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政治经济学论文,本文旨在深入探究贵州省针对城镇低收入人口的动态帮扶机制,分析其制度建设、精准识别、救助体系、退出机制以及效果评价等方面的现状与发展。通过对贵州省相关政策和实践的梳理与分析,本文揭示了该省在城镇低收入人口帮扶工作中的创新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1引言
1.1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选题背景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加速推进,贵州省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面临着城镇低收入人口的问题。一方面,城镇化进程中大量企业不断改造升级,很多原有工人不能适应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被迫失去原有的工作岗位,造成大批员工下岗失业,进而陷入低收入的问题。另一方面,贵州省在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但由于各种原因,部分人口无法顺利融入城市生活,陷入低收入状态。贵州省政府一直致力于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帮扶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城镇低收入人口的存在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
因此,本文选择贵州省作为研究区域,以贵州省城镇低收入人口的动态帮扶机制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优化现有动态帮扶机制,并针对贵州省城镇低收入问题从社区帮扶、企业帮扶和政府帮扶三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期望帮助这部分人口摆脱低收入,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1.1.2研究意义
首先,尽管贵州省的低收入问题和城镇化进程已经引起了一些关注,但是关于贵州省城镇低收入人口动态帮扶机制的研究仍然不够充分。因此,本文研究将有助于完善学术领域的不足,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其次,城镇化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然而,如果城镇化过程中低收入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会影响到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本论文通过探讨动态帮扶机制,有助于促进城镇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再次,本论文将通过问卷调查、理论分析,提出针对贵州省城镇低收入人口动态帮扶机制的优化及政策建议,这可以为贵州省甚至全国其他地区的政策制定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以帮助他们制定更有效、更针对性的扶贫政策。
1.2研究方法、研究思路
1.2.1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学术文献、政策文件、统计数据等资料,深入了解贵州省城镇化进程、低收入人口现状、动态帮扶机制等方面的现状及相关研究成果和观点,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调查法:通过对贵州省城镇低收入人口进行实地调查、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深入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帮扶需求等情况,为研究提供支撑。
1.2.2研究思路
首先,明确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阐述贵州省城镇低收入人口生活现状,以及当前城镇低收入人口的特征。
通过对背景的分析,阐明动态帮扶机制研究的重要性。通过分析贵州省现存帮扶机制建设的现状,发现贵州省在帮扶机制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待优化。
采用调查分析的方法,对贵州省城镇低收入人口的帮扶机制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观察等方式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揭示城镇低收入人口动态帮扶机制优化的必要性。
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理论分析贵州省城镇低收入人口动态帮扶机制的优化办法。该机制应包括识别机制、退出机制、评价机制等多个方面,以实现帮扶工作的精准性、持续性和有效性。实现对动态帮扶机制进行优化和完善,提高其可操作性和普适性。
2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概念
2.1文献综述
城镇低收入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社会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决。通过对前人有关研究成果的梳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城镇低收入理论逻辑。
2.1.1国外研究综述
英国经济学家本杰明·西伯姆·朗特(1899)提出了将低收入线作为测量低收入的标准,由此开启了低收入问题研究的先河①。奥斯卡·刘易斯(1959)提出了低收入文化理论,这一理论将价值、观念、心理、文化等这些深层次的东西引入到对低收入的阐释中去②。随着对低收入问题研究的逐渐深入,有些学者发现人们真正的低收入来源于低收入者能力的缺乏。阿玛蒂亚·森(1988)在他的研究中提出要用:“一个人所拥有的、享受自己有理由珍视的那种生活的实质自由,来判断其个人的处境。阿玛蒂亚·森认为,收入低收入只能被看作为低收入的外在表现,低收入的真正含义则是低收入人口获取收入的能力受到剥夺以及机会的丧失,表现为低收入、失业、过早死亡、营养不良、大量文盲以及性别歧视等各个方面①。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学者们开始强调要从权利的视角来研究低收入问题。如英国著名学者汤森从“资源匮乏”的角度去理解低收入,认为低收入就是资源的匮乏。英国学者奥本海默尝试从“机会被剥夺”的角度指出:低收入夺去了人们建立未来“生存机会”的工具②。罗伯特·钱博尔揭示了低收入群体在面临风险社会所产生的那种非预期冲击时的孤立无援状态,并且他们因缺乏有效抵御这种日益增多的风险冲击的手段和能力,只能让他们自身陷入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中,最终无法摆脱低收入。此后,世界银行在《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的报告加入了权利剥夺的观点,指出“低收入是指福利的被剥夺状态。③”罗伯特·钱博尔对人们进行的脆弱性研究,强烈地激发了经济学家们关于这方面研究的兴趣,从而使得低收入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丰富。
2.2相关概念界定
为了避免混淆和误解,确保研究的准确性,明确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稳定的基础,通过明确概念的定义和使用,以便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增强研究的可靠性和可信度,避免误解和混淆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2.2.1城镇低收入人口
低收入包括绝对低收入与相对低收入。绝对低收入是指个人或家庭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简单地说就是生活在温饱线以下,缺衣少食,需要解决生存权的低收入群体。相对低收入则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相对于其他社会成员或社会平均水平而言,处于低收入状态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而城镇低收入人口是指在城镇中收入处于低收入状态、生活条件差、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低收入群体①。他们由于经济收入过低、就业困难、教育水平低等原因,难以融入城镇生活,面临较大的生活压力。城镇低收入人口主要集中在城市和集镇,他们可能因为失业、疾病、残疾等原因失去工作机会,也可能因为城乡差距、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原因难以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2.2.2动态帮扶机制
城镇低收入人口动态帮扶机制,是指针对城镇中经济收入较低、生活相对困难的人口群体,通过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等多方参与,建立的一套能够实时监测、及时响应、有效帮扶的制度化、系统化的运作体系。该机制旨在通过动态化的管理和精准化的帮扶,改善低收入人口的生活状况,提升其自我发展能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全面可持续发展。
该机制强调对低收入人口状况的实时监测和动态管理,确保帮扶措施能够紧跟低收入人口的实际需求变化,实现及时、有效的帮扶。通过精确识别低收入人口,针对不同个体的具体需求和困境,制定差异化的帮扶方案,提高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且鼓励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低收入人口的帮扶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最终,将帮扶工作纳入制度化和系统化的轨道,确保帮扶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3贵州省城镇低收入人口考察............................14
3.1城镇低收入人口划分标准..........................14
3.1.1国际划分标准..................................14
3.1.2国内划分标准...............................15
4贵州省城镇低收入人口动态帮扶机制现状...............................23
4.1动态帮扶机制建设的成效...................................24
4.1.1较为完善的制度机制.................................24
4.1.2多部门、全方位的识别机制............................25
5贵州省城镇低收入人口动态帮扶机制的优化.............................29
5.1进一步优化制度机制建设................29
5.1.1扩大宣传教育......................................29
5.1.2加强帮扶资金监督管理........................30
4贵州省城镇低收入人口动态帮扶机制现状
4.1动态帮扶机制建设的成效
贵州省城镇低收入人口动态帮扶机制建设本身是一个十分复杂、繁琐的过程,为了便于理解和实际操作,通过查阅政府部门相关资料,本文从制度建设、识别、纳入帮扶到受帮扶对象退出、对帮扶效果评价等一系列工作流程,可以把贵州省的帮扶机制建设划分为制度机制、识别机制、救助机制、退出机制、评价运用机制等流程予以梳理、研究。
4.1.1较为完善的制度机制
贵州省作为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多民族省份,长期面临着贫困问题的挑战。近年来,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深入实施,贵州省在脱贫攻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了持续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现象的发生,贵州省在城镇低收入人口动态帮扶机制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制度创新。
在制度建设方面,贵州省依托大数据发展战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了“省统筹、市县督、乡镇核”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该平台实现了对城镇低收入人口信息的实时更新和动态管理,为精准帮扶提供了数据支撑。在动态监测信息平台的基础上,贵州省建立了常态化帮扶机制。该机制通过对低收入人口的定期走访、需求调查等方式,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贵州省完善了预警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