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化疗药物灌注治疗肺癌病人20例》
关键词:治疗;护理;技术
随着动脉穿刺和介入性诊断治疗技术的普遍开展,癌症病人通过介入治疗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介入治疗可获得满意效果。我科2003年1月—2003年10月应用化疗药物灌注治疗肺癌病人2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对象 2003年1月—2003年10月我科共收治原发性肺癌病人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42岁~65岁。根据病史、心电图、X线片、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确诊。均行介入治疗。
1.2介入治疗的适应证 ①小细胞未分化癌;②无严重的心脏疾病;③年龄在70岁以下。
1.3方法 肺癌病人于局部麻醉下行腹股沟股动脉穿刺入路,经造影摄片提示为靶血管后,分别灌注表阿霉素、氟尿嘧啶等,灌注时间为30 min左右,每隔2周或3周重复治疗,灌注的方式多采用一次性冲击疗法(一次性注入大剂量化疗药),不保留导管,该法简便易行。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术前教育 入院后通过与病人交谈,详细了解病人的身心状况,针对性进行心理疏导。简单介绍手术的优点、方法、安全性,并请手术成功的病人介绍亲身体会,从而解除病人的恐惧和焦虑,护理人员应关心体贴病人,使其保持稳定情绪,积极配合介入治疗。
2.1.2术前准备 ①检验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常规;②双侧腹股沟区备皮;③做碘、普鲁卡因皮试;④术日晨禁食。
2.2术后护理
2.2.1体位和饮食 病人术后保持术侧肢体伸直6 h~8 h,卧床休息24 h,护理人员应协助床上生活护理。术后休息4 h可进半流质饮食,由于化疗后病人出现食欲不振,要向病人及家属说明进食的重要性,指导病人进高蛋白、高纤维与易消化饮食。病人若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给予止吐药,如恩丹西酮、胃复安等药物对症治疗。
2.2.2严密观察股动脉穿刺处局部情况 术后用砂袋或盐袋压迫穿刺部位(股动脉)6 h,术侧肢体制动12 h,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出血、血肿发生。观察穿刺肢体足背动脉搏动是否良好,皮肤颜色、温度以及肢体活动度,防止动脉血栓形成。
2.2.3并发症的观察 介入治疗常见的并发症有动脉栓塞、感染、白细胞下降等。因此操作过程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穿刺部位每日常规换药1次,病室每日常规紫外线照射消毒1次,每次30 min~60 min。本组无一例并发症出现。
3.小结
术前加强宣教,训练病人床上大小便及术后患肢制动非常重要,可以明显提高一次性压迫修复的成功率,减少复发的可能。通过对病人进行整体护理,护理质量明显提高,护患关系融洽,病人术后心理状态稳定,自信心增强,大大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使病人有了战胜疾病的信心[1]。护理人员还应加强出院指导,指导病人出院后避免剧烈活动,情绪保持稳定,出院后3周~4周内限制重体力活动。
参考文献:
[1]王业梅.30例介入病人的整体护理体会[J].哈尔滨医药,2003,(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