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造价管理论文栏目提供最新工程造价管理论文格式、工程造价管理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标准化管理模式对铁路工程造价的影响研究

日期:2020年03月17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1286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003151756579048 论文字数:41584 所属栏目:工程造价管理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研究工程造价管理的论文,笔者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实地调查研究等,就我国目前铁路工程标准化管理实施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在已有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标准化管理对铁路工程造价的影响,得到了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基于解释结构模型方法,对 16 个影响铁路工程造价的因素进行了结构化分析,得到工厂化施工、机械化施工、专业化施工与管理、信息化施工与管理、自然环境因素是标准化管理模式下影响铁路工程造价的根源因素,应从这五个方面做好造价控制工作。(2)标准化管理的实施使得项目建设过程中人工费占比减少,机械费占比增加。对典型长大隧道的施工成本进行研究,发现采用机械化施工相比传统小型机械施工其建造成本增加 15%~20%。对比分析不同围岩类别的机械化施工成本与传统施工成本,得到围岩类别会影响成本,围岩等级越高其成本越高,机械化相比传统施工其人工费降低 5%左右,机械费增加 3%~6%。虽然建设成本有所增加,但是机械化施工会提高施工效率,保证施工质量。标准化管理使得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减少,工厂劳动增加,材料损耗降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铁路行业面临着劳动力资源短缺和人工成本快速上涨的困境。以高速铁路为代表的铁路大规模、高标准建设与现场分散施工生产方式导致的工程质量不可控、安全问题突出、环保不到位等存在一定的矛盾。为解决这些矛盾,有效提高铁路建设管理水平,铁路行业推行标准化管理,以实现六位一体的要求。中国铁路总公司持续纵深推进以“机械化、专业化、工厂化、信息化”为支撑手段的铁路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模式。不仅仅是铁路行业推进标准化工作,其他行业亦是如此。公路行业为推进现代工程管理,转变公路发展方式,全面提高建设管理水平,提出了发展理念人本化、项目管理专业化、工程施工标准化、管理手段信息化、日常管理信息化的要求。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交通强国”的战略部署后,铁路行业鲜明提出“交通强国、铁路先行”,明确“三个世界领先、三个进一步提升”目标任务,迈上了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2018 年总公司铁路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聚焦“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目标任务,深化“强基达标、提质增效”工作主题,落实建设主体责任,狠抓质量安全,加快创新步伐,持续纵深推进标准化管理。要坚定推进标准化管理的信心和决心,以推进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同步提升建设项目机械化、工厂化、专业化水平并抓好开工标准化和开通达标评定。

实践证明,持续纵深推进铁路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是铁路建设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内在要求,是实现铁路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打造精品工程、放心工程和世界一流铁路的重要抓手。标准化管理实施以来,铁路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铁路建设规模实现了平稳扩充,铁路建造水平得到巨大突破,机械化应用得到拓展,工厂化应用得到普及,专业化应用得到加强,信息化应用得到突破,建设单位的主导作用得到发挥,有力推进了大规模铁路建设。到 2018 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 13.1 万公里以上[2]。近几年来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图见图 1-1。
图 1-1  铁路营业里程图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研究

Michael B 将标准化管理列为本世纪的挑战和机遇,其认为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实施标准化管理,同时也指出在功能和督查方面需要进一步的研究[3]。

Mc G,Edgarl Kelly M 对安全管理标准化进行了大量探讨并指出建筑施工项目安全管理标准化不需要太多的文档要素,应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对安全隐患的分析和对其加以控制,从而尽量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4]。

Korol E,Shushunova N 针对建筑业实行创新可持续发展的举措进行研究。为解决生态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促进环境责任的建筑关系,通过借鉴俄罗斯和国外应用标准化体系的经验,提出了现代绿色屋顶体系[5]。

美国和日本在标准化管理研究方面走在世界前端,日本以标准化管理为基础形成了以技术规格为中心,涵盖规定、标准在内的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美国对桥梁构件进行标准化设计与施工,加快进度的同时也保证了质量[6]。

Yeserah  G 研究了埃塞俄比亚铁路系统中铁路轨道基础设施子系统指南的标准化[7]。Jensen K,Nielsen K,Brunoe T 研究了大规模定制在建筑业中的应用[8]。Kim M K,Mcgovern S,Belsky M 等介绍了预制构件在英国标准化桥梁中的适用性[9]。Brge Sjbakk, Skjelstad L 以挪威承包商为例,提出了建筑工地布局标准模板[10]。

Seo Y S,Yun H S,Moon S W 等对隧道工程的设计文件、规范、维修数据、计算报告、图纸等数据的分析,研究出了数据库标准化的表格和项目。在支护模式的基础上,选取 202 个隧道对地质岩土工程的因素进行了分析[11]。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工程造价的含义

2.1.1  铁路工程造价的含义

铁路工程造价一般指拟建或者已完工程项目在项目建设阶段、运营维护阶段和报废阶段所发生的全部人力、物力、财力的费用总和,即称全生命周期造价。工程造价根据其内涵和作用划分为狭义工程造价和广义工程造价。狭义的工程造价反映了从项目筹建至竣工验收阶段发生的工程建设费用,即全过程造价。将全过程造价延伸至工程项目的运营维护和报废阶段即为广义的工程造价,也称全生命周期造价[37]。

根据现行的铁路工程造价编制办法,铁路工程造价分为造价编制时的静态投资,编制期至竣工验收阶段的动态投资和投产运营初期的机车车辆(动车组)购置费和铺底流动资金。其中静态投资按投资性质(或用途)又分为建筑工程费、安装工程费、设备购置费、其他费和基本预备费。铁路工程造价的构成见图 2-1。

图 2-1  铁路工程造价的构成

.................................


2.2  铁路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与四化支撑手段的关系

铁路建设工程标准化管理于 2007 年开始实施,标准化管理是保证铁路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投资、进度和环保等管理要求的重要载体,能够有效提升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水平,并从根本上解决建设工程的质量安全问题。在铁路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模式的影响和示范作用下,公路工程建设领域结合自身行业特点推行“五化”管理,即“发展理念人本化、项目管理专业化、工程施工标准化、管理手段信息化、日常管理信息化。”

“标准化管理”一词是铁路工程建设领域当前的行业术语,只在铁路工程建设领域通用,因此本文中的“标准化管理”特指“铁路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

2.2.1  铁路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的含义

2.2.1.1   铁路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的概念

铁路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是指以铁路建设项目有关标准为基础的管理体系。其核心思想是:建立和执行以“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作业标准”为内容的标准体系,应用标准化的原理及方法,对铁路建设项目的质量、安全、工期等进行规范,从而获得最佳的管理效果。

铁路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是一种现代化的管理方式,项目管理是其基础,系统管理是核心,标准化是手段。标准化管理的基本内涵是管理制度标准化、人员配备标准化、现场管理标准化、过程控制标准化。标准化管理的主要特点是先进性、科学性、统一性和文化性。标准化管理实施的依据是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作业标准。机械化、工厂化、专业化和信息化是铁路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的四大支撑手段,是标准化管理在现实中的重要体现,对于确保质量安全、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管理绩效具有重要作用[15]。

..............................


第三章   铁路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17

3.1   铁路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实施现状 .................................... 17

3.1.1   机械化实施现状 .................................. 17

3.1.2   工厂化实施现状 .................................. 18

第四章   基于 ISM 的铁路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分析 ............................. 24

4.1   ISM 方法简介 ..................................... 24

4.1.1   ISM 方法基本原理 ...................................... 24

4.1.2   方法的适用性 ............................... 24

第五章   四化支撑手段对造价的影响及造价管理改进对策 ............................... 37

5.1   机械化对铁路工程造价的影响分析 ............................ 37

5.1.1   推进机械化的原因 ........................................... 37

5.1.2