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本文通过对语言材料中SV(动词的简单形式单独作谓语的主谓句)的考察,讨论SV在选择主语
(S)、谓语(即动词V)上的种种限制和作各类单句与分句时所表现出的语用及语体分布的特点;就SV中V所联
系的强制性成分(向)及其隐现探讨了S和V的关系。文章通过讨论对动词一般不单独作谓语和动词单独作谓语
的条件等从SV在内部和外部选择的不完全自由等方面给出了解说。
○ 引言
0.1 动词单独作谓语的主谓句指动词的简单形式单独作谓语的主谓句。动词的简单形式相对于复杂形式
而言,不包括各种重叠、反复形式和加上了动态、语气等等标记的形式。单独作谓语是说谓语由光杆动词充任
,不含有宾语、补语、状语等。如:(好,)我走!(曹(,93) /孩子哭,大人嚷。(老(,47)/电话铃响。
(曹(,250) /(以前,你是个玩物,这,)您知道?(老(,67)老刘,)咱们走!(老(,223))(1)
为论述方便,我们把动词单独作谓语的主谓句标记为“SV”,其中“S”为主语,“V”为单独作谓语的动
词。
0.2 现行很多专著甚至教科书在谈到动词的句法功能时,都强调动词“主要是作谓语”、“绝大多数的
动词都可以单独作谓语”等等。不过,我们通过对约200万字语言材料的573个SV(语言生活中的SV并不像我们
想象的那么多,甚至只能说很少。)的调查,觉得动词一般不能单独作谓语,动词单独作谓语是有其限制条件
的。因为作为句子意义上的SV既有个对其中的S和V的句法、语义条件的内部选择问题,也有个语用条件上的外
部选择问题。
0.3 本文试从上述角度考察S、V和SV,以考察结果说明SV要求什么样的S和V以及SV的语用特点。
1 SV中的主语:S
1.1 S一般是体词性成分
1.1.1 考察情况 汉语句子的主语可以是体词性的成分,也可以是谓词性的成分,SV中的S一般都要求由
体词性成分充任。例如:
(1)(──老爷比太太岁数大得多,大少爷不是这位太太生的。)
──我知道。(曹(,15))
(2)(二妹妹,)咱们走!(老(,139) )
(3)他出来,(站在小神仙脊梁后头。)(传(,14) )
(4)(送他上车,我们也就上了车,)袁先生明白。(曹(,414) )
(5)二叔坐!(老(,50) )
(6)(左门大开,)张乔治、胡四、顾八奶奶、白露上。(曹(,204) )
在本文考察的573个SV中,S全是由体词性成分充当的。其中代词351个,占61%;名词149个,占26%;名词
性短语73个,占13%。
1.1.2 关于谓词性成分作S 谓词性成分充当SV中的S并不是绝对不行,如《汉语口语语法》就有“走行
,不走也行。”(赵(,51) 的用例,另外象“他不来可以,(你一定要来。)”、“吃饭可以,(酒不喝。)
”等等句子也都是生活中可以说的;不过,我们注意到这里的S同其他任何句子的主语一样都具有指称性,含
有事态义,SV也不单独存在,还含有和与之相应的并列句的对比意味,V也都不表示具体的动作行为,并且多
限于肯定、应允意义上的“行”、“可以”等等。
S之所以是体词性的,这主要是因为作为句子的SV一般不具备谓词性成分作主语的条件。谓词性成分作主
语的句子,“谓语一般是形容词,或者是不表示动作的动词(如‘是’、‘使’、‘有’等)构成的动宾谓语
、兼语谓语”(2)以及上述的“可以”、“行”等等。
1.2 S一般由指人或与人有关的词语充任
充任S的体词性成分主要是人称代词、称谓名词(姓名、称呼及“老妈子”、“老头儿”等)或由人称代
词或称谓名词组成的短语(“我自己”、“他们几个”、“人家这位”、“这相面的”等等),这些S都是指
人的,如上文的例(1)─(6),还有一些指人或与人有关的名词性短语,如:
(7)哪位懂,哪位举手。(传(,534) )
(8)我的心痛!(曹(,173) )象这样指人或与人有关的S句共有486个,约占SV总数的84.8%。
另外约有10%的SV是由时间处所词语充当S的,这些句子多出现在特定的语境里,如一些习惯说法(这个耳
朵进去,那个耳朵出来。(老(,182))/(挣的多,花的多,)左手进来,右手出去。(老(,13) )和告别语
(二十七见!/天桥见!/回头见!(老(,81) )),还有象下面的一些句子:
(一百多年的壶,)哪儿找?(传(,8))/(不让我进去没关系,)门口卖。(传(,605) )/这时走,
明天一早到,(找人方便些。)(曹(,110))/后边叫,前边催,(把我劈成两半儿好不好!)(老(,540)
)
从表达上看,这些句子都体现了口语句式高度简洁的特点,而从理解上看,这些句子似乎都含有一个指人
的话题,试比较:
你上哪儿能找得着(这样的壶)?/我在门口卖。/我们这时走,就能在明天一早到。/你在后边叫,他
在前边催,……“哪儿”、“门口”等等所充当的主语都可看成是口语句式中状语的提升。
还有约5%的SV主要是在剧本中用来说明场景和安排剧情,这些S可以不是指人或与人有关的。如“幕启。
”、“电话铃响。”、“中门开。”、“全剧终。”等等。
1.3 S一般是施事主语
SV中的S多是V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如上文的(2)(3)(5)(6)(7),这样的SV计有467个,约占总数的
81.5%。
S相对于谓语动词而言,非动作行为(含心理行为)的动词作谓语,S则一般为当事,当事S的句子有39个
,约占7%。像上文的(1)(4)(8)及“你有!”、“电话铃响。”、“全剧终。”等都看作是当事。
S表示时间、处所的约10%,已如上述。
受事主语和工具主语的句子在SV中甚为少见,仅占1.5%,如“幕启。”、“(学生到此,)学生请。──
(不,)相爷请。(传(,136) 及“(管家,)笔墨侍候!”(传(,134) )等。
2 SV中的动词:V
2.1 SV对V的选择很严格,并非所有的动词都可进入SV(3)。但若要在动词的次类上明确地指明是哪些动
词可以,哪些动词不可以,却又委实不易,因为事实上现有动词次类划分的结果还很难用来说明我们的问题:
几乎从各角度划分出来的绝大多数次类(如单音词和复音词,单纯词和各种合成词,一般动词和判断、能愿、
趋向动词,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单向动词和双向、三向动词等等)都可能出现在SV中,而又不是都全部能
出现在SV中。
2.2 从本文特定的考察角度着眼,似乎根据句法上能否自足、能否单独回答问题而作出的“自由动词”
和“粘着动词”的分类较能说明问题,我们可以据此把SV中的V限定为:
① 〔-粘着动词〕
② 〔<自由动词〕
2.2.1 粘着动词不能进入SV 粘着动词指那些句法上不能自足、不能单独回答问题、不能单独成句的动
词。如汉语的连宾动词(“源于、置于、加以、严加、迫使、好像、多亏、落得、务求、装作”等)就要求不
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有宾语与之同现。粘着动词不能进入SV毋须多说。
2.2.2 自由动词并非都能进入SV 自由动词相对粘着动词而言,自由动词可以单独成句,单句回答问题
,但并非所有的可以单独成句的动词也都可以用在主语后边单独作谓语,也就是说,自由动词的范围要大于SV
中的V。
我们后边(第4部分)还要谈到SV所出现的语用环境,有些自由动词往往是因为不能进入某些特定的语用
环境而被排除在SV句式之外的,比如,SV通常只出现于现代汉语的口语对话之中,这就限制了很多书卷气较重
的自由动词进入SV,“我们安排。”、“你记住”常说,“我们部署。”、“你铭记。”不说;“迎迓、盘桓
、稽首、莅临、会晤、擢升、瞻仰、参拜”等等现代汉语都还在用,但用于SV则不合适;“腐蚀、化合、合成
、分解、调茬、中耕、保墒”等等也几乎与SV句式无干。
《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