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论文栏目提供最新农业科技论文格式、农业科技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农业科技论文范文:《关于农业科技成果商品化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

日期:2018年01月15日 编辑: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1269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编号:lw201202180855297089 论文字数:0 所属栏目:农业科技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职称论文 Thesis for Title

农业科技成果商品化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

摘要:为了促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文章就近十年农业科技商品化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效果进行了调查和研完。研究认为,农业科技成果商品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分酝酿准备、全面发展、全面商品化三个阶段,目前刚进入第二个阶段的初期;农业科技单-位必须积极推进科技成果商品化,以求得迅速发展,当前要尽快改善农业科技运行机制及其支撑环境,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商品化的进程,主要措施是:建立以物化技术为依托的农业科研机构;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变技术商品为普通商品;加强科技立法,保护农业知识产权;拓宽农业科技_的资金来源,创立农工技贫一体化的农业科技开发基地。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商品化

关于农业科技成果的商品化问题,我国农业科技界已进行了近十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总体上看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发展很不平衡,认识不尽一致。笔者认为,基本情况是成功与失败并存,发展与徘徊并存,经验与教训并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在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中愈加重要,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如何从客观实际出发,进一步推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是农业科技界需要尽快解决的重要课题,也是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有必要对近十年农业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发展情况进行简要回顾和分析,并对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化认识。

一、实践的启示—农业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商品化的提出始于80年代初期。1985年科技体制改革以来,开始了广泛的实践活动,并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理论上的主要结论是:农业科技成果具有商品属性,虽有其特殊性,但应该也能够实现商品化,商品化的主要方式包括成果转让,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技术经营,建立联合体和经济实体进行成果开发等。从实践的效果看,同理论研究的结论基本趋向吻合,有了明显的进展和成效。但是,实际工作的难度和发展进程的缓慢是理论研究所始料不及的。成果转让远不能收回研制成本,并且实现转让的成果数量也不多,技术服务和技术承包的收费标准十分低廉且难以按合同兑现;技术经营受经营权限等外部环境的制约而放不开手脚;兴办实体虽有成功的先例,但因资金、设备、人才等硬环境的限制,尚未取得普遍成功。据农业部农业科技统计公报,1990年全国地区以上农业科研单位的技术转让合同为2821项,单位平均占有2.5项,转让成交总额为5023万元,单位平均占有4.4万元,每项平均成交额仅为1.7万元。全年技术性收入为1.68亿元,比1988年的1.1亿元增长52.5%,占地区以上农业科研单位全年总收入的12.6%,比1988年的10.3%增长2.3个百分点,年均递增1.1个百分点。从技术性收入的绝对数增长情况看,农业科技成果的商品化进展是比较明显的,但从技术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来看,农业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水平仍然很低,农业科研单位的技术性收入仍然不能成为骨干收入项目,仅仅是农业科技经费的一种补充。换言之,农业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并未有根本性突破。
农业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和现代化水平。因而,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是一个比较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并且有明显的阶段性。80年代初期至党的十四大召开,是农业科技成果商品化酝酿准备阶段。此期,我国农业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为主导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农业生产尤其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产品生产,受国家计划的控制,农产品价格也多是国家计划性价格,农业生产在较大程度上没有按价值规律运行。同时,农业生产的条件较差,农业系统的社会负担较重而自我积累能力不足,农业现代化水平也比较低。这一时期,农民尽管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生产,但受吸收能力和效益机制的影响,不可能遵循商品经济规律和原则购买农业科技成果,农业科技成果的商品化除在个别领域和个别项目表现明显进展外,总体上看处于一个酝酿准备阶段。党的十四大以后,我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业商品生产将会随之而活跃起来,直到全面实现农业商品化、现代化为止,这一时期农民商品观念和市场观念将日益提高,生产者将会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积极吸收新技术、新成果。因而,农业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将进入全面发展阶段。本世纪末下世纪初,我国农业基本实现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得到完善,农业科技成果将会通过价值规律指导下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商品交换和自身应有的价值,进入全面商品化阶段。以上三个阶段与我国农业的发展阶段相吻合,农业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将随着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而发展,并受其发展程度的制约,不可能跨越阶段而实现。因而,必须因势利导,合理推进,否则将欲速则不达。
目前,农业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已经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的初期。下一步发展的有利条件一是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群众对农业科技成果商品化有了一定的认识,科技成果是商品并且应按价值规律实现商品交换这一基本理论,开始被社会所接受;二是农业科技单位在吸取大量教训的同时,已经积累了一套有价值的工作经验,三是在实践中一支懂技术、会经营的人才队伍初具规模并逐步扩大;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明,确提出和逐步建立为农业科技成果商品化提供了广阔天地。但是,也存在多方面的制约因素,一是农业生产系统的制约。随着农业生产计划和农产品市场的逐步放开,农业生产者在进行生产经营决策时出现了困惑,观望等待的情绪较重,因而引进新技术新成果的兴趣不够浓厚,同时,农民负担过重,农业资金及素质较高的农业劳动力较早较多地流向二、三产业,使得农业生产对科技成果的吸收能力减弱。二是农业科技系统的制约。流动资金和高素质的技术经营人才缺乏,农业技术结构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农业科技成果的整体素质不高。三是中介系统的制约。农业技术市场发育不健全,管理比较混乱,以假乱真的现象较多,不同程度地使农业科技成果失信于民。四是外部环境系统的制约。法规不健全,农业科技单位的合法权益屡屡受损,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加之部门垄断现象的存在,无法平等竞争,使得农业科技成果商品化步履维艰。

二、现实的抉择—积极推进农业科技成果商品化是农业科技单位迅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长期以来,农业科技单位经费紧张,手段落后,条件差,是我国农业科技的基本国情。虽然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以来,国家对农业科技也给予了一定的扶持和保护,对于促进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因投入是有限的,农业科技单位至今仍然是社会上最困难的行业之一,科技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过于艰苦,不仅影响了当前科技工作的正常运行,也影响了科技队伍的稳定。由于国家财力的限制,要扭转农业科技单位这种入不敷出的困难局面,单纯依靠国家增加拨款是不现实的,必须两条腿走路,实行技术的有偿使用,积积推进科技成果商品化,以自身的技术优势增加部分收入,来补偿经费的不足。近几年来,农业科技单位的技术收入尽管不多,但也成为大多数单位维持生计、谋求发展所不可缺少的经费来源。
然而需要明确的是,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必须以国家财力对农业科技的稳定支持为前提,这一点绝不能动摇。近来,有的地方开始削减农业科技单位的财政拨款,有的已全部“断奶”,令其转为实体,认为这样可以施加压力,产生活力,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这实际上是我国财政支出分配政策上的一个误区,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理由有三:一是农业和农业科技部门一直是我国最困难的行业之一,虽然为国家的工农业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但自身则未得到应有的补偿。国家财政若减少对农业科技的支持,那么农业科技单位本来就沉重的经济负担必然会转嫁于农业生产系统。然而,我国农业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效益还比较低,加之农民社会负担连年加重,农业生产系统已经不堪重负。二是农业科技成果商品化刚刚进入全面发展阶段的初期,现阶段内让农业科技单位主要依靠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求得自我发展是不现实的,若没有国家财政的稳定支持,不仅使农业科技成果的商品化缺乏必要的条件和活力,而且也必然会削弱农业科研后劲。三是对农业和农业科技实行稳定的保护政策,以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是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对于我们这个人口众多、农业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重要。因此,必须稳定国家财力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在此基础上寻求农业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发展途径。

三、发展途径—改善农业科技运行机制及其支撑环境

1.建立以物化技术为依托的农业科研结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越来越需要使用方便、效益显著的物化技术成果。农业科研单位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市场为导向,及时调整科学研究的技术结构,增加物化技术成果的研究和产出,围绕物化技术开展配套技术研究,逐步形成以物化技术为依托的农业科研结构。例如,作物亏蔬菜研究,要以育种为主体,果树研究要以培育良种苗木为主体,畜禽蚕研究要以培育、引进、繁殖优良品种为主体;土肥植保研究,要以研制新型高效肥料和农药为主体,等等。这样研究出的成果群体素质高,配套性好,技术含量高,创新性强,适应市场需求,能够较快地进入市场,实现商品化。
2.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变技术商品为普通商品
针对当前我国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低、对科技成果的消费较为被动的现状,农业科技单位-要大力开展科技成果的生产性开发,发展有一定规模的工厂化生产,把技术商品变为普通商品,让农民作为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直接用于生产。例如,育成的作物优良品种,应尽快扩大繁殖和销售;苗木脱毒技术应尽快开展工厂化育苗;研制出的新型高效肥料、农药配方和加工增值的农副产品,应适时投入生产、销售,等等。利用科技成果开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