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低的使用频率而较难为一般民众所了解,也就使得语言使用者个体对上面这三个缩略语的词义不易提取,尽管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面也许很常用。 (3)同语言的关系对于同一语言,不同语言背景的使用者的使用频率往往不尽相同,从而对词义的分析与理解产生不同的影响。作为母语的使用频率和作为外语的使用频率的差异,会明显地影响词义的理解。比如英语文献中经常出现的缩略语for可以指forestry(林业,林学),formation(构成,结构), former(前者,以前的), formula(公式,方案)等含意,但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绝大多数中国学习者和使用者来说,很可能将它与介词for相混淆。这种歧义现象,由于其多义性和低频性,使得以英语以外其他语言为母语的交际者不易对付,明显地影响对歧义的理解。这也难怪为什么2000年7月21日中央电视台报道说,日本首相在日本冲绳举行的8国峰会上,将IT(infor-mation technology)看作英语单词it了[6]。
(二)认知背景:现实语境和虚拟语境人们通过对言辞语境中的语句理解和加工而得不出想要的语义信息时,通常将注意力投向外部语境。所谓外部语境,是指交际过程中某个语言表达方式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以外的主客观因素。这种非语言性的主客观因素也常被称为“言辞外语境”[3]。外部语境范围较宽,一般包含语言发生的交际环境和文化背景。由于商务交际是发生在两个或多个有着不完全相同认知背景的使用者之间,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理解就有可能出现偏差,导致歧义的出现,给交际造成障碍。如VD,是Videodisk的缩略形式,指“电视唱片”。这一娱乐方式在日本颇受青睐,而在美国,了解的人很少,因为在美国人心目中,VD是代表venereal disease(性病),这与日本人所知晓的VD相去甚远,以至于日本向美国出口VD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