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农业经济论文,本文主要结论:其一,广大农村地区,父代收入水平和贫困状况是影响子代收入的重要影响因素,农村家庭的贫困具有代际传递的特征。其二,子辈个体特征是子代收入水平或贫困与否的最大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个人越偏向于做详细的事前规划,且越富有闯荡精神,则子辈收入水平可能就越高;子辈个体受教育程度对其个体的收入水平的影响程度最大;个人心态越好,越不可能存在贫困心理的状态,个体的收入和经济状况可能就越好,但子辈个体的党员身份对其收入水平的提高,并无直接影响关系;子辈身体越健康,其经济收入水平可能就越高。其三,家庭特征是影响子辈个体收入水平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为:父亲母亲受教育程度对子辈收入水平的影响程度比较大,同时,母亲受教育程度对子辈收入水平的影响程度比父辈受教育程度对子女收入的影响更大;家庭经济状况越好,家庭社会关系网络越大,其子辈收入水平也就越高;父辈健康状况是影响子辈收入水平的重要因素,但是其影响程度不及子辈自身健康程度对其本身收入状况的影响。其四,社会宏观教育和文化环境也是影响子辈收入状况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为:宏观教育环境越好,农村地区的文化贫困程度越低,子代的收入和经济状况可能就越好。最后,社会制度性因素也是影响子辈代际贫困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为:家庭所在的社会阶层越高、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越多以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越健全,其子代收入和经济状况可能就越好。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贫困问题广受关注,尤其是农村贫困问题。自 1978 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我国的农村减贫工作先后逐渐展开,中国农村的贫困状态得到了极大改善。根据中国政府制定的绝对贫困线标准,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贫困人口总数急剧下降,贫困人口总数从改革开放初期的 2.5 亿下降到 2007 年的 0.1479 亿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持续提高,2010 年中国贫困线标准设置为 2300 元/年,增幅达 80%。以 2300 元/年的贫困线标准来计算,2017 年中国还有近 0.3046 亿农村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 5.3%,占全国总人口比近 2.2%。由此可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村减贫成就巨大。
但是,在中国近年来城市化进程高速推进的情况下,在 2017 年城市化率高达 51.2%的背景下,以 2010 年 2300 元/人的贫困线标准算,中国仍还有约 0.31 亿农村贫困人口,2如果算上未统计到的中西部偏远山区人口及统计误差,这一贫困数据无疑更大。此外,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贫困攻坚所取得的成就中,大都是些容易脱贫的区域及有脱贫想法且脱贫能力相对较强的农村困居民,对那些中西部偏远山区的“久贫成病”、工作技能差、代际贫困传递较明显的顽固贫困痼疾,在新时期的农村减贫攻坚战中,减贫强度无疑增大。
2015 年初,《人民日报》撰文指出,中国居民贫富差距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稳定性,并开始逐渐形成一种贫困阶层固化和农村贫困代际传递效应普遍发生的现象,一些贫困阶层正从短期贫困状态向长期贫困深渊滑落,甚至是向跨代贫困循环陷阱迈入。2017年 9 月份,美国经济学家罗斯高(Scott Rozelle)用汉语发表了一篇包含大量数据论证的演讲《农村儿童的发展怎样影响未来中国》,指出中国农村 63%的农村孩子没有上过高中,这可能是引起农村持续贫困及城乡居民收入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进而引发全民热议“民工的孩子为什么仍然是民工”的话题。这些最新的研究资料表明,中国当前的农村贫困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会造成代际贫困传递机制固化,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甚至导致中国陷入“中等收入国家陷阱”,进而影响中国伟大“中国梦”复兴的百年大计。因此,关注并研究农村代际贫困传递效应,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
1.2 研究状况综述
当前国内外大量学者认为,尽管农村专项财政扶贫力度持续加大,但发展中国家农村贫困问题依然较为严峻,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农村代际贫困的传递效应使然。同时,我国自 2013 年以来,农村扶贫工作进入了精准扶贫阶段新时期。因此,既有对农村贫困代际传递效应及精准扶贫进行研究的文献,对我们具有重大启发意义。
1.2.1 国外研究现状
贫困发生的影响因素分 析。目前,国外主流文献中对贫困成因 进行的研究主要为静态和 动态解释。在 1990 年代之前 ,国际上主要以居民人 均收入低为起点来研究致贫 原因,Nurkse(1953)首先提出 了“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对广大发 展中落 后国家,他从供求两面,分别构建 了“低收入→低储蓄→资本不充 足→生产规模受限→低 收入”以及“低收入→消费疲软→市场 需求减少→生产规模减小→低产出”共二个解释 致贫原因的“恶性循环圈”。[1]Leibenstein(1957)研究认为,之所以致贫,是因 为外部动力资本不足,即缺乏“临界最小 努力”。[2]Myrdal(1944)研究提出了“循环累积因果 关系”理论,主张从经济、政治、制度 、文化、习俗等方面对落 后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发 生原因进行研究。[3]1990 年代之后,阿马蒂亚·森(2001)转换研究思路,研究认为需要透 过“低收入”的贫困外相,以动态发展的眼光 看待致贫原因,他认为是人 缺乏生存、适应及发展的基 本能力,这是导致贫困发生的最主要原因。
关于贫困代际传递研究的国外文献研究,国外学者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从目前来看,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影响贫困代际传递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美国社会学 家 Blau et al.(1967)认为诸如个人能 力、家庭背景等因素会影响个人 一生取得的成就,他为了论证分析父母 的教育和职业状态对其子辈社会地 位的影响方向及程度大小而提出了著名的“布劳-邓肯模型”,进而为代际贫困传递效应的研究提供了基准实证分析范式。[5]也有学者认为 ,父辈收入状态也是影响贫困代际传递机制发生 的主要因素。如 Becker & Tomes(1979,1986)系 统地提出了分析代际贫困传递效应发生的理论框架和实 分析证方法,并据此计算出了美国的代际收入 弹性系数,约为 0.2,这意味着父辈的 收入水平高低一定程度上会对子辈的人力资本投资 产生影响,从而最终影响子辈 收入水平和经济状况,由此得 出结论认为贫困代际传递效应显著存在。[6]Chadwick & Solon(1992)以 PSDI 的 数据库为计量实证数据基础,粗略地估算出美国的代 际收入弹性系数约为 0.41。[7]还有学者从家庭角度进行了广 泛而细致的分析。
..........................
第二章 农村代际贫困传递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及内涵界定
2.1.1 贫困的内涵
一般来讲,贫困 是指特定个体或家庭 成员的日常基本物质生存 需要无法得到满足而处于一种困顿的社会状态。消除 贫困一直是全世界 各个国家或地区的 使 命和追求,故学界从多个方面对贫困及其消除方法做了研究,总体而言,贫困的 定义 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收入贫困,这是从经济 学意义上定义的贫困,认 为贫困是物质生活资料匮乏所致,因个体收入水平 较低而无法满足其日常生存的 基本需要;能力贫困,这是从社 会学层面定 义的贫困,认为贫困 不仅仅是指物 质生活层面的匮乏,还包括各类生存技能 等方面的匮乏;权利贫困 ,通常是 指由于缺乏基本政治性制度或立法规则的保障而导致 个体基本的生存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的一 种社会状态,权利贫 困通常会导致个体陷入经济贫困之中。
就贫困程度的衡量来看,在关 于贫困的长期研究中,学界通常采用 划定贫困线的方法来测度是否贫困。贫 困线的划定方法较多,目前国际上通 用的方法主要有四种,分别是生活需求法,生 活 形态法,国际贫困线 标准法,恩格 尔系数方法等。就居民贫困类 型 的分类来看,主要分为绝 对贫 困和相对贫困、长期贫困 和短期贫困、物质贫困 和 精神贫困、收入贫困和能 力贫困等 各个方面。
2.1.2 贫困代际传递的内涵
贫困代际传递效应是 指 贫困现象就像基因遗传一样 在跨代之间进行传递的这样一种现象。既有 研 究中,部分研究甚至认为贫困代际传 递 效应会从家庭内部向周边的社区或阶层 范围进行扩展。因此,“贫困 代际传 递”的具体内涵,是指在群体间贫困以及 致贫因素能够在跨代之间进行传承或延续,即父代贫困导致子代依然处于贫困状态的一种 社会现象。对此,本文归纳总结认为,贫困代际 传递效 应主要是指在一定群体范 围内(家庭、社区、 群体、阶层),贫困状 态及致 贫影响因素能够代代 相传、辈辈延续 的这样的一种循 环社会状 态。此外,需要强调的是,贫困代际传递效应不仅仅涉及到简 单的个体经济贫困状态的延续,更指的是群体之间精神状态 、怠惰心态、颓废病 态的一种社会延续或“感染”。
.........................
2.2 贫困代际传递的理论基础
2.2.1 代际收入影响理
Becker & Tomes(1986)首次提出了经典的代际收入 流动性理论 分析框架,他认为父子代际之间 流动性主要在于两点:(1)父辈对子 辈进行的人力资本投资是一种理性经 济行为,父代对子代的人力资本投资额 度越高,子代收入可能就越高;(2)子辈从父辈那里承袭了一系列影响个体子辈收入和经济条件的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