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国际贸易论文,本文基于稀土微观企业层面的数据,探究中国出口管制措施对稀土下游产业出口贸易产生的影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稀土产业出口贸易研究
作为战略金属矿产资源,稀土是矿产资源贸易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对象,稀土产业贸易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可知,稀土产业出口贸易的研究涵盖诸多方面,主要包括贸易政策及效果、供需和价格、贸易网络等。
在贸易政策及效果方面,诸多学者将关税、配额等措施等分类讨论。在关税措施方面,何欢浪和冯美珍(2017)将2005年取消稀土出口退税作为冲击,实证表明关税措施在短期内效果显著,有效限制了稀土出口规模,调整出口结构,但在提升行业资源配置效率方面的作用则有限。在配额措施方面,Hurst(2010)和Looney(2011)等学者认为,出口配额会对国际市场价格产生助推效果。中国取消稀土出口配额后,徐斌(2015)指出,为有效维护国家的稀土贸易利益,应当实施阶梯化、差异化的出口税率,并强化审查制度。整体来看,周美静等(2020)、苏利平和高爽(2021)等学者指出,中国的稀土贸易政策呈现一定的滞后性和盲目性,导致出口贸易长期受到发达国家的制约。朱学红等(2018)通过测度中国稀土国际市场势力,发现当出口管制措施由鼓励转向限制时,国际市场势力显著增强,说明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张满洋和陈洪章(2018)则表明,政府可以通过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沿岸国家的稀土贸易合作,并鼓励构建资源、资产、资本一体化的新型企业。
在供需和价格方面,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全球稀土贸易的供需格局呈现多元化趋势和不平衡结构,但中国稀土的资源优势还未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如李仲学等(2016)、李振民等(2016)、徐德顺(2023)。Castor(2008)研究指出,中国长期低价出口稀土资源和产品以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反映了中国在稀土贸易中的定价困境。Valk(2014)进一步指出,全球矿山开采项目不断增加后,轻稀土的全球产量和储量将持续增长,但中重稀土的供应仍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方虹和王红霞(2014)表明中国的稀土收益长期低于成本、贸易行为往往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凸显了稀土贸易正在面临经济和环境的双重挑战。
第二节 出口管制措施研究
随着稀土产业的不断发展,低附加值、低技术密集度、高耗能高污染和国际关系等问题频发,中国为此出台诸多出口管制措施。目前,国内外诸多学者对稀土出口管制措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制定、政策效果及影响等方面。
在政策制定方面,方虹和王红霞(2014)、王媛(2021)表示,稀土产业管理应从前端的开采环节入手,控制开采总量、实行资源税等产业政策,逐步放开配额和关税政策,更好地统一稀土的价值和价格。Wang et al.(2016)得出相近结论后补充表明,政府可以细化稀土资源的分类,有助于政策精准实施。刘虹桥和吴西顺(2018)指出,中国稀土开采成本之所以远低于国际水平,主要原因在于未考量环境成本,政府可以采取资源税、环境税等措施,将环境成本内化为企业成本,促进产业向清洁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宋益等(2018)通过测算稀土开发的环境外部性成本,表明对稀土征收9.46%的资源税和环境保护税的政策可以有效替代征收20%的关税政策。易璐和郑明贵(2022)研究表明,稀土产业政策逐渐体系化,其聚焦点逐步由产业链上游转向中下游,涉及领域包括市场调节、产业发展、市场规制和管理主体四个方面。
在政策效果及影响方面,中国稀土出口管制措施的实施受到国际社会诸多不同的声音,学者们也逐渐重视稀土管制措施的影响效果,观点整体分为两个方向。部分学者认为,中国稀土出口管制措施已取得了积极成效。杜凤莲和董竞泽(2011)、王利清和洪梅(2012)等学者指出,通过设立稀土出口配额和关税的双重门槛,管制措施对稀土行业出口量和国际市场价格产生了显著影响,优化了稀土出口结构。同时,杨小娟(2014)表示,由于存在时滞性,出口管制措施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和收紧。王玉珍(2015)则针对环境方面的影响,指出稀土管制措施使得资源管理更加有序,缓解了因过度开采稀土导致的环境破坏问题。在国际影响方面,Machacek et al.(2014)指出,2010年中国稀土出口配额的大幅削减,极大冲击了国际稀土市场的价格,加之供应的不确定性,诸多国家开始投产采矿项目,加强本国稀土的战略储备。然而,Mancheria et al.(2019)认为,虽然新稀土矿的开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供应压力,但中国作为全球稀土供应大国的地位依然难以撼动。Chen et al.(2021)研究发现,出口管制措施在价值链上具有异质性的溢出效应,且中间投入品关税的削减可以提高下游企业在新产品开发或产品质量升级方面的绩效。
第二章 中国稀土产业和贸易现状分析
第一节 稀土元素及下游产业的概念界定
一、稀土元素的概念界定
稀土元素(Rare Earth)的定义源于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IUPAC),是指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副族的17个元素,包括镧、铈、镨、钕、钷、钐、铕、钆、铽、镝、钬、铒、铥、镱、镥15个镧系元素,以及钪、钇2个B族元素,多存在于氟碳铈矿和独居石等复杂矿石中。由于分离困难,故将其统一归为稀土元素。根据化学和物理特性的不同,稀土元素被划分为轻稀土和中重稀土两大类。与普通金属不同,稀土元素属于稀有金属,无法直接被使用,仅在特殊的地质条件下出现,且多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故实现有利可图且环境友好的开采开发行为并不多见。
第二节 稀土产业和贸易发展现状
一、稀土产业发展现状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公开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全球40余个勘探项目估计的稀土资源总量超过30亿公吨1。其中,中国拥有全球稀土储量的37%,巴西、俄罗斯和越南三国储量合计约占全球储量的50%以上。欧洲稀土的储量主要位于格陵兰岛,约有150万吨;芬兰、瑞典、以及南欧和东欧的部分地区也已发现潜在的稀土矿床分布(Goodenough et al, 2016)。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稀土行业报告显示,近十年全球稀土储量波动较为稳定,2014年稀土储量高达1.4亿吨,此后呈现下降趋势,2023年已下降至1.1亿吨。可能的原因在于为规范稀土开采问题、维护可持续发展,中国不断出台稀土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全球储量的上升。2023年,各国稀土储量占全球比重有所变化,世界稀土储量的集中度较高,其中,中国、越南、巴西、俄罗斯稀土产量占比分别为37.0%、20.0%、19.1%、9.1%,占比合计约85%。
然而,全球稀土产量分布与储量分布的情况不相吻合。2010年之前,中国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80%,即稀土主要在中国开采,在美国、巴西、印度和俄罗斯等国存在开采行为,但开采量较低。2011年稀土危机后,国家开始实行管制政策,中国占全球总供应量的份额逐渐下降。此后,澳大利亚、缅甸、泰国、越南等国加大稀土开采量,逐渐在全球供应环节中发挥作用。2018年起,美国稀土开采量大幅增加,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稀土产地,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5%。截至2023年,中国产量占比约68%,美国占比约13%,缅甸占比约10%,澳大利亚占比约5%,泰国占比约2%,印度占比约1%。
第三章 出口管制措施的影响机制分析 .......................... 30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30
一、供需理论 ........................................ 30
二、要素禀赋理论 .............. 30
第四章 出口管制对稀土下游产业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 36
第一节 模型构建 ............................ 36
一、模型设定 ....................................... 36
二、变量选择及数据来源 .......................... 36
第五章 结论及对策建议 ................................. 54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54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55
第四章 出口管制对稀土下游产业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模型构建
一、模型设定
研究选取稀土下游行业—企业—产品层面的出口额对数值(lnexpift)作为被解释变量,样本主要来源于2000—2015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企业数据库的匹配数据,其中,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简称“工企数据”)涵盖了中国所有的国有企业、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私营企业,指标全面且细致。中国海关企业数据库(简称“海关数据”)包含通过中国海关进行进出口贸易企业的所有交易记录。匹配所得的数据库是目前可获得的微观企业数据中最为完善和详细的版本,得以满足本文基于微观层面探究中国稀土出口管制措施对下游产业出口贸易的影响。
本文主要参照Upward et al.(2013)、吕越等(2015)、毛其淋(2020)等学者的方法合并工企数据库和海关数据库,匹配的过程如下。首先,结合Brandt et al.(2012)的处理方法,对工企数据和海关数据进行清洗,包括剔除样本中明显的异常值和缺失值。其次,由于工企数据和海关数据中所使用的企业标识号不一致,故采用企业名称作为匹配标准。考虑到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