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主要遵循辨证治疗为核心,主以扶正固本,功补兼施的治疗方法。临床上西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硬化腹水主要采取护肝、利尿以及改善微循环等治疗方式,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硬化腹水患者,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因中药起效较慢,因此不能及时消除患者的痛苦。本研究选取我院2013-03/2014-05收治的72例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硬化腹水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中医辨证的方法诊断患者属肝郁气滞以及血瘀合并,治疗应当以疏肝解郁、化瘀利水为根本。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选取我院2013-03/2014-05收治的72例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硬化腹水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研究组(n=36)和实验组(n=36),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2纳入标准
①曾有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同时具有该病典型的临床症状及体征;②通过彩超超声检查,结果显示有中度或重度腹水,同时肝功能检查异常,血清白蛋白下降或者A/G<1.0;③患者知情并签署了同意书。
1.3排除标准
①育龄期及哺乳期肝硬化腹水患者;②合并有肝性脑病以及肝肾综合征患者;③患者依从性差及不同意参与本研究者。
1.4方法
研究组采取西医治疗,主要以护肝、利尿以及改善微循环等方法为治疗原则,其中护肝采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杭州某药业公司生产)100 mL,混合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内静点,给予患者血塞通注射液(上海某药业公司生产)改善微循环,剂量为400 mg,混合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内静点.实验组则在研究组治疗的基础上,加以中药汤剂治疗。中药汤剂主要成分包括;黄芪、茯苓以及白茅根各30 g,柴胡、白术、赤芍、桃仁以及山楂各10 g,泽兰、虎杖、车前子以及大腹皮各15 g,其他为泽泻12 g、甘草6 g、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另外加3 g三七粉末,2次/d吞服。
1.5疗效判断标准
根据《肝硬化临床诊断、中医辨证和疗效评定标准》,临床疗效判断标准主要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显效:患者经过治疗后腹水以及浮肿症状全部消失,平脐腹围缩小>8 cm,经体检腹部无浊音,并且肝功能恢复正常,3个月以上未复发;有效:患者经过治疗后腹水以及浮肿症状明显好转,主要症状改善,平脐腹围缩小>3 cm,体检腹部有轻度浊音,同时肝功能指标显著改善;无效:经治疗,患者腹水以及浮肿症状无任何改变,肝功能指标无变化,甚至有进一步加重的迹象。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6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后实验组治疗有效患者为34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研究组治疗有效患者为3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实验组明显高于研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硬化腹水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研究组(n=36)和实验组(n=36),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研究组给予西医治疗,主要采取护肝、利尿以及改善微循环等治疗,实验组则在研究组治疗的基础上,加以中药汤剂治疗。3讨论
本研究所运用的中药汤剂中,黄芪具有补益肝脾、提升血浆白蛋白以及提高免疫力之功效;党参具有益气健脾、扶助正气之功效;茯苓具有利水渗湿以及益脾和胃之功效。
肝硬化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伤。在我国,大多数为肝炎后出现肝硬化,少部分为酒精性肝硬化和血吸虫肝硬化病理组织学上有广泛的干细胞坏死、残存干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以及纤维隔形成。
乙型肝炎合并肝硬化腹水患者,中医将其纳入“臌胀”序列中,腹水的产生多因湿热疫毒侵入机体,久而损伤脏腑气血,导致气滞、血瘀以及湿阻,致使水停腹中,终致肝、脾以及肾脏器官失调。结果显示,治疗后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硬化腹水,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