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小企业王国的报告
日期:2018年01月15日
编辑: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2239
论文价格: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0701191952466542
论文字数:14995
所属栏目:宏观经济学论文
论文地区: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职称论文 Thesis for Title
来自中小企业王国的报告
台湾土地面积狭小,仅3.6万平方公里,各种自然资源极端缺乏。然而在二战后至今的短短几十年间,台湾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地区变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地区,和香港、新加坡、韩国并称"亚州四小龙",共同创造了"东亚奇迹"。台湾经济以中小企业为主,中小企业的比重占97%,并创造了79%的就业机会,出口值高达49%,创汇能力和贡献在大企业之上,号称"中小企业王国"。台湾中小企业发展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借鉴。台湾中小企业发展历程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从二战后到本世纪末,台湾中小企业大致经历了六个不同的发展时期。中小企业对台湾经济发展起着主力军的作用。
(一)台湾中小企业的发展历程
1.初步发展时期(1945-1952年)。二战时期,台湾经济遭到严重创伤。二战后,台湾从日本的殖民统治下光复,由于长期战争的破坏和殖民政策的影响,台湾经济普遍缺乏资本和技术,生产落后于战前水平,经济形势混乱。战后初期,台湾在实行币制改革的同时,一方面恢复各项建设,另一方面积极进行土地改革,加上1950年美国开始援助台湾,台湾经济形势逐渐好转,中小企业开始获得了发展。当时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日据时期私商用有限的资本投资的工商业;二是土改时由农业土地资本转化投资的工商业;三是大陆迁台的私营企业。"光复"初期,台湾中小企业多分布于食品、木材、造纸、纺织等轻工业部门,一般利用旧有的机器设备进行生产,规模小、产量低。1946年,私营中小企业登记厂家占登记厂家数的92.6%;但雇佣人数仅占总雇佣人数的34.6%,平均每一企业雇佣不到4.4人。1949年到1952年,中小企业从9621家增加到9821家,中小企业制造业人数却由6.7万人增到13.3万人,生产指数较1946年增长4倍,每一个工厂的平均人数也提高到13.5人。
2.进口替代时期(1953-1961年)。1953年以前,台湾土地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促进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大量劳动力被解放出来,并且积果了一定的资本。但是,由于台湾出口品以糖、米等初级产品为主,长期处于入超地位,外汇不足。为了节省外汇,利用岛内现成的市场,促进岛内经济的发展,台湾开始推选进口替代战略。这一时期,台湾实行了"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的政策,积极鼓励私营中小企业的发展,并为其提供资金、原材料等支持。外国资本主要是美援不断流入,加上台湾劳动力廉价,台湾中小企业得到迅速发展。在此期间,中小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特别是民生要求较高的轻工业如纺织、家电、化学品等,以代替进口品,节省外汇开支。制造业成为当时主导产业。同时,由于农业发展较快及工业基础相对薄弱,造成第三产业超前发展,1960年,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为42.3%,在第三产业中,中小企业占绝对优势。。
3.出口导向时期(1962-1972年)。出口导向是进口替代的必然结果。60年代初,由于长期实行进口替代战略,台湾实现了消费品基本自给,但也开始面临新的问题。第一,岛内消费品市场饱合,进口替代工业的发展面临岛内市场狭小的限制,客观上要求向岛外寻求市场;第二,从进出口贸易来看。进口替代的一些轻纺部门虽然发展起来,但许多机器设备和工业半成品仍需进口,需要大量外汇,而台湾对外贸易长期入超,外汇短缺;第三,50年代,台湾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人口也迅速增长,造成失业严重。但在这一时期,台湾也面临着新的有利机遇。一方面,50年代的发展,使台湾工业有了一定的基础,培养出了一批熟练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另一方面,由于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使主要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由劳动密集型升级为资金技术密集型,使台湾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具备了广阔市场。台湾当局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奖励投资、鼓励出口、设置加工出口区等,配合廉价劳动力吸引外资,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台湾经济进入出口导向时期。在此期间,各种中小企业纷纷建立,使纺织、塑料制品、鞋类、雨伞、玩具、竹藤制品、电子器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迅速取代传统农产品和农产加工品的出口,成为台湾出口产品中最主要的部分。例如,1966年以前,台湾还以农产品和农产加工品出口为主,1966年以后,纺织品、电器、机械及工具、塑料制品、胶合板及木制品、基本金属制品等新兴工业出口品开始崭露头角。由于中小制造业的兴起,服务业中小企业为配合工业出口发展的需要,在此阶段大约增加了10万家。60年代,台湾对外贸易以每年30-40%的速度增长,中小企业成为冲锋陷阵的主力军,对台湾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地区作出了重要贡献。
4.调整提高时期(1973-1984年)。70年代,随着1973年和1979年两次石油危机,以轻工业为主的中小企业遭受挫折,国际货币制度陷入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发达国家进入滞涨时期,影响台湾中小企业的出口。在岛内方面,由于10年来的高速增长,工资水平也随之上升,劳动资源短缺。同时,岛内基础设施落后,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这一时期,台湾及时实施"十大建设"及"十二大建设"等重大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化工业建设,以拉动内需,使台湾进入第二次进口替代时期。70年代末,台湾根据当时的经济形势,积极鼓励中小企业发展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密集度高、能源系数低、附加值高、污染程度低、有广大市场的产业,即所谓"策略性工业"。当时,策略性工业项目只包括通讯电子和机械两大类。策略性工业的发展对改变中小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低有一定的作用。在石油危机期间,台湾中小企业实行"稳定中求发展"的策略,使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其中,有的发展成为重化工业中心生产厂的卫星工厂,有的发展成为高科技跨国厂商的代理工厂,但就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仍然维持自己的本行业,致力于提高产品质量,扩大花色品种,积极开拓海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