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论文栏目提供最新影视论文格式、影视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方志性”影像的书写:林鑫纪录片创作探讨

日期:2024年06月25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155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406120926304781 论文字数:48566 所属栏目:影视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影视论文,本论文紧扣“方志性”影像的书写,研究内容将分为四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主要从林鑫纪录片是“影像方志”的普遍性评价切入,追溯到相关概念的特征和基本属性。

第一章问题的提出:何谓“影像方志”

第一节概念的厘清:“地方志”与“影像方志”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定义,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它是客观事物一般的、本质属性的集中反映。2影像方志是在现代媒介技术发展的语境下,作为传统地方志编修的创新形式而出现的。3从这个层面讲,地方志可以视为影像方志的“母体”和逻辑起点,想要对影像方志的内涵和特征进行界定,地方志的概念首先是绕不开的。而对于地方志和影像方志基本概念的准确认识和辨析,对论证林鑫纪录片作品系列能否以“影像方志”来定位,起到关键性作用。

一、“地方志”的定义、特征与编撰原则

地方志简称“方志”,“志”等同“记”,有记载、记述和记录之意,曾也以地志、图经、地记等名称长期流行。4地方志的编修源远流长,从古至今已存续两千多年,形成了一套规范的文字书写体系。“方志”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至秦汉建立统一封建国家时开始成型,出现了完整意义上的地方志。

有关地方志的概念,存在不同的表述方式。唐朝的张铣曾给“方志”作了简要的注说:“方志,谓四方物土所记录者”。1仓修良的《方志学通论》,将地方志定义为“一方之志书,是以记载一方之事为内容的一种著作”。2黄道立在《中国方志学》中提出,“地方志是综合分类记载地方(主要行政区划)自然和人文情况的著作”。3黄苇的著作《方志学》,将地方志的内涵界定为:“记载一个地方古今综合情况的志书”。4而2006年由国务院颁发的《地方志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了“地方志是系统和全面地记载本行政区域的政治、经济、自然、文化和社会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著述”。5卢万发的《方志学原理》则从更为具体的角度定义地方志:“方志是统治阶级为了达成存史资政、教化的目的,设置专门的机构,采用述、记、志、图等手法,分门别类编纂出来的能反映某个地区自然、人文习俗、社会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资料著述。6尽管上述观点在具体表达上各不相同,但内在的含义趋同,均突出了地方志概念的核心:是一种连续记载某个区域地情资料的综合著述。

第二节“影像方志”:林鑫纪录片的符号标签

对于林鑫纪录片的创作特征和风格的定位,目前存在一个趋向统一性的评价话语,即将其作品系列视为“影像方志”的书写,这种说法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和传播,并且逐渐成为其极具作者性的标识。从总体来看,林鑫纪录片作品系列的“影像方志”符号标签,主要通过导演个人的主观创作动机和来自他者视角的阐释而确立起来的。其中林鑫个体的生命经验,对其纪录片创作诉求和拍摄理念的影响较大,促使其长期投身于以独立影像的载体,专注于记录、保留地方历史文化和家乡记忆的创作实践中。

一、自我意识:林鑫纪录片创作动机与诉求

马林诺斯基的“文化功能论”是继“古典进化论”之后的人类学第二理论的范式。马氏提出,文化是基于个体自身的需求而产生的。个体在满足生理需求(如饮食、睡眠、住所)后,产生了文化。在文化出现后又催生了衍生需求,即所谓的“文化驱力”。1林鑫作为非专业出身的独立纪录片导演拿起摄影机,坚持拍摄了十余部关于家乡铜川地区的作品,缘起于其心理需求,即记录地方历史的意识,类似于文化驱力。而这种创作旨趣和价值取向的生成,又与作者个体的生命经验和生活经历紧密相关。

第二章“方志性”影像书写:林鑫纪录片的典型特征

第一节叙事结构:板块式的群像叙事与方志体例的对应

在林鑫以独立影像对铜川地区的考察和记录中,群像似乎是抵达这片土地本质的有效手段和书写方式。3其普遍采用了群像式的叙事方法,主要以大量的人物采访与随机跟拍来结构影片。通过随机性地选择被拍摄对象,使之具有某种偶然取样的代表性,在人物数量上的叠加成为一组群像。同时,完全按照拍摄时间的逻辑顺序将人物以模块段落的形式排列起来,用影像达成了类似于社会学的调查采样,以局部的刻画来折射整个社会和现实的面貌。而群像板块式的平行叙事结构,又与传统方志的章节体例和篇目设置相类似。

一、强调人物群像社会调查式的样本意义

对一个区域地情的记录,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调查,记录下不同社会阶层在相似的时代背景下人物群像和普通人的生活样本。1林鑫的纪录片创作通常对单个人物的性格特质和人生阅历的展示相对简短,并不注重对某个个体的命运进行深度挖掘,而是意在发挥出群像所蕴涵的力量,这种叙事方式和风格贯穿其所有影片的创作中。例如,从导演拍摄的首部纪录片《陈炉》开始,就以特写镜头展示了数十位陈炉人的群像,《三里洞》拍摄13位老矿工的访谈等等,此种群像式的案例在其影片中不胜枚数。显然,无论影片的拍摄对象是矿工们及其后代群体、传道人群体还是单身女性群体,其本质上都不仅仅在于描述群体的本身,更在于反映一个大时代环境的图景,获得更广阔的的社会面貌。

影视论文怎么写

第二节叙事内容:素材主题的聚焦与方志内容的共性

林鑫纪录片的内容均聚焦于陕西铜川及其附近的区域,在长达二十年的持续观察和创作中,他的影像书写逐渐形成系统,拍摄的十余部扎实的影片,记录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地方历史、重要社会事件和地理面貌。其试图借助影像这个天然的载体,从多个角度切入,透视在大时代背景下的个体、群体命运以及社会变革。在他的纪录片作品内容中所反映出来的统一,不仅是题材和考察视角具有广泛性,还在于作者注重挖掘、选取能反映“地方性”的素材主题。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林鑫纪录片对铜川地情记录题材的多元化,以及极其强调和突出具有“地方性”的内容,与传统方志编修的综合性、地域性特征相契合。

一、观察视角的多样化和题材的广泛性

中国独立纪录片的出现作为对专题片宏大叙事主题和形式的反叛,在拍摄对象和题材的选择上关注底层普通人物的生活和反映时代特征的社会性议题。尤其是进入2000年以后,随着社会的变迁和DV技术的普及,独立纪录片的创作群体不断发生扩大和分化,使得纪录的题材得到拓展,关注的视角逐渐多元化。1创作者们纷纷将镜头对准了以下几类题材内容,如对社会边缘性题材的关照,包括《江湖》《铁路沿线》《纸飞机》《盒子》等影片,拍摄了长期被主流社会所忽略的流浪汉、吸毒青年和同性恋等“非主流”群体。此外,也有对重大社会问题和重要历史事件的追溯性题材,如《八廊南街16号》《铁西区》《寻找林昭的灵魂》《1966,我的红卫兵时代》等纪录片。还有一类较多的则是倾向挖掘和展现作者个体私人化的题材,这方面的影片有《夜莺不是唯一的歌喉》《家庭录像带》《不快乐的不止一个》等。

第三章 林鑫“方志性”影像的书写价值和意义 ........................ 49

第一节 理论基础:影像史学的理论视域 .......................... 49

一、影像史学的产生与发展概述 ............................. 49

二、影像史学和独立纪录片的内在联系 ........................ 50

第四章 林鑫“方志性”影像写作的困境及反思 ....................... 65

第一节 纪录片创作与“方志性”追求存在“间隙” .............................. 65

一、密集式口述:缺乏多向度素材和话语支撑 .................... 65

二、本地人叙事:个人情感的代入影响客观的表达 ....................... 68

结语 ...................... 78

第四章林鑫“方志性”影像写作的困境及反思

第一节纪录片创作与“方志性”追求存在“间隙”

地方志是科学、严谨、朴实的资料性汇集。2资料作为志书的内容构成,方志的编修需要想方设法收集翔实、全面的资料为我所用。但是林鑫以纪录片的载体,持续对铜川当地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的历史与现状进行考察和记录,主要依据密集式的当事者口述历史,较为缺乏多向度的话语支撑和现实细节的展示,佐证当地史实的资料相对不足。同时,“方志性”的创作诉求需要遵循“求真存实”的原则,而林鑫之于铜川的本地人身份,以个人的视角进行当地历史和现实影像的记录,便于“在地化”深入考察的对立面,则是主观情感的代入有可能会影响客观性的立场以及造成表述的“失真”。

一、密集式口述:缺乏多向度素材和话语支撑

方志是资料性的文献著述,翔实的资料是志书编修的基础、依据和条件。资料和素材决定了志书的价值和功用,资料的翔实、完善与否也是衡量和判断方志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准。1反观林鑫对铜川地区的“方志性”影像的书写,主要依靠群像式的口述进行建构,通过多个亲历者或见证人当下的讲述,使已经消失的历史现场、社会事件以及日常生活细节得到尽可能地还原与重建。并且将这些不同的个体记忆影像化的呈现逐渐聚集起来,能够建立起对当地历史发展脉络、特有地域文化的综合性考察与记录。但是密集的口述作为主体内容,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影像文本篇幅,也意味着会相应的压缩其他类型素材的容量,从而造成某种程度的素材表现的单一化现象。此外,分别拍摄一个群体中的不同人物,在相同的影片主题或创作者问题设置下的口述历史,或相互质证,抑或有交叉重复,能够相对立体客观的展现社会图景和过往的基本史实。然而对于同一个主题,不同个体之间较多重复性的口述内容,在导演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下,也很有可能走向极端化,形成众口一词的平面叙述。最终导致叙事内容的“祥林嫂效应”,反而削减了纪录片自身的纪实属性。

影视论文参考

结语

林鑫独立纪录片创作的独特性与价值意义在于,以对当地文化和历史记录的强烈意识,发掘了一种影像的可能性,把纪录片作为一种“介入”的艺术表现形式,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使影像与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