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国际贸易论文,本文对进口中间品贸易对高低技术劳动者的收入差距的文献综述、理论、机制研究以及我国中间品贸易现状和劳动者收入差距现状等进行了回顾和梳理。
第1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上提出,到2035年“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可见我国开始将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也明确指出,“我们要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实现共同富裕已成为一个关键议题。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首要是要将“蛋糕”做大做好,其次是要将“蛋糕”切好分好。我国的经济增长从依靠自然资源的粗放式生产开始向创新、创造式的高质量发展转变。《“十四五”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规划》中提到我国未来要进一步扩大先进技术、重要设备、关键零部件的进口,这将有助于提高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推动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升级,助力国内企业提升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这表明,我国对于中间品的进口强度将进一步提高。但在学界大多数学者认为中间品进口贸易的增加会扩大高低技术劳动力之间的工资差距,这不利于我国共同富裕目标的达成,在这种背景下,进一步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
根据我国海关总署发布的相关统计数据,2022年我国进出口额达42.06万亿元,其中进口额达18.10万亿,出口额达23.96万亿。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2022年中国中间品进口占进口总额的80%以上。中间品贸易在中国的贸易中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整体上,中国进口中间品总额逐年增长,中间品进口金额占进口产品总额比例在2015年到2020年间呈现一个跌宕起伏的态势,但中间品进口金额占进口产品总额的比例一直维持在75%以上,2022年该数值突破了80%。中间产品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越发重要的地位也引起了众多学者对其的研究,关于高质量的中间品对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和长期经济增长的作用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末,他们认为其所含的国外技术等能够显著提高一国企业的创新投入和产出。同时,也有学者指出,中间产品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工资水平的提升,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与此同时工资差距问题也日渐凸显,认为中间产品贸易,尤其是中间产品的进口对国内工资差距扩大有一定的正向影响。
1.2研究思路及方法
1.2.1研究思路
第1章绪论从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思路及方法以及创新与不足对本文所研究的主题展开讨论。研究背景回答了本文为什么要研究中间品进口与高低技术劳动者工资差距这一主题。研究意义从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展开,回答了本文所能做出的贡献。 第二节的研究思路及方法描述了本文的行文结构以及研究方法。第三节创新与不足总结了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以及本文所局限的问题。
第2章文献综述。从进口中间品对工资差距的理论基础、机制分析、实证检验以及影响工资差距的其他因素四个方面对现存的关于进口中间品贸易与工资差距的以往研究进行介绍、总结与评述,为本文后续的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实证研究等等提供了依据。
第3章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主要包括理论基础、影响机制以及计量模型的数理推导。并通过理论分析和机制分析,提出本文的假说,为后期实证提供理论依据。
第4章现状分析。本章主要运用数据、图表等对我国的中间品贸易、我国的工资差距(主要为高低技术劳动者的工资差距)以及我国高技术人才供给现状进行更加细致的刻画,进一步了解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的发展状况和发展特征,对本文后续研究内容提供了现实依据。
第5章实证分析。本章通过收集有关我国进口中间品和我国高、低技术劳动力的工资差距的数据,通过使用计量模型以及统计方法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实证检验,包括基础回归、稳健性及内生性检验、异质性分析以及门槛回归分析。
第6章结论与建议包括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两节内容,主要结论是从第5章的实证结果出发,总结本文所研究的问题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并在主要结论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第2章 文献综述
2.1国际贸易对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综述
最先提出国际贸易会导致工资差距的是Heckscher(1919)和 Ohlin(1933),他们构建了要素比例模型,认为国际贸易会使得贸易商品的相对和绝对价格趋于一致,进而使得各国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局部趋于一致,生产要素之间的工资差距会缩小。Samuelson(1948)在该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要素均等化理论,进一步证明了国际贸易会导致各国的同质要素相对和绝对报酬的相等。Samuelson(1971)和Jones(1971)将一国的生产要素划分为特定要素与可流动性要素构建了特定要素模型,他们认为国际贸易扩大了不可流动要素所有者(资本和土地)之间的工资差距。Krugman(1979)基于垄断竞争市场的产业内贸易模型提出了新贸易理论,他认为企业的生产规模会随着贸易的扩大而扩大,进而会提高企业的技术密集度1,增加对高技术劳动力的需求。Dinopoulos和Xu等人(2011)构造了产业内贸易与高低技术劳动力工资差距的模型,证明了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使得两国的高低技术劳动力工资差距扩大了。Acemoglu(1998)将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引入到国际贸易模型中,认为国际贸易开放导致了技术进步偏向高技术工人,而国际技术扩散将发达国家的偏高技术工人技术创新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导致所有国家工薪差距的上升。Helpman和Itskhoki(2009)创新型的将企业异质性加入理论框架中,提出劳动力市场摩擦是对外贸易导致收入不平等的内在机制。并认为渐进的贸易自由化会首先加剧不平等,然后又会减少工资不平等。关于国际贸易影响工资差距的研究不仅局限在理论研究,大量学者通过实证研究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同时也推动了理论的发展。Freeman和Lawrence(1991)使用美国1958年到1984年的制造业细分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进口贸易会降低行业收入而出口贸易会提高行业收入。
2.2中间品进口对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综述
Feenstra和 Hanson(1996)将产品的技术密集度引入H-O模型构建了一个将中间产品贸易与高低技术劳动力工资差距联系起来的DFS模型。证明了“外包”增加了南方国家和北方国家对各自相对高技术劳动力的需求,扩大了各自国家的高低技术劳动力的工资差距。Xu(2000)在DFS模型中引入关税,其通过模型证明当关税下降之后,由于非贸易品变为贸易品使得参与贸易的两个国家对高技术劳动力的需求增加,进而扩大了各国的高低技术劳动力的工资差距。Leamer(1996)认为自由贸易是导致美国收入不平等加剧的主要原因。自由贸易使得美国进口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挤占了美国国内相同产品的市场和利润,进而减少了美国低技术劳动力的工资,扩大了美国高低技术劳动力的工资差距。Acemoglu(1998)将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引入国际贸易理论模型中,认为贸易通过技术扩散将发达国家的技术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进而促进了发展中国家偏向高技术劳动力的技术进步,最终扩大了高低技术劳动力的收入差距。Wood(1994)认为进口高技术中间品会使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为了应对国外的竞争而增加对高技术劳动力的需求,进而增加高技术劳动力的工资水平。Pissarides(1997)指出,发展中国家通过引入进口机器等高技术中间品接触到更多先进技术,从而学习到新技术、提高生产力水平。由于新技术更适配高技术劳动力,因此,进口会增加对高技术劳动力的需求,扩大工资差距。Conte和Vivarelli(2010)使用23个国家或地区的28个制造业部门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进口会增加这些国家对技术工人需求,并进一步扩大了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的工资差距。而潘士远(2007)的研究发现,进口贸易会使得一国接触到更多与高技术劳动力相匹配的技术知识造成学习效应有偏。有偏的学习效应会导致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从而扩大高技能和低技能劳动力之间的工资差距。喻美辞(2012)以中间产品贸易及其技术溢出效应为视角,解释了发展中国家相对工资差距不断扩大的现象。由于资本与技能之间的互补性以及技术学习的偏向性,发展中国家进口中间产品增加了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从而扩大了高低技能劳动力之间的工资差距。并在同年发表的另一篇文章喻美辞、熊启泉(2012)进行了实证检验。
第3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11
3.1中间产品进口影响工资差距理论基础 ......................... 11
3.1.1S-S定理 ...................................... 11
3.1.2H-O-S定理 .................................... 11
第4章 现状分析 .......................... 19
4.1中国的贸易现状 ......................................... 19
4.1.1中国贸易总体现状 ................................. 19
4.1.2中国中间产品进口现状 ............................ 20
第5章 实证分析 ................................. 27
5.1计量模型的设定 ......................... 27
5.2变量说明 ............................ 27
第5章 实证分析
5.2变量说明
5.2.1被解释变量
𝐷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