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论文栏目提供最新景观设计论文格式、景观设计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基于人文主义理念下的后世博空间景观再生研究——以“世博滨江8号平台”为例

日期:2021年07月15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494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107031556543059 论文字数:49989 所属栏目:景观设计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景观设计论文,本文从实际运用的角度出发,首先分析了当前后世博空间的现状与景观再生设计的必要性,接着对“人文主义”“公共空间”“后世博空间”“景观再生”“场所精神”理论的相关概念、意义、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运用国内外景观再生实例对人文理念下景观再生的设计模式进行探究,并归纳总结其设计模式。之后通过对上海世博滨江的人群的问卷调研数据分析,发现城市人文空间既要满足公众的实际空间需求、喜好、期望,同时又要兼备延续城市历史文化记忆、丰富空间景观形态功能、营造人文精神。


一 研究经


(一)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论文是基于“人文主义理念”为主线,探析了国内外的景观再生设计实例,追寻其中价值取向,进而形成适用于后世博空间的景观再生设计策略。空间的实质是注重人在场所中的行为体验,是一个多角度,多功能的开放性场所,每一个人的意志与思想都将在这个开放性场所中反映出来。

Ismail,W.A.W.和 Said1《Integrating the community in urbandesign and planning of public spaces: a review in Malaysian cities》中提出大部分的空间景观设计是在没有空间使用者的参与下完成的,导致了设计可能与空间不兼容,更糟糕的是,未充分利用或放弃某些空间会破坏整体的空间属性。也就是说,目前的设计并未让真正的空间使用者参与到其空间的设计之中,很难找到安全且吸引人的空间来支持交流,设计未能充分考虑人文因素及与社会功能的相互关联。因此,人们认为,公共的参与是改善空间景观和城市生活质量的关键部分。越来越重要的是城市居民自身的期望以及他们对空间的需求和偏好,没有公众的投入,仅依靠设计师是不足以设计出良好的景观空间的。良好的空间景观设计不仅与城市的形象和历史文化有着密切联系,还可以令身处其中的人们感到身心愉悦,提高生活质量,增强城市居民之间的社会互动,建立更为紧密的关系。

此外,景观资源的浪费也是当下城市发展中所面对的另一个问题,对空间景观进行再生设计可以起到整合节约资源、延续城市记忆,营造空间精神,实现人文关怀的作用。这也正是景观再生设计的魅力所在,旨在达到更好的服务于人的目的,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可持续性发展的人文景观空间的现实服务,从而达到较为实用的价值。由于目前国内对景观再生的研究主流还是集中于生态景观的恢复方向,人文景观再生方面的研究尚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希望本文能为人文景观再生设计在不同的景观设计方向做出探索与创新,以及对进一步完善我国人文景观空间体系产生积极意义,促进可持续化发展进程。

.......................


(二) 研究对象与内容

课题的研究重点是结合与本研究相关的大量理论资料和设计实例中,分析景观再生设计中的模式与现存问题,并总结可借鉴的经验方法,继而提出基于“人文理念下的后世博景观再生”的设计策略。本文引入“人文主义理念”的新视角,对世博会旧址世博滨江 8 号平台的景观再生进行一次有益的尝试,总共分为四个章节:

第一章为研究经纬,从选题背景出发,阐述研究目的、意义、对象与内容,分析归纳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和研究的方法与框架,以及对文中所涉及到的人文主义理念、公共空间、后世博空间、景观再生设计和场所精神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和理论的研究解读。

第二章,结合“人文主义”理念,通过分析相关设计实例,从人文价值的体现、历史文化的保存与延续、景观形态与功能再生三方面对景观再生的设计模式进行梳理与研究总结。

第三章,基于前文对景观再生设计模式的理论研究,以“人文主义理念”为价值导向,针对世博滨江 8 号平台进行景观再生设计实践,以检验笔者所提出的设计策略的可行性。与之相呼应,使研究成果得到现实载体作为支撑和依据,从而达到较为实用的价值。

第四章,总结研究成果,思辨与展望行文与设计过程中的问题和方向。

..............................


二 人文理念下景观再生模式研究


(一) 人文价值的体现

1. 模式概述

吉娜福特于 1966 年发表的《关注宣言》——“景观设计师独特地植根于自然科学。他对于维持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至关重要。”自此设计开始步入人文主义时代,这也意味着设计更加关注于“人”在其中的地位价值。

2. 首尔东大门广场改造

著名建筑师扎哈设计建造的首尔东大门广场(DDP)在 20 世纪 90 年代末,随着东大门的体育馆破旧老化,周围市区逐渐变成了贫民窟,首尔市政府决定拆除体育场,建立艺术厅、文化中心、设计工作室、创意集市和历史文化公园,面向市民游客。

图 2-1 韩国首尔东大门广场

图 2-1 韩国首尔东大门广场

..........................


(二) 历史文化的保存与延续

1. 模式概述

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存与延续要坚持“整体性”和“局部性”的两个原则。“整体性”是指历史文化的保存与延续以城市发展为价值取向,是城市发展战略中的一个补充。“局部性”是指在“整体性”原则基础之上,考虑地区之间的历史与现实条件的矛盾差异,坚持保留地区文化特色为主旨,延续该地区的历史文化价值,促进其文化自身的强大生命力发展。

历史文化如同有机生命体一样,不断地成长与发展,因此对于历史文化的保存与延续不能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动态地变化。历史文化的动态保存与延续应该因地制宜,并且充分考虑在当前的合理条件,在方式上,通过对新老元素的组合搭配,灵活地制定规划方案。

2. 苏德格拉纳德自然公园改造

柏林市区内有许多工业荒地,1952 年,柏林南部舍内贝格地区的一个铁路货运编站被废弃(见图 2-4)。之后,大约 50 年的时间内人们无法进入这个 18公顷纺锤形的被完全封闭在天路线之间的场所,大自然便逐渐接管了这个铁路货运编组站。

图 2-4 未改造前的火车铁路货运

图 2-4 未改造前的火车铁路货运

............................


三 人文理念下世博滨江 8 号平台景观再生实践…………………………23

(一) 设计项目概况……………………23

1. 项目区位 …………………………23

2. 历史文脉 …………………………24

结论 …………………66


三 人文理念下世博滨江 8 号平台景观再生实践


(一) 设计项目概况

1. 项目区位

(1)区位环境

世博滨江区域位于上海黄浦江畔(见图 3-1),由卢浦大桥延伸至南浦大桥,拥有 8.3 公里的岸线。研究案例区域位于北靠龙华东路,西临局门路;东接西藏南路隧道;南临黄浦江畔的滨江区域;与奔驰文化中心、中国馆等建筑隔江相望,占地面积约 20 万平方米(见图 3-2)。

图 3-1 世博滨江在上海的位置 图 3-2 世博滨江在黄浦区的位置

图 3-1 世博滨江在上海的位置 图 3-2 世博滨江在黄浦区的位置

............................


结论


城市公共空间的建构,“首先应当是价值信念和价值理性的建构,是生活态度与生命意识的建构。”42之后,公众可以更深层次地对当代城市的发展建设产生正确的认知,由此重建景观设计的价值选向和精神内涵,使得城市空间真正的变成诗情画意的空间。

本文从实际运用的角度出发,首先分析了当前后世博空间的现状与景观再生设计的必要性,接着对“人文主义”“公共空间”“后世博空间”“景观再生”“场所精神”理论的相关概念、意义、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运用国内外景观再生实例对人文理念下景观再生的设计模式进行探究,并归纳总结其设计模式。之后通过对上海世博滨江的人群的问卷调研数据分析,发现城市人文空间既要满足公众的实际空间需求、喜好、期望,同时又要兼备延续城市历史文化记忆、丰富空间景观形态功能、营造人文精神。

(1)人文空间的景观再生设计需要营造人文精神。

居民生活过的城市空间都蕴含着居民自身特定的情感经历与生活内容,因此每当居民回顾这个环境时,总会触景生情,把以往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与现在的感受结合在一起,扩大和加深了居民对环境景观的体验。Taylor(2008)43认为人类对景观最迫切的需求是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两种感受的共同点是使用者对景观的依恋,以及使用者如何在景观中找到自己的身份。因此,景观不仅仅是简单地人们所见的东西,也是人类看待事物的方法,而且人们用心表达景观,将景观的价值归因于为无形的空间精神之中。

(2)人文空间的景观再生设计需延续城市历史文化。

人文空间的景观再生设计需要在具有历史背景的情况下响应城市景观,同时也要应该积极参与建筑的过程。日常环境下释放的历史文化遗产的潜力增加了空间特色及城市景观与历史之间的联系,并创造出新的功能与意义。因此,进行景观再生设计时应该慎重考虑如何保护与延续景观中有形的或是无形的历史文化遗产,创造出一个可持续的景观空间。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