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相关变量进行简单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具体如表5-1所示。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均值是1.04,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是0.714和1.687,说明不同地区的农业绿色发展程度存在差距;通过熵值法计算的农村产业融合水平的均值是0.294,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0.091和0.705,显然不同地区农村产业融合水平也呈现出较大差异;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均值分别为6.999和0.021,最值跨度区间比较大,可见不同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水平也呈现出显著的差距;除此之外,对外开放水平、财政支农水平、城镇化水平和受教育水平等变量的组内差异也比较明显,这主要是由于黑龙江省的区域差异性造成的。
6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研究结论
首先对农村产业融合、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相关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总结了可能的创新之处。其次,对农村产业融合、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概念界定,并通过梳理相关理论基础,总结出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作用机理。第三,分别使用熵值法和SBM-GML指数法测度农村产业融合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进行现状分析。最后,引入农业产业结构升级这一中介变量,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农村产业融合、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三者之间的关系。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1)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水平呈明显上升态势,且逐渐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根据熵值法的测度结果分析,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水平不断上升,2011-2017年虽有波动,但幅度较小,2017年后呈迅速上升。主要原因是黑龙江省积极响应国家关于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加大力度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使农村经济得到合理发展,农业生产实现绿色循环。从各地级市来看,各个城市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趋势与黑龙江省整体水平趋于一致。2017年前发展较为平缓,2017年后,各市农村产业融合水平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升,由于各地的经济基础和农业资源禀赋不同,农村产业融合水平逐渐拉开差距。
(2)黑龙江省及各地级市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稳步上升。根据SBM-GML指数的测算结果显示,2011-2020年黑龙江省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均值大于1,说明黑龙江省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不断提高,农业绿色发展态势良好。从分解指数看,黑龙江省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呈现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改善双轮驱动的现象,但相对于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的驱动力较弱。从各地级市来看,黑龙江省12个地级市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大于1,全部实现了正增长。说明各地级市在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做到了对保护环境的兼顾。各地级市中,双鸭山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6.7%,增速最快,其次是鹤岗、伊春和大庆。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最低的城市是牡丹江,年均增长1%,从分解指数看,主要是由技术效率退化导致的。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