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工程管理论文,本文运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相关理论和作业条件风险评价法,通过对员工进行分组实验,建立不同培训方式的安全培训模型,以此来确定安全培训的时间间隔,帮助施工项经部找到有针对性的、可用于具体工程项目的安全培训方案。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建筑行业已逐步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对经济发展方面起着支持和推动的作用,目前的建筑经济已成为最重要的国民经济体之一。然而,由于建筑工程项目本身具有工序复杂、作业相对危险、人员流动性大等特点,导致了各种建筑安全事故频繁发生,造成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直接影响了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使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计,2018 年全国在房屋市政工程时总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为734 起,这些事故导致的死亡人数高达 840 人,与 2017 年相比,事故总数增加 42 起、比上年同比上升 6.1%,死亡人数也较上年增加了 33 人、同比上升 4.1%。事故总量和因事故的致死人数从 2016 年起已经连续多年都有增加。其中工矿商贸事故已连续 9 年在事故总量的排名中排在首位,而较大事故占比最高的领域则是房屋建筑及市政工程领域。在全国房屋市政工程生产中的安全事故如果按照事故类型进行统计,其中高处坠落事故最多共计 383 起,占总事故数的 52.2%;物体打击事故共计 112 起,占总事故数的15.2%;起重伤害事故共计 55 起,占总事故数的 7.5%;坍塌事故共计 54 起,占总事故数的 7.3%;机械伤害事故共计 43 起,占总事故数的 5.9%;车辆伤害、触电、中毒和窒息、火灾和爆炸及其他类型事故共计 87 起,占总事故数的 11.9%。而全国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中的较大及较大以上事故中如果按类型进行统计,其中坍塌事故共计 10 起,占总事故数的 45.5%;起重伤害共计事故 4 起,占总事故数的 18.2%;中毒和窒息事故3 共计起,占总事故数的 13.7%;高处坠落事故共计 2 起,占总事故数的 9.1%;机械伤害事故、触电事故和其他事故各有一起发生,分别占总事故数的 4.5%[1]。2019 年 1-7月按照事故类型进行统计,发生高处坠落事故最多共计 157 起,占总事故数的 51.8%;物体打击事故共计 45 起,占总事故数的 14.9%;坍塌事故共计 39 起,占总事故数的12.9%;起重伤害事故共计 14 起,占总事故数的 4.6%;机械伤害事故共计 12 起,占总事故数的 4.0%;车辆伤害、触电、中毒和窒息、火灾和爆炸及其他类型事故共计 36 起,占总事故数的 11.8%。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工程的建设过程是一个分属不同整体的多方参与的综合体系,涉及业主、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等。其中施工单位作为工程建设的最直接的实施者,其安全生产可以说是整个项目的关键,贯穿着整个项目施工过程直至交付使用,其中涉及多个生产环节、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可以说施工方的安全生产责任是整个工程中最为重要的,是能否完成施工安全目标的首要因素。所以施工单位是否具有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生产中是否能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操作规范,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能否顺利开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如何建立高水平的项目管理机构,完善安全管理机制,有效提高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单纯建立在施工项目本身上不够的,只是治标不治本,更重要的是从源头加强安全管理。
在影响安全管理的因素中,最为重要当属人的因素。降低人为因素影响的最好方式莫过于进行安全培训,这也是最普遍、最直接的方式。安全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提高安全操作技能、改善工作中对待安全的态度,这些对改变现有的安全生产现状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针对建筑工人的培训体系还不够完善,尤其是在技能培训方面的课程较少,工人的技能鉴定持证上岗率不足一半[3]。建筑行业相关的技能培训相对较少,对于建筑工人的相关培训目前基本还是最为流行的“五大员”以及在施工入场进行的安全培训等,这些培训仅是初级的培训,且培训形式上较为固定,缺乏针对具体目标的特定培训,并且由于这些培训基本上都是国家强制行要求进行的,因此施工人员接受的往往只是进行应付式的培训[4]。即使按规定完成培训,施工人员也可能因为安全培训的方法不够科学,以致于效果不够明显[5]。
同时由于人的记忆并不是一直保持不变,而是会随着时间而逐渐衰减,因此接受安全培训获得的知识量也会随着时间减少,当安全记忆量低于可接受水平时,事故风险将超过可接受范围,此时应再次进行安全培训。而何时进行安全培训才能有效提高安全知识量就需要掌握安全培训规律,本文从培训的时间间隔及培训方式方面展开分析,研究安全培训的时间节点,找到适合各工程项目的培训周期,达到提高员工安全意识,降低事故风险的目的。
..............................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管理
2.1.1 风险管理程序
成熟的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应有较为完善的安全政策,职责明确的安全管理系统,合理的安全管理计划、定期进行安全培训及安全绩效考评等。具体实施管理时也应主要包括施工人员、环境和材料等方面。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就是运用科学的、适用于本工程项目的风险识别办法,识别出可能出现在施工过程中的危险因素,评价分析后及时采用正确的应对办法进行干预,以将施工中的安全风险降到最低。总体而言,建筑工程施工的风险管理同时具有综合性和系统性,它依托于项目自身条件,虽然潜在的危险源类型相同,引发的事故类似,但本质上区别于其他同类项目具有唯一性的特点。
2.1.2 建筑行业中的常见危险源
任何生产生活都存在危险源,形式各不相同。对建筑行业来说尤为如此。危险源的识别主要是通过理论和现实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理论部分主要包括目前国家的相关标准文件和行业内部实行的规范要求等。现实部分包括过往发生的相关事故,施工现场的施工方法与工艺。通过上述两点的结合可以进行危险源的范围的识别工作。这一识别过程一般需要根据项目自身的施工条件、实际情况和项目特点进行全方面、更深层、更细致地研究。因为更全面细致的危险源识别可以直接影响建筑行业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
.........................
2.2 安全生产培训
安全生产培训指的是对与安全生产相关的各类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的职业教育和训练[27],它是一种有效安全管理方法[28],使与工程相关的从业人员经过培训后,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安全素质,减少施工过程发生事故的概率,当事故发生时最大程度降低损失,提高安全管理水平,达到安全生产,使其在同行业中拥有较高的竞争力。
2.2.1 安全培训重要性
Rigby 提出的人员过失理论研究了人的过失对事故发生的影响作用[29]。其后有学者在人员过失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出人员过失的基本类型,总结出导致事故发生的常见的人为因素[30]。同时在事故致因理论的基础之上,认为导致事故产生的多种原因均与人的不安全因素和物的不安全因素存在着一定联系,由此衍生出了多米诺骨牌理论,该理论认为事故发生的结果与事故发生的原因之间存在着一定连锁反应,而人为对人和物的安全管理可以打破它们之间的联系,破坏连锁反应。
因此,人的不安全因素、物的不安全因素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但目前在进行建筑施工时,首先管理人员自身对安全危险源的识别水平就达不到要求,更是无法准确指导一线的施工人员进行危险源辨识。进行施工时,工人经常出现不能及时识别危险源的现象,对于潜在的危险源识别率只有 66%左右[32]。
由此可看出,提高工人的安全意识可以加强其对于现场安全风险源的识别。因此安全生产关键在于工作人员的安全行为。而提高员工安全行为最有效、最常用的方式便是安全培训。安全培训是技能培训的一种,目的是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有效的安全培训可以提高工人对于现场安全风险源的识别能力降低发生事故的概率,在日常工作中将安全操作规范灌输给工作人员,在其潜意识中形成操作指南,继而在工作中才能有意识的避免不安全行为,从而减少安全风险转化为安全事故的可能,最终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
3 建筑施工安全培训问题分析............................19
3.1 安全培训问题分析...................................19
3.1.1 方式因素.......................19
3.1.2 工人因素.........................19
4 安全培训模型建立............................23
4.1 模型建立背景..........................23
4.1.1 模型建立意义..........................23
4.1.2 模型建立前提假设...........................23
5 某工程安全培训模型实例分析...................................37
5.1 工程简介.........................................37
5.1.1 工程项目特点.......................37
5.1.2 主要施工要点及工序..........................37
5 某工程安全培训模型实例分析
5.1 工程简介
某老旧办公楼改造工程,工程工期 100 日历天,该办公楼整体形制为 U 型,主体结构为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