现:
(1)高新技术主导的创新流具有显著的空间指向性特征包括中心指向性、沿海指向性,投资联系主要偏好选择行政中心(如直辖市、省会城市)、经济中心、交通枢纽或沿海城市。与未加权城市网络相比,空间指向性尤其是沿海指向性在加权城市网络中的高等级城市中表现更显著。从空间尺度上看,以高新技术企业为基础的城市网络连通度从东部到西部地区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乌鲁木齐与拉萨在高新技术城市网络中仍存在区域性特征。而东北地区北部和近西部地区的高新技术流形成相当程度的“局部塌陷”。
(2)城市网络呈现等级分化特征,两类网络分级特征差异显著。对城市网络结构高新技术企业的城市联系在资金加权量化的城市网络中呈现出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新特征。在加权城市网络中除了中心城市外,大量区域性城市以及更近距离的城市间联系的地位在创新流的城市网络中作为主导联系而凸显,有能力减弱中国城市网络空间规整的菱形模式。高技术集群能够将本地联系嵌入到紧密而广泛的城市网络中,实际上这正体现了Bathelt等人所定义的一个健康的、基于知识的集群的“buzz and pipeline”模式的特征[81]。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