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国际贸易论文,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将农产品贸易与农业生态效率纳入同一分析框架,验证农产品贸易开放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效果。其次本文从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现状以及农业生态效率的结果进行分析,了解主要变量的发展历程。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飞速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中国的粮食产量也实现了从1978年的3.0亿吨到2022年的6.8亿吨的翻倍增长,稳居世界第一。但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会加大生产要素的投入和资源的损耗,对生态环境造成负担,目前中国农业“逆生态化”情形较为严重,农业生态问题颇多,例如农业污染加剧、产品绿色化生产危机、土地质量下降等等,农业生态问题持续凸显是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重大阻碍(李谷成,2014)。农业生态效率能够评价农业绿色化发展情况,能够合理评价农业发展过程中经济产出与环境产出是否统一,农业生态效率可以理解为“少资源投入、少环境污染、多经济产出”(方永丽和曾小龙,2021),因此农业生态效率这一指标经常被学者用来反映农业经济产出与农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平。自2004年至今,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于三农发展问题,指明了三农工作重点和工作方向。梳理历年一号文件可以发现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理念贯彻始终,尤其是近年来对“生态农业”的强调较多。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了“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保护生态”的农业发展理念;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2021年和2022年连续两年强调“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从中可以发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绿色化发展及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农业绿色化发展、提升农业生态效率是符合国家政策倡议和促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有关农业生态效率的研究
生态效率的概念可以概括为在生态环境承受能力范围内尽可能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减轻资源的损耗,对环境产生正向影响。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990年由Schaltegger和Sturm两名学者提出(Willard B,2002),在后续过程中由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和经合组织(OECD)推广。具体到农业领域而言,农业生态效率则是指一种在保证农产品量与质的背景下,尽最大能力来治理环境的同时提高资源利用率并且减少资源消耗的现代化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吴小庆等,2009)。农业生态效率这一概念在中国提出较晚,但是自提出以来学者们也进行了丰富的研究,获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分析现有关于农业生态效率的研究文献,发现学者们大多是从三个方面展开,分别是本身评价体系研究、测算结果分析和影响因素分析。
(一)农业生态效率的指标体系评价研究
随机前沿分析法(SFA)和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是测算农业生态效率的两种主流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EA)较于随机前沿分析法(SFA)更具有优势,因为随机前沿分析法在测算过程中只能采用单一产出法来测算,不能同时引入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与此同时随机前沿分析法受限于投入指标的选择,投入指标之间相关性复杂就会造成结果误差太大。数据包络分析法能同时将多投入和多产出同时纳入公式中且无需预设函数形式,是测算农业生态效率的最常见的方法(聂弯和于法稳,2017)。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影响机制分析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农业生态效率
效率最先是在物理领域中使用的概念,用来表示机械的功率,是用来衡量机械做功时的损耗情况。后来效率被引入到其他领域中,丰富了其内涵与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效率被引入到经济学领域中,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在经济学领域中,效率的涵义也历经了变化,不同时代发展背景下效率也承担着不一样的意义。经济学领域中最早是将效率表示为单位时间内的劳动数量,现如今效率是指产出固定时尽可能减少投入或者投入固定时尽可能增加产出,从产出与投入两个角度来解释。效率从宏观层面上可以用来评价一个国家和一个行业,从微观层面上可以用来评价某一个企业,效率能够反映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能够客观评价出最优生产和高效产出两者之间的关系。
生态效率最早在学术界提出是在1990年,由Schaltegger和Sturm两位德国学者提出。在2000年WBCSD正式提出生态效率的概念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提高资源利用率并且减少资源损耗与污染环境,尽可能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治理环境协调发展。生态效率这一概念在中国提出的时间较晚,是用来衡量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化发展的主要指标(吴义根等,2019)。国内学者多是将生态效率定义为以投入产出高效化和环境污染最小化,最大程度上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环境保护程度(王金南,2002)。
生态效率这一概念的提出,很快就被引入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具体到农业领域,农业生态效率可以被认为是同时考量经济效率和环境效率的指标,致力于做到经济产出高效和环境治理成果显著。农业生态效率能够反映农业发展过程中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情况,使得投入及产出效率达到最高,并且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和减少对农业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有害影响(聂弯和于法稳,2017)。在农产品生产环节中,农业生态效率的提升能够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并且降低环境污染水平,从而促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
第二节 农产品贸易影响农业生态效率的理论机制分析
Grossman and Kruger(1992)提出的三效应理论是分析经济问题与环境问题的主要分析框架。从规模效应来看,经济会对环境产生两方面的作用。一是经济规模的扩大会提高该国家相应的收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以及人们对绿色环境产品的偏好,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环境发展;另一方面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会导致生产要素的投入增加,会加快资源损耗,加重环境的负担。从技术效应来看,技术水平的提高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生产技术的进步会使得产品质量升级和高附加值;此外贸易所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也会使得先进技术和生产要素资源在市场上流动,促进各国技术水平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对环境产生利好效应。结构效应则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了增强贸易过程中的竞争力,一国更倾向于相对清洁的产品生产,会对环境产生正向影响。因此,本文选择关于规模效应、技术效应、结构效应所带来的各类影响来分析农产品出口、进口贸易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
一、农产品出口贸易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
(一)环境恶化——负向影响
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欠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较弱,大多是依靠价格优势和数量优势来抢占国际市场,所以在农业生产环节上会追求农产品规模的扩张,农产品规模的扩张不可避免会过度使用农业自然资源和投入农业污染性要素,最终使得农业自然资源趋于枯竭,农业生态环境的平衡会被打破(马进,2017)。从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品种来看,多是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为主,蔬菜、水海产品、水果和畜产品是出口占比较大的农产品品种(李董林等,2022)。从农产品的出口规模化程度和出口产品结构来看,出口贸易的迅速增长会对农业环境产生负向影响,中国在农产品发展过程中起步较晚,国际贸易竞争优势不强,因此在规模化经营过程中对环境污染层面的重视度不够,一定程度上会对农业生态效率产生负向的影响。
第三章 中国农产品贸易与农业生态效率现状分析 ............ 21
第一节 中国农产品贸易现状分析............................... 21
一、农产品贸易规模持续增长,贸易逆差严重.......................... 21
二、农产品贸易结构持续优化,市场集中度降低........................ 22
第四章 实证检验 ....................... 32
第一节 实证研究设计............................ 32
一、基准模型设定................................. 32
二、变量说明............................. 33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46
第一节 研究结论............................. 46
第二节 政策建议.................................... 46
第四章 实证检验
第一节 实证研究设计
二、变量说明
(一)被解释变量
农业生态效率(AEE)是被解释变量。本文中的农业生态效率是按照“投入—产出”测算框架进行测算,将农业面源污染与农业碳排放两种非期望产出同时纳入测算体系中。本文的农业生态效率使用MaxDEA ultra9软件并且选择超效率SBM模型来进行测算。
(二)核心解释变量
核心解释变量为农产品贸易水平(trade)。农产品贸易水平的衡量参考高鸣和陈秋红(2014)的做法,以农产品贸易额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来表示。此外将农产品贸易细分为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两种方式。为了消除汇率的影响,本文的农产品贸易额使用历年汇率的平均值来进行换算。本文各省份的农产品贸易额来源于商务部发布的农产品贸易额统计表。
(三)控制变量
借鉴王宝义和张卫国(2018)的研究,选择财政支农水平、城镇化水平、农村基础设施、农业受灾率作为控制变量。
1.财政支农水平(gov)使用各地区一般预算财政支出中农林水事务支出占比来表示。各省份增加农业方面的财政支出会使得可利用资源向农业方面倾斜,会使得农业生产者有余力向绿色生态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从而改善农业生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