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意图
再过几个月, 大班的小朋友即将进入小学。从幼儿园到小学, 生活、学习环境的巨大变化将使幼儿面临身心适应问题。有研究表明, 让幼儿学会调节自己情绪, 有助于其更快地适应进入小学后的生活和学习。考虑到情绪是抽象、不易于理解的, 我从幼儿具体形象思维出发, 以 “ 辨认面部表情→判断情绪”为切入点, 设计了 “ 了解自己的情绪”这一活动, 目的是让幼儿在参与丰富多样的操作活动的同时尝试通过辨认面部表情初步学会感知、判断他人的情绪, 从而了解良好的情绪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 并有意识地在学习和生活中尝试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 为他们将来能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活动目标
1.尝试通过辨认几种常见的面部表情去感知、判断人的情绪, 知道良好情绪使人健康、要学会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的道理。
2.在不断进行观察、感知、辨认、判断活动中提高观察力、情绪识别能力、记忆力, 促进思维力和表达力的发展。
3.在与他人互动中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 体验积极、主动与人交往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七个表情面具 (大笑、微笑、厌恶、生气、哭泣、愤怒、害怕)。
2.用大型图纸做一个脸谱转盘, 在转盘的圆心放一根可随意旋转的指针。
3. “ 我的情绪”图表、托盘、水彩笔等若干。
活动过程
1.录像导入, 谈话引题。( 1) 请幼儿带着问题观看教师事先录制好的小朋友在幼儿园的生活片断。问题①: “ 你看到了录像中小朋友的表情是什么样的?”问题②: “ 小朋友为什么在笑 (哭、生气) ?”( 2) 谈话:①引导幼儿从录像中人物的表情、动作出发, 回答自己的观察结果。②让幼儿调动已有生活经验, 初步获得关于情绪的知识。师: “ 请你想一想, 平时在幼儿园中有什么高兴的事?有什么不高兴的事? 遇到高兴的事, 你的表情会怎样? 遇到不高兴的事呢?”( 3) 师小结: 通过表情辨别可以判断他人的情绪。2.游戏1: “ 变脸” 。( 1) 师 (出示表情面具, 如图1) 说明游戏规则: 让幼图2图3儿同时观察面具的各种表情, 并尝试判断和描述表情。( 2) 引导幼儿讨论将几个表情面具从良好情绪和不良情绪两方面去归类, 初步知道表情与情绪有一定关联以及不良情绪对人的影响。( 3) 师小结: “ 情绪可分为 ‘ 喜’ 、 ‘ 怒’ 、 ‘ 哀’ 、‘ 乐’四种类型。 ‘ 喜’ 、 ‘ 乐’都属于良好的情绪, 如微笑、大笑等, 我们也可以说 ‘ 心情好’ ; 哭泣、生气等属于‘ 怒’ 、 ‘ 哀’的情绪。我们也可以说 ‘ 心情不好’ 。 ”3.游戏2: “ 玩脸谱转盘” 。( 1) 介绍玩法。玩法①: 每次请1位小朋友上来玩转盘, 转动指针, 指针指到哪一处脸谱, 这位小朋友要试着做出这种脸谱的表情, 判断出情绪大类 (好的或不好的情绪)。并说说自己对这种情绪的感受。 (见图2)玩法②:请一位小朋友上来玩转盘, 其他小朋友根据指针指到的脸谱, 做出相应的表情, 该小朋友则说出是什么表情, 并谈谈对这种情绪的感受。( 2) 师小结游戏情况, 进一步巩固幼儿对情绪的理解、判断等知识的掌握。4.画出自己的脸谱娃娃。( 1) 出示图表, 要求幼儿会用各种脸谱娃娃表现相对应的各种情绪, 并用 “ √”或 “ ╳”表示喜欢或不喜欢此种情绪。 (如图3)( 2) 幼儿操作, 教师指导。( 3) 幼儿根据图表, 分组讨论, 初步懂得学习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①引导幼儿讨论: 情绪对人体身心健康的影响。
● “ 图中你喜欢哪些情绪, 不喜欢哪些情绪, 为什么?”
● 知道不良情绪不利于自己的身体 健 康 ,愉快的情绪有利于自己的身体健康。
●“你 在 什么时候会哭、会愤怒? 你想用什么方法使自己情绪变好呢?”②请个别幼儿谈谈自己的感受。③教师归纳小结: 在不高兴或害怕、想哭的时候, 我们可以把不高兴的原因讲给别人听, 或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比如去跑步、做游戏等, 慢慢就会把不高兴的事给忘掉了。要经常对人笑口常开, 主动和同伴玩, 快快乐乐地学习、生活。这些好的情绪才有利于我们自己的身体健康。5.师幼共同复习 (幼儿已学过的舞蹈) “ 快乐舞” 。体验好的情绪带来的愉悦感受。在舞蹈中自然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1.布置表情日历栏, 引导幼儿学习用脸谱娃娃进行表情日历的记录。
2.开展 “ 小小心理咨询师”的活动。
活动点评
本次活动投放的材料操作性强, 富有特色。对于知识点的传授, 教师避免了空洞说教, 而是努力尝试使幼儿在感知与操作中, 真真切切地感受到 “ 情绪”给人一天生活所带来的影响, 理解了保持良好情绪是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基础。活动环节设置思路清晰, 层次分明, 以游戏贯穿始终, 让幼儿在对知识的 “ 学习—— —巩固—— —强化”过程中, 能保持浓厚的探索和求知欲。特别是教师在 “ 延伸活动”环节设置的两个小活动有助于幼儿时时了解自己的情绪, 提醒幼儿天天保持好心情。认知与实践有机结合, 使课堂教学内容回归生活, 整个设计可谓独具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