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论文发表栏目提供最新护理论文发表格式、护理论文发表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中华护理学会对提高中国护士地位的作用

日期:2018年01月15日 编辑: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2322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编号:lw201202222152214663 论文字数:2130 所属栏目:护理论文发表
论文地区: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职称论文 Thesis for Title

中华护理学会对提高中国护士地位的作用
关键词:中华护理学会;易名史

 

中华护理学会是中国护理科技工作者的群众性学术团体,它的宗旨是团结广大护理工作者,为繁荣和发展中国护理科学事业,促进护理科学技术的普及、推广和进步,保证人民健康服务;它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广大护理工作者开展学术交流和科技项目论证、鉴定,编辑出版专业科技期刊和书籍,普及、推广护理科技知识与先进技术,开展对会员的继续教育,发动会员对国家重要的护理技术政策、法规发挥咨询作用,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会员的意见和要求,维护会员的权利,为会员服务。

 

19世纪以来,中国在被动接受了西医的同时,以1884年美国护士麦克奇尼来华在上海妇孺医院工作为起点,也逐步开始接受现代意义上的西方护理,而1887年在该院成立的护士训练班则为扩大护理在我国的影响奠定了基础。然而由于交通极为不便,又没有专门的护士组织,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护士几乎没有联系,对护士和护理工作无法统一管理,极大地影响了护理在中国的发展,因而创立一个全国性的护理组织在当时来说迫在眉睫。也就在那个时候,出现了两位推动中国护理学术团体创立的人物,他们是美国的护士信宝珠、英国的医生高似兰。信宝珠(Cora Simpson),1880年出生于美国堪萨斯州,在很小的时候她就从父亲那里学习到了许多基础医学知识。1900年,她进入在奥马哈的内布拉斯加州卫斯理宗教医学院学习,并获得公共卫生护理证书。1907年,信宝珠来到中国在福州基督教协和医院从事护理工作。高似兰(P B Cousland),1860年出生于苏格兰的工业重镇格拉斯哥,在他12岁那年,当建筑工程师的父亲不幸因病去世,他因此也随母亲迁居爱丁堡,并在那里进入乔治·沃森学院学习。父亲染病早逝在高似兰的心里留下了很深的阴影,进而影响了他的学习历程,后来高似兰转入了爱丁堡大学医学院,于1882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得了医学学士学位。

 

1883年,高似兰在苏格兰长老会的资助下来到中国广东省潮州教会医院布道行医,并担任”中国博医会”创办的《博医会报》的编辑(后来兼秘书)。
信宝珠来到中国后的第一年就写信给高似兰,请教有关中国护理的问题,在信中她表示希望将在中国的护士组织起来[1],请高士兰医生给予支持和帮助。高似兰医生见信后立刻给予回复,认为护理工作非常重要,而且随着在中国教会护士的逐渐增多,成立一个护士组织的时机已经成熟,并表示愿意在《博医会报》杂志中开设一个护士专栏,为护理人员进行交流提供良好的平台。高似兰医生将信宝珠女士的来函与他的复函刊登于1908年11月的《博医会报》并寄往各地医院以作广泛宣传,而各地的护士们也给予了热烈回应,都希望成立护士组织,大家联合起来进行工作。
1909年8月19日,高似兰医生、在南京开办第一所医学校的盖纳(Lucy Gaynor),护士盖仪贞(Nina D Gage)、郝特(C M Hart)、奥格登(M Ogden)、亨德森(M T Henderson)、贝孟雅(H Bell)、克拉克(A Clack)、参加广州早期医学校建立的富尔顿(Mary Fulton)等9名外籍医生与护士聚集于江西牯岭,围绕当时中国护理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磋商,决定成立”中国中部看护联合会”,并将该组织的目的确定为统一全国护理教育标准,提高护理服务水准。会议还选举了当时在安徽芜湖工作的美籍护士郝特为主席(会长),在上海工作的亨德森为书记,奥格登为副主席(副会长)[2]。
后来,中国中部看护联合会考虑到既然是作为推动中国护理进步的一个机构,理应确定一个全国性质的会名,遂于8月25日召开了由4名代表出席的第二次会议,将组织更名为”中国看护组织联合会”,并通过了与会代表拟订的英文章程,章程内容主要是”第一,联络会员感情,增加护士利益,在失意及遭遇不幸之时,互相扶助安慰。第二,为中国学生设置统一的课程、进行统一考试,提高中国医院训练程度。”1914年6月30日至7月2日,“第一次全国护士大会”在上海召开。来自全国8省21所公立医院与教会医院的护士代表共24人(其中只有钟茂芳1人为中国护士)参加了会议,大会决定将”中国看护组织联合会”正式改称”中国护士会”。1923年,中国护士会跟随《中华护士季报》改名为”中华护士会”。1927年,由于中国时局不稳,外籍护士纷纷回国,原来由外国人掌管的近40所护士学校交由中国护士长管理。1928年,中华护士会汉口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结束了近20年外籍护士任会长的历史,由中国护士伍哲英接替了组织的领导职务。1936年10月3日至10日,第13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南京召开,根据当时国内护理学术发展条件,结合政府部门的相关规定,宣布将“中华护士会”改称为“中华护士学会”[3]。1942年10月18日至24日,第14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四川成都召开。由于当时正值抗战时期,总会会址南京及理事长林斯馨女士所在北平均为沦陷区,决定将“中华护士学会”改名为“中国护士学会”,会址迁于重庆,在南京仅设办事处。

 

1950年8月26日至30日,第17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恢复并沿用“中华护士学会”的名称。1964年7月4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华护士学会第18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决定将“中华护士学会”改名为“中华护理学会”,作为中国护理科技工作者的群众学术团体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从此,中华护理学会不断为中国护理的改革、发展创造着条件,今后,它在提高中国护士地位等诸多方面必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Cora E,Simpson. http://www.51lunwen.org/ Does China Need Nurses? [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Nursing,1913,14(3):191-194.
[2] 刘燕萍.中国护理的世纪回眸(二)[J].当代护士,2001(6):16-17.
[3] 王瑛.在艰辛历程中发展壮大的中华护理学会[J].当代护士,2006,(8):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