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当代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革新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生产力革命发展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政党革新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和发展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建立民主的政党体制,创造性地解决本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等。革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自我发展和完善,它是对传统政党模式的“扬弃”,是一个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正处在变革的历史过程之中
政党的自我革新,是政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也是政党发展的客观运动规律。自近代以来,没有哪一个政党的发展壮大,不是经过了自我革新之后而取得的,也没有哪一个缺乏自我革新能力的政党,能够逃脱最终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发展史,就是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自我变革的历史。
由于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而在20 世纪下半叶开始了世界性的政党危机,这一危机在马克思主义政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欧洲共产主义”的产生,“市场社会主义”的兴起等,都是在理论上对政党危机的回应;而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发生,苏联东欧的剧变等,则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党危机不断发展的产物和表现。苏东剧变以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受到了巨大冲击,有的共产党被冲垮了,有的共产党改名易帜,但绝大多数国家的共产党经受住了考验。目前,各国共产党的力量正在恢复,有些还有所发展。无忧论文网 www.51lunwen.org但是应该指出的是,各国共产党的恢复和发展,并不是简单地表现在党员数量的增减上,而更重要的是在数量变动的同时,这些国家的党吸取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为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化,正在进行自我变革。确切地说,目前各国共产党正处在自我革新的过程之中,例如法国共产党提出了“新共产主义”理论,主张建设“现代化的共产党”;日本共产党总结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对日本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了新的规划,将日共定位为既是“工人阶级的党”,又是“日本国民的党”;意大利重建共产党提出了“开放与革新”的主题,制定了“为变革社会而改变自己”的方针;美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进行了全面的反思,提出了建设“群众性的共产党”的方针;西班牙共产党提出“与左翼一起,建设未来”,用民主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的路线;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在邓小平建党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作为新世纪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等等。
当前,世界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变革的内容可大致概括为以下诸方面。
1 、各国共产党正在从过去在一定程度上依从苏共的理论和政策的党,逐步转变为独立自主地制定党的理论和政策的党;
2 、从过去很大程度上是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党,逐步转变为比较自觉地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党;
3 、从过去单纯将从事体力劳动的中下层雇佣劳动者都作为自己的主要阶级基础的党,逐步转变为将从事体力劳动和从事脑力劳动的两类雇佣劳动者作为自己的主要阶级基础的党。
4 、从过去采取了不少“左”的斗争策略的党,转变为在策略上比较关注与中间阶层及其左翼政党之间的团结与联合的党。
5 、从权力高度集中的党内体制,逐步转变为实行高度民主的党内体制。
6 、从用传统方式工作的党,逐步转变为用现代方式工作的党。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革新的社会历史根源
20 世纪下半叶,政党危机的发生与政党革新潮流的兴起,并不是由人的主观愿望决定的,它是当今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发展对政党提出的客观要求所使然。
第一,科学技术革命与生产力革命是政党革新的物质前提和基础自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共发生了三次生产力的革命,即18 世纪中叶开始的,在蒸汽机和工具机的双重推动下发生的工业革命;19 世纪下半叶由电工技术革命推动的重化工产业的兴起和发展;20 世纪中叶,特别是60 、70 年代发生的高新科技革命及其推动的生产力革命。新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力革命给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以极其深刻的影响,也给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革新以巨大的推动。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资本国际化的发展,增强了资本主义的调节能力,改善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状况。新科技革命引起生产社会化的高度发展,从而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垄断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其重要表现之一,是现代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巨额资本与私人资本积累的有限性发生了尖锐的冲突,这就迫使私人垄断资本不得不同资产阶级国家相结合,从而加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国家除了从政治、军事上发挥保护社会的职能外,还从经济上采取广泛的措施对社会经济进行直接干预和调节,以保障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其中主要的是对经济的运行和管理进行干预,赋予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以一定的计划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主义内在的矛盾和冲突,改变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运行的周期,减轻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灾难性后果。
科技革命的发展还促进了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的大大提高,推动了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和资本国际流动的发展,使得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空前加强,相互依赖程度不断提高,从而加速和加深了国家垄断资本的国际联合。这不再是几个国家的私人垄断资本在流通领域的联合,而是国家垄断资本在生产、货币、金融、高科技等领域内实现的全面的国际联合。它缓和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对立,改善了资本主义经济生存的国际环境,加强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对立,改善了资本主义经济生存的国际环境,加强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并使资本主义经济应付危机的能力大大提高,因而战前那种毁灭性的经济危机没有再发生,战争引起革命的形势也没有出现。
资本主义经济表现出的自我调节能力与新的活力,要求马克思主义政党重新审视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及其对广大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政治走向所产生的深刻影响,调整自己对资本主义的整体性的战略和策略。
2 、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带来社会的阶级结构的新变化。新科技革命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同以往相比,20 世纪下半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代。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社会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业经济时代,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取代第一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为其特征;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使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的地位不断上升,并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带来社会阶级结构的深刻变动。由于信息化的发展和知识作用的提高,出现了产业结构软化,即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体力劳动和物质资源的投入相对减少,而脑力劳动和科学技术的投入相对增多。与此相适应,社会中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数不断增加,作用日益提高。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阶层”的比重由占社会劳动者的80 %以上,逐渐下降到20 %以下,而从事脑力劳动的“白领阶层”的比重则逐渐上升到80 %左右。这就表明,工业经济时代以从事体力劳动的社会成员为主体的社会,正在被信息经济时代以从事脑力劳动的社会成员为主体的社会所取代。
社会结构的变化造就了一个强大的中间阶层。当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第一和第二产业持续缩小,第三产业日益扩大,农民和工人的人数大为下降,中产阶层的人数大为上升。中产阶层已经成为社会的主体,其社会地位日益提高,政治影响日益增强。
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上述变化,意味着原来以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阶级和中下层劳动群众为主要阶级基础的各国共产党,其主要依靠的力量削弱了,因而要求马克思主义政党认真对待当前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所发生的新变化,并对其理论和政策作必要的调整。
3 、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福利政策、建立三方协调机制和实行参与制,对劳资矛盾起到了缓和的作用。二战以后,垄断资本利用高新技术革命推动生产力迅猛发展的丰硕成果,大大地提高了从本国劳动群众、特别是从第三世界国家劳动群众中攫取的利润,从而使资本的蛋糕越做越大,这就有可能从中切取比过去大一点的部分,用来满足发达国家下层劳动群众的最低生活需要,以稳定资本主义的后方。这样,在社会主义国家的福利政策的影响下,经过资本主义国家广大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长期艰苦的斗争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比较普遍地推行了“福利国家”政策,即高工资、高福利、高消费的政策,建立起覆盖全民的从摇篮到坟墓的全方位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推行积极的劳动市场政策,即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工作技能,预防和减少失业的政策。这就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两极分化发展的同时,其中下层劳动群众的基本生活能够有所保障。
新科技革命使人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工业社会,机器是经济活动中最主要的因素,人成为机器的附属品;而在信息社会,人才真正成为机器的主人,一切经济活动都由人及其操纵的电脑按设定的程序进行,所有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